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紹基的山雨 古詩文全文翻譯 不要粘貼復制了 那些全都看過了 我只要
白話譯文
一個個的斗笠在樹林出沒,人們在初涼的山野行走分外適宜。
溪澗上空的云霧填滿了深山谷,山間乍下大雨行人尚不知。
騎馬人的衣巾全被雨淋濕,村邊的瓜豆枝葉在風雨中紛亂傾倒。
但見雨過天晴山峰又層出,萬條瀑布齊飛的景象是如此新奇。
山雨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擴展資料
整體賞析
貴州為山區,諺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晴天的雨說來就來,一忽兒可能又會放晴。詩人用一支生龍活虎的筆,捕捉了“山雨”前后氣候瞬息萬變的景色,深得蘇軾《有美堂暴雨》詩趣。
作者寫途中遇雨,共分四層敘。雨前天氣很好,一點也沒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雖只戴短笠,還是被茂密的樹枝掛纏和阻撓,他一路觀山望景,興致很好,只覺天氣涼爽宜人,沒有想到下雨。這一層說明,“山雨”之來,確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來,溪上云霧四起,漸漸連成一片,行人只覺山光物態的迷人,而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雨來的信號。要在別處,“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雨前的征兆十分顯著,貴州山區卻全然不同,云霧恰起,陣雨就來了。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二句寫出雨來迅疾,使人回不過神來。好奇之感,通過“忽來”、“不知”等詞語,自然流露出來。
正因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沒有準備雨具,只有一領遮頭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濕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看到雨中村邊瓜豆蔓藤散亂紛披,作狼狽狀,使他的注意力轉移到觀望雨中景色,渾忘沾濕之苦。
“馬上衣襟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一個“也”字,從物我同情中得到幾分慰藉,而一個“任”字則表現出雨中人的從容與泰然。
突然,雨腳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這時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麗:云霧全失,峰巒盡出,斜陽相迎,虹霓隨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雖然住了,但雨水化成無數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澗,又作“萬瀑齊飛”的壯麗景觀。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是這首寫景詩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緒也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離披是一奇;而雨后的萬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處”——山雨之兆,“萬瀑齊飛”——山雨所成,來龍去脈,皆扣題面。重心所在是寫“山雨”,而非寫雨霽。“山雨”非川原如煙之雨——后者是絕不可見“萬瀑齊飛”之奇觀的。本篇境界層出不窮,恰似張镃贊“誠齋體”所謂:“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及時追。
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攜得秘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何紹基這首詩亦得誠齋體之精髓。
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祖獻《元明清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全詩扣緊“山雨”題目,從未雨、遇雨、雨中和雨后等方面進行了描寫。描寫景物用筆細膩,選材精當,皆從細微處著筆,表現出作者善于觀察與捕捉變化中的事物。
平常之物,一經點染,便耐人尋味,并表現出作者的情感,故林惠常謂何紹基的詩“奇趣橫生”。張石洲(張穆)序謂何詩之高妙,在于“本色”,“本色者何,真而已矣,真者何,自寫其性情而已。”從這首寫景詩看,何詩確具有真切而富于審美情趣的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雨
2.何紹基寫茶的詩句
何紹基描寫茶葉的詩詞寫的很好。剛好剛才讀到另一首當代詩壇名家詩人寫的關于茶葉的唯美古詩詞名篇名言名句之一如下供參考:
祁門紅茶記
文/李者也
景中之巔黃山峰,茶中之極祁門紅。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嶺峻入九重。
茶香隨風上云霄,直驚仙人動天庭。
仙客不辭云山遠,為飲一盞千里行。
品山品水品云海,品月品風品茶茗。
但慕美景不羨仙,愿隱祁門作茶農。
【注】祁門紅茶,產于安徽省祁門縣。簡稱祁紅,中國名茶,紅茶精品,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光緒之前,祁門多產綠茶,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開始大規模出產紅茶。英國王室至愛飲品,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
3.古詩《山雨》何紹基.詩歌呈現了怎樣的詩人形象
何紹基的詩寫山雨,詩人是以一個山行者、山雨的親身體驗者的身份寫的。其感情也隨著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寫的變化而變化。雨前,詩人野行,心曠神怡,這從“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馬上衣巾任沾濕”,委婉地表達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現、萬瀑齊飛的奇景,詩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詩人的驚奇之情。全詩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相結合,將詩人的感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抒寫了詩人雨前的心曠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一言以蔽之,這首詩吟詠山雨,同中有異,異曲同工,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4.詩人何紹基的介紹
山雨
作者: 何紹基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細雨、暴雨、雷雨、驟雨等之別,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區的雨與江河湖海的雨等之異。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異的。因而,自古以來,詩人們大都喜歡以雨入詩,吟就了不少傳世之作。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宋?蘇軾《有美堂暴雨》),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詠雨名句。
《山雨》結構上通篇緊扣詩題《山雨》,按雨前之景、雨中之景、雨后之景順序寫來,令人一目了然。開篇兩句,寫雨前之景,著重寫詩人頭戴以竹篾編織而成的圓形雨帽在秋天初涼時節漫行于山野林間,不時地閃避著樹枝,字里行間透露出如此信息:秋高氣爽,行者也心曠神怡。中間四句轉入寫雨中之景。“溪云到處自相聚”一句承上啟下,由上文寫未雨轉入下文寫遇雨。“山雨”句開始寫山雨,“忽來”二字明言山雨驟來之特點,繼之以“人不知”三字,則進一步凸現此特點。“馬上”兩句續寫雨中之景,也完全切合秋日山雨之特征。最后兩句寫雨后之景,突出雨過天晴,山峰重現青翠,山野間萬瀑齊飛。其景物描寫,場面轉換自然,與翁詩各具特色。
《山雨》寫山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溪云”兩句,寫溪上云霧,寫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寫之法。“馬上”兩句,寫雨水打濕了詩人的衣巾,淋得村邊的瓜豆枝葉散亂紛披,似亦可理解為以正面描寫為主。而“新晴”兩句,則主要是側面描寫。“新晴盡放峰巒出”與“萬瀑齊飛”,這些都是山雨所賜。山雨的洗禮,使得山峰在雨過天晴時更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間萬瀑齊飛。可見,寫雨過天晴,山峰青翠重現,山野間萬瀑齊飛,正是從側面寫山雨。詩中“放”、“飛”等字下得精妙,使畫面動了,活了,尤其是結句“萬瀑齊飛又一奇”,語奇景妙,從側面寫活寫足了山雨,
《山雨》感情更為豐富,詩人是以一個山行者、山雨的親身體驗者的身份寫的。其感情也隨著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寫的變化而變化。雨前,詩人野行,心曠神怡,這從“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馬上衣巾任沾濕”,委婉地表達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現、萬瀑齊飛的奇景,詩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詩人的驚奇之情。全詩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相結合,將詩人的感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在結構安排上,按雨前、雨中、雨后之景順序寫來,脈絡分明;在描寫方法上,則以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在言情方面,則采用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相結合的方式,抒寫了詩人雨前的心曠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5.何紹基書法100多幅,詩名為書名所掩的大家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
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
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
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
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中文名何紹基別 名字子貞,號東州,晚號蝯叟國 籍中國出生日期1799年逝世日期1873年職 業書法家代表作品《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鈔》等。
6.古詩的中文翻譯慈仁寺荷花池清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紹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風過欄干水不波。
② 想見夜深人散后,③滿湖螢火比星多。④ 【注釋】 ①倒影浸天河: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
天河:銀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是由許 多恒星構成,通稱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沒吹起波紋。 ③想見:由推想而知道。
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螢火:指螢火蟲的亮光。
螢火蟲:昆蟲名,腹部末端有發光的器官, 能發帶綠色的光。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詩。
夏天夜晚,人們坐在 荷花池邊,看到天空的銀河和池塘內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銀河里一般。 微風吹過池邊的欄桿,池塘里的 水也沒興起波紋。
可以想象,夜深人們散去以后,水面上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它們的螢光映入水中,可能會比星星還要多。 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虛實兼寫,以動襯靜。
前兩句寫眼前之景,后兩句 寫想象之景。實景寫靜,而想象中的虛景,卻以螢火飛動,映入水中,以動 寫靜,動與靜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這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