評價杜甫的詩句
淺析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
他是中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身于儒學世家,少時便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傳統思想,一心向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夢想,天寶六載的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以“野無遺賢”為名拉上了可恥的帷幕,致使滿懷遠大抱負的詩人蒙羞受辱,落拓長安,過著極其困頓的生活。
幾年后的“安史之亂”,使詩人又經亂離之苦,險賊長安,親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國景象,體味了滄海桑田的巨變給人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轉徙流宕,漂泊西南,終至窮愁而死。
杜甫雖一介布衣,卻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關注人民的生存狀態,并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苦難,傳達一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他的詩,以“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雄立于中國文學史,令百世而下嘆為觀止。
沉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一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后來,當他經歷了干戈離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并于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后,再用“沉郁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
沉郁頓挫,表面是深沉郁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沉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制的騷動感和彈性。
其中,沉郁指文思深沉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而“沉郁”又另有沉悶憂郁之意,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抑揚頓挫和格律嚴謹。 一 情感內涵的沉郁深刻 杜甫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淪落潦倒的一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并沒有沉陷于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沉重和悲哀,反映了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征。
(1)對多難社會的深重描繪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儒學世家,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優良品質,他懷著悲憤沉重的心情,描繪那個“萬方多難”的社會。 杜甫困守長安時期,曾陷入“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于是他從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覺到唐代帝國表面繁榮下隱藏的重重危機。
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沉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開邊戰爭給后方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價值的深深疑慮。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那悲壯的聲情和巨大慘烈的的場面便令人震撼。特別是對家屬們奔走攔道,牽衣頓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幾分速寫,以大筆渲染出漫天黃塵,讀之便覺車聲,馬嘶,人喊,在耳邊匯成一片紛亂雜沓的巨響。
詩歌通過提煉少量最典型的細節概括統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場面,充溢著沉痛憂憤的激情。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觀望所見預想了“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辯皇州”的殘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一種沉重之感。 “安史之亂”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痛心!他時刻關注著社會的變化,并沉重記錄了這一社會災難。
《悲陳陶》是一首記錄唐軍與安史叛軍交鋒而遭慘敗的詩作。詩歌開頭概括成場上的慘況:“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水中”,指出在戰場上為國家英勇奮戰,浴血犧牲的是良民、百姓,他們血染陳陶澤,全軍覆沒,致使原野因而顯得格外空曠,世界因而顯得格外寂寞,“野曠天清無成聲”,不是因為和平寧靜的生活,而是因為“四萬義軍同日死”的慘烈結局。
這首詩,在天地同悲的氛圍里,再現了唐王朝在平判中遇到的重大挫折,既有極強的概括力,又有悲壯的藝術審美感染力。 “三吏”,“三別”是一組有代表性的反映唐代內亂真實情況的樂府詩。
史載,乾元二年,唐軍九節度使在鄴城圍攻安史叛軍,由于肅宗對郭子儀統兵心懷疑慮,未設統一指揮,致使鄴城之戰以唐兵大敗結束,“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軍南奔襄鄧,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但真實情況不止與此。事實上。
由于鄴城兵敗,唐軍兵力銳減,必須迫速補充兵員,于是,肅宗朝便開始了毫無節制和章法地征兵。士卒和官吏到處抓丁提人,無論男女老幼,但有可用之處,便成征調對象,一時之間,人心惶惶,擾民害民現象十分嚴重。
此時的詩人,正由洛陽回華州住所,耳聞目睹了鄴城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因而以高度地提煉和概括反映了殘酷的現實。這組詩或寫官吏喧呼點征中男(《新安吏》)、或寫婦人深夜被抓(《石壕吏》)、。
怎樣評價杜甫的詩句?
1、評價: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2、簡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評價杜甫的十四行詩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十四行詩、法文sonnet的音譯。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后傳到歐洲各國。
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意大利詩人和后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得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范,競相仿效。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后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得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普希金創立的“奧涅金詩節”:每一詩節中包含十四個詩行,每一詩行中包含四個輕重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這十四個詩行中,有的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最后一個輕音音節不構成音步);有的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陰陽韻變換的規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
有那些詩歌是對杜甫的評價
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一、杜甫的詩歌風格以沉郁頓挫、慷慨悲涼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轉流麗等多樣風格。
杜甫坎坷困頓的人生遭際和時代由盛而衰的歷史背景,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和個體的人格精神,決定了其詩歌風格的主體格調。而其它風格的出現,則往往是因一時一事的心境和情緒的不同所致。
二、杜甫的詩歌最基本的藝術特征就是高度的現實主義精神。杜詩善于觀察現實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反映現實生活的本質。
杜詩善于在客觀現實生活的描寫中透入自己的主觀情感與思想傾向,常常是將敘述、描寫和議論、抒情融為一體。 杜甫的敘事詩還常常運用真實細膩、精確傳神的細節描寫手段來細致地表現現實生活。
三、杜甫詩歌的語言精工凝練而又豐富多彩。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錘煉字句,增強了詩歌語言內涵和表現力。
杜詩的語言既有精煉蒼勁,深刻精警的特點,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麗等多樣化的特征。 四、杜甫的詩歌諸體皆備,而且各體都有名篇,在詩歌體裁的運用上可謂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創作實踐推動了詩歌體裁的建設和發展。
杜甫的樂府詩“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白居易《樂府古題序》),直接啟示了中唐新樂府運動。杜甫運用古詩的形式寫出了內容深刻的長篇巨制。
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運用得相當純熟。 。
杜甫的詩歌作品被歷代評論者稱為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漢族,鞏縣【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
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生平及評價 詩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杰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有關對杜甫的評價 謝了 搜一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律詩的最高成就,可以說就是在把這種體式寫得渾融流轉,無跡可尋,寫來若不經意,使人忘其為律詩。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對,把春雨神韻一氣寫下,無聲無息不期然而來,末聯寫一種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19] 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
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氣。苦難是一棵茂盛的樹,苦難的精靈想必是及眷顧杜甫的。
于是,苦難之術的繁盛枝葉便時常遮住了他頭頂上的陽光,激勵他,使他像向日葵般追尋太陽。 從你的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我讀出了你的心胸之開闊,襟懷之豁達,志向之高遠,我讀懂了站在山頂上的身姿才是瀟灑,把眾山飽覽于眼底的感覺才是快樂。
于是從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的心中,便有了一種充滿了自信的豪爽。當一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浮現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個身著用怨恨制成的衣衫,用愁苦覆蓋臉面的你,你的腳步里透著沉重,你的舉止中包含壓抑,你的每一個表情都充滿了對世道的無奈與不滿,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艱難;令你擔憂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個國家的危難,于是,在我心目中,無私與偉大兩詞已悄悄地跟了你。
當讀罷你的《春夜喜雨》,我發現,原來在你的人生中還有愉悅歡樂,是啊,你是熱愛生命的,熱愛自然中的一點一滴,但黑暗的社會世道偏偏摧毀了你平靜的心,世道不允許你有快樂,戰爭不同意你活得灑脫,一切的一切切斷了你與快樂之間的繩索,更是悲哀至極。你是如此遙遠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卻在用詩章延續著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憂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荊棘,但你留在文學史上的印跡卻是處處充滿了鮮花與贊語。
無奈,憤恨磨滅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靈魂因你的詩而永遠有青春活力。 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傳統的儒家。
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謀其政。
那些為時代而泣,為百姓而歌的敘事詩人,少見直接的抒憤與哀喊,他總是從局外人客觀平靜的視角冷眼旁觀,從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中,迸發出更為沉重和濃郁的憤懣。這樣的詩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燒,淚水眼中噙。
西川的一句詩也許是杜府最好的寫照:在一個灰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都說男人鐵肩擔道義,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來的真正的大男人,撐起了一座中國歷史上文學與道義的高峰,讓人遠遠觀望,贊嘆不止。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載的是一具不朽的尸骨,訴說著一段凄苦的唐朝,傳遞著一種永恒的民族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歷史上對杜甫的評價的詩,評價杜甫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