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作者: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出自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含義如下: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困倦讓人想倚著春風小憩的感覺。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江畔獨步尋花·其五》全文: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江畔獨步尋花·其五》作者簡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江畔獨步尋花·其五》賞析:此詩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當時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
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獨步尋幽,消遣世慮。此詩雖題為尋花,實為遣愁散悶,因而隱藏著悲的情調。
詩人共作7首《江畔獨步尋花》,這里所選的一首,是七絕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現的是桃花之美和詩人愛花、賞花的審美心理。
首先,詩人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高聳的黃師塔,巍然屹立著;流動的江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塔,是靜止的;江,是流動的。
畫面有動有靜,與巨大的幾何形相映襯,給人以壯美的感受。塔前、水東,標明了方位,這就為下句的風景描繪 ,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其中,“黃師塔前 ”句 ,在制造氛圍方面,尤為重要。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道:“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 黃師塔前’句 。”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然而詩人畢竟在尋春,風和日麗,春光怡人,不覺困倦 ,且倚微風,以寄雅懷。
詩人以一“倚”字,就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下兩句著力寫桃花。
在詩人筆下,桃花一簇,深淺放紅,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隨耳。若詩人不尋花至此,則無人賞識。
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七絕句的總調子是合拍的。
但此詩重點畢竟是寫愛花,故也縈繞著喜的氣氛。“可愛深紅愛淺紅”句,用了兩個愛字,兩個紅字,表現詩人對花之美的欣悅,并以反問的語氣作結,不僅饒有興味,而且由己及人,這就擴大了審美的范圍,強化了美感。
楊倫評道:“綺語令人欲死,疊用愛字有致”(《杜詩鏡銓 》卷八),可謂肯綮。明王右仲也說 :“其五:‘春光懶困倚微風’,似不可解,而于惱怕之外,別有領略,妙甚。
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 。”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么,此首(其五)卻表達出愛花 、賞花時的喜悅之情。
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 ,并未戛然作結,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達到了最高潮。
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謝謝查閱。
江畔獨步尋花古詩其五這首詩的意思?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全詩的字面意思:來到黃師塔前江水的東岸,又困又懶沐浴著和煦春風。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我該愛那深紅還是愛淺紅?簡析:這首詩寫到黃師塔前看花。
“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
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里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著“開無主”三字來的。
“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盡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的古詩
江畔獨步尋花唐代:杜甫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譯文黃師塔前江水向東流去,溫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著春風小憩。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究竟是愛深紅還是更愛淺紅呢?注釋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獨步:獨自散步。塔:墓地。
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賞析 詩題為獨步尋花,組詩的第五首則寫到黃師塔前看花。
“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
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里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著“開無主”三字來的。
“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盡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的詩意是什么
意思是: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困倦讓人想倚著春風小憩的感覺。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
黃師塔前的江水向東流去,溫暖的春天使人懶洋洋地發困,我倚著和煦的春風緩步前行。一叢叢盛開的桃花好像沒人經管,你喜歡深紅色,還是淺紅色的桃花?
擴展資料:
詩文賞析:
“黃師塔前江水東”,寫具體的地點,寫到黃師塔前看花。
“春光懶困倚微風”則寫自己的倦態,春暖人易懶倦,所以倚風小息。但這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這里疊用愛字,愛深紅,愛淺紅,愛這愛那,應接不暇,但又是緊跟著“開無主”三字來的。“開無主”就是自由自在地開,盡量地開,大開特開,所以下句承接起來更顯出絢爛綺麗,詩也如錦似繡。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的意思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其五) 杜 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本詩作于上元二年(761),當時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獨步尋幽,消遣世慮。
此詩雖題為尋花 ,實為遣愁散悶 ,因而隱藏著悲的情調。這里所選的一首,是七絕句中的第五首。
它所突出表現的是桃花之美和詩人愛花、賞花的審美心理。首先,詩人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高聳的黃師塔,巍然屹立著;流動的江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
塔,是靜止的;江,是流動的。畫面有動有靜,與巨大的幾何形相映襯 ,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塔前、水東,標明了方位,這就為下句的風景描繪 ,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中,“黃師塔前 ”句 ,在制造氛圍方面,尤為重要。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道:“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 黃師塔前’句 。”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
然而詩人畢竟在尋春,風和日麗,春光怡人,不覺困倦 ,且倚微風,以寄雅懷。詩人以一“倚”字,就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兩句著力寫桃花。在詩人筆下,桃花一簇,深淺放紅,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隨耳。
若詩人不尋花至此,又有何人賞識?字里行間,流露出無人賞識的淡淡的哀愁。這與七絕句的總調子是合拍的。
但此詩重點畢竟是寫愛花 ,故也縈繞著喜的氣氛。“可愛深紅愛淺紅”句,用了兩個愛字,兩個紅字,表現詩人對花之美的欣悅,并以反問的語氣作結,不僅饒有興味,而且由己及人,這就擴大了審美的范圍,強化了美感。
楊倫評道:“綺語令人欲死,疊用愛字有致”(《 杜詩鏡銓 》卷八),可謂肯綮。明王嗣奭也說 :“其五:‘春光懶困倚微風’,似不可解,而于惱怕之外,別有領略,妙甚。
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 。”(《杜臆》卷之四)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么,此首(其五)卻表達出愛花 、賞花時的喜悅之情。
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 ,并未戛然作結,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達到了最高潮。
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
誰知道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
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困倦讓人想倚著春風小憩的感覺。
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注釋
①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②獨步:獨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誰知道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注釋: (1).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江邊獨步--獨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4).后兩句意為:這一叢盛開的無主桃花美極了,使人不知愛深紅的好,還是愛淺紅的好。作品鑒賞: 從詩題看,詩中有江、花、人。
詩第一句交代了地點,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時間,即春天,同時描寫了詩人懶困的神情。為什么會懶困呢?原來是因為春光融融,春風和煦造成的,正當詩人要在春風中休息時,卻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淺不同的桃花盛開在江邊,詩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振,“可愛深紅愛淺紅”一句,不僅寫出了桃花爭妍斗艷的景象,為畫面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而且透過詩句,我們好像看到了詩人在桃花叢中欣賞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漢族,河南鞏縣(今鞏義市)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詩人,世稱“詩圣”,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
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后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
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1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2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3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4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5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6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7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