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作詩地點等等
《登高》為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杜甫《登高》中登的是哪座臺
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題解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
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
“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
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
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
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
“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
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
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
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
誰能告訴我杜甫的登岳陽樓 登高 是壕史 是什么時候寫的,地點哪,詩
《登高》(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這首詩是杜甫在大歷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時所作。
此時安史之亂雖已結束,但外敵入侵,藩鎮割據,戰爭仍在繼續。杜甫的好友已先后去世,他本人在外漂泊多年,年過半百而且疾病纏身。
備嘗人生艱辛的詩人在詩歌的藝術性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登高》就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楊倫曾稱贊這首詩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這主要是指這首詩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一般人多會從藝術的聲律對仗上進行賞析。
這首詩全部采用對仗,在平仄的處理上也有獨到之處,這在七言律詩中并不多見。另外,人們多會注意這首詩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
尾聯兩句是寫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寫自己艱苦倍嘗,白發彌添;下句寫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纏身。
全詩就在沉重的感嘆聲中收結,結得悲憤深沉,而又寄慨遙深。“艱難苦恨”四個字不僅指作者自己萬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艱辛境況和身世遭遇,同時也指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廣大人民的辛酸痛苦。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正是這一切“艱難苦恨”,才使他頭上的白發愈來愈多,而現在又已衰年多病,獨自登臺,心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時正須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暫停飲酒,這樣一來,詩人內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
這種曲折頓挫的筆法,既使文勢有波瀾,也使感情表達更為深刻、沉痛。 杜甫的<<登岳陽樓>> 代宗大歷三年(768),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
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
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登岳陽樓》《登高》《石壕吏》的寫作時間、地點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
登高
【簡析】: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石壕吏
唐肅宗乾元二年春,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各率所部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為安慶緒所敗,六十萬大軍潰于鄴城之下。郭子儀退守洛陽。朝廷緊急征兵拉夫。這時杜甫正從洛陽回華州司功參軍任所,因途中親見而作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因其基本上采用實錄的筆法,所以有"詩史"之譽。然而詩人并非冷眼旁觀無動于衷,他是懷著一顆熾熱的仁者之心去審視國難民憂的:"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寧靜,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藜。"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長歌當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天地終無情","塌然摧心肝"。他記下了戰亂時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青壯年全都上了戰場,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軍;石壕吏夜間突襲捉人,也只能帶走一位老嫗;潼關吏正加緊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淚送別新郎;"子孫陣亡盡"的老人悲憤無奈地出征;無家可歸的老兵已無須與誰告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是深重的,但深明大義的人民卻強忍悲痛而同仇敵愾,勇于為國分憂。詩人筆下的老嫗、新嫁娘、垂老者、無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犧牲精神。詩人寫出了這些普通人樸實無華卻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讀之不免一灑"千秋之淚"。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軍。詩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畫地再現了詩人的這次親身見聞。敘而不議,這是杜甫此類詩的特點。詩人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耐人尋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墻走"的老翁,這是多么不平常的時期!"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的對比令人驚心。而老婦的陳辭,更是催人淚下。就是這樣一位老婦,竟然真的被帶走了。這或許是那位老翁"逾墻"時不曾料到的吧?
《唐詩鏡》云:"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吏呼'二語,便當數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詩舉要》引吳曰:“此首尤嗚咽悲涼,情致凄絕”。
誰能告訴我杜甫寫登高時得時間,地點,詩人境況,詩人感情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登高》是杜甫哪個時期的作品
這首詩歌寫于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時所作。
詩人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挈婦將雛,流浪漂泊,倍嘗生活的艱辛,直到唐肅宗廣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是地方軍閥為了爭奪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又乘機而起,社會仍然是一片混亂。
這時,杜甫已經是一位漂泊受難、飽經滄桑的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重重創傷,感受到了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衰敗,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獨和生活的艱辛,心中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慷慨激越、動人心弦,被稱為“杜集七言律詩之冠”的《登高》一詩。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兩次登高的地點是什么,登高杜甫作詩地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