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朗誦訓練,帶領學生去觸摸古詩文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們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就應該重視誦讀訓練,讓學生從實踐中觸摸古詩文的美。
例如:
⑴采用通讀與精讀相結合,既側重在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又側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⑵采用美讀與品讀相結合,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又能進一步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
⑶進行適當的誦讀比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古詩文的信心。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提高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充當觀眾,而不是演員的話,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長期下去,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會越來越少。因此,作為課堂的導演,我們就要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把他們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課堂中來。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樂學語文,愿上語文課,不怕古詩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動活潑的古詩文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此外,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情景再現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從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學生在實踐中才智得到發揮,就會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積累文化底蘊,進而培養健全的人格,鑄造美好的人生。
2.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古詩文學習
如何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
我國是詩的國度,古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源遠流長。尤其歷代名篇名作,不僅內涵豐富,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
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發達地方我不知道,但在我們這種偏僻、落后的鄉鎮,就經驗主義而言,給學生講解平仄押韻、講韻律、講諧和,估計行不通。古詩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學生的誦讀朗讀上。
如何朗讀誦讀?
就自己上課及觀課心得談三點:
一是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
二是根據教材適度擴充讀。在教一新課后,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找到相應的古詩,課外補充讓學生回家好好誦讀,讓學生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從而激起學生讀背古詩詞的興趣。
三是誦讀想象法。就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到詩詞的意境之中去。讓學生邊誦讀邊想象再現畫面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
在學生初具誦讀的基礎上,每兩三個星期來一次總結,評出讀書優秀的學生,成為班中的讀書之星,張榜貼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讓其他的小朋友向他們學習。還可以專門把每周某節課定為古詩文背誦課。舉行古詩文背誦比賽,讓學生上臺來交流讀書心得,比賽誰背誦的最好最流暢,然后評出一.二.三等獎,鼓。久而久之在班級上無形中形成一種比學趕幫的朗誦氛圍。
當然,要指導學生學習古詩文,作為教師首先還得解讀古詩文,不管是宏觀層面、中觀層面抑或是微觀層面。
3.小學古詩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試讀結束,如需閱讀或下載,請點擊購買>
原發布者:趙泥
小學古詩學習方法
一、知詩人 學習古詩,首先要了解詩人。如: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孟浩然是田園詩人,而岑參、高適是邊塞詩人,等等。還要了解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如李白寫《贈汪倫》的背景是:當年李白游覽涇陽(今安徽省涇縣)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深受感動,于是作了這首詩留別。這對于我們了解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有很大幫助。 二、解詩題 古詩的題目有的很難理解,我們只有理解了詩題的意思,才能進一步學好古詩。如:《山行》的意思是山中行走;《早發白帝城》的意思是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暮江吟》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對于詩題中比較容易混淆的字眼要搞清楚,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不是指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 三、明詩意 理解詩意,是學好古詩的關鍵。我們可以通過抓重要的字眼來理解詩意。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可抓住“登高”和“茱萸”來理解。“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理解了詩中關鍵的詞語,全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4.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學習古詩詞,對于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激發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和熱愛祖國的情感意義重大。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各個學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內容和目標。由此可見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古詩詞的形式特別,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古詩詞本身深奧的含義、優美的韻味很難通過語言的描述讓學生領悟,加上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歷淺,對詩歌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等都感到遙遠而陌生。在理解詩意上存在一定的障礙,加上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呢?我結合自身的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鼓勵學生多誦讀、多積累
充分利用古詩詞朗朗上口、押韻、對仗等特點,以及小學生記憶力的優勢,鼓勵他們利用晨讀,課外時間誦讀、積累。教師利用閱讀指導課時間采用形式多樣的考察辦法,評選出古詩詞誦讀、積累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讓他們成為帶頭人,帶動更多的學生去主動誦讀,積累古詩詞,熱愛古詩詞學習。
二、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發興趣。
小學生最富有想象力也最具有好奇心。課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它們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把單調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如教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引導學生想象“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體會詩人對家鄉的熱愛以及曠達豪邁、不慕榮利的處世態度。在教學中也可以通過續寫或改寫古詩詞,讓學生感到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時,可引導學生改寫,在改寫的過
5.如何引導小學生學習古詩文
加樂中心學校加朗小學 吳明政 體會古詩文的情感,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在古詩文教學的難點所在。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多以引導學生了解詞句的意思,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為主,對引領學生感悟詩歌的情感,不作過高的要求。但只要方法得當,化難為易,讓他們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怎樣引導小學生體會古詩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一、適當介紹古詩文的寫作背景。
如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愛國名篇《示兒》時就應適時的介紹詩作的時代背景:祖國的大半河山已落入外寇之手,中原人民身受涂炭,作者也積極參加到御敵統一的戰斗中。把實現國家的統一作為自己一生的愿望。
但到了臨終之時自己的美好愿望也未能實現,這時詩人并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傷,卻為祖國山河破碎分裂的局面而悲傷無限。這樣,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其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愛國之情已躍然紙上。
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就成為順其自然的事情了。二、以想象出詩歌的意境為基礎。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文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努力將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逼真的再現出來。
如果學生只是抓住了古詩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至多只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東西,算不上真正讀懂了詩歌,更談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在學生把握了詩歌的內容,想象出詩歌的意境這一基礎上進行。
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時,當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后,教師就問:你們覺得,作者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引出隱者隱得那么深,詩人為什么又要執意去尋訪呢這一疑惑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合情合理的解讀。有的認為是崇拜,有的認為是暢談,有的認為是借尋訪之機散心排憂。
學生的見解,充分的開掘了作者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教師沒有在前面引導學生把握好詩歌的內容,后面的詩歌情感的體會,就可能無法完成了。
三、以情激情,促進學生情感遷移。如教學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和親人的深厚感情。
可先讓曾有遠離父母親人,獨自一人渡過重大節日經歷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再啟發其他學生想象如果自己和親人分處異地,舉目無親而又特別渴望見到親人時,會如何想念自己的親人?過年過節看到別人親友團聚,其樂融融,而自己一人孤寂獨處之時,又會有怎樣的滋味涌上心頭?再體會詩人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就不難了。
四、反復誦讀、品味詩歌。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要教學生學會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詩文內容,在頭腦中畫畫,反復吟誦、體味,進而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時,讓學生對照課本插圖反復誦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感知詩文內容過程,反復誦讀中,一幅月夜洞庭美景圖便可呈現于學生頭腦之中。而面對如此精美絕倫的美景任何人都會和詩人一樣情不自禁的表達自己對洞庭秋夜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再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則要用熱情奔放的音調來指導朗讀,才能把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現出來。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
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教師引導學生依托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
所以我們學習古詩,不求做到古人的誦讀吟唱弦舞俱全,但只有努力去誦、讀、吟、唱,才能形神逼肖,體現詩歌的韻律之美。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是喜愛古詩的,但如果把古詩的學習狹隘成單純的背誦,那漸漸的學生又會失去原有的學習激情。
五、善于引導學生質疑。教學古詩,固然要引導學生把握內容,體會意境,同樣應該能夠感悟詩情。
也就是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呢?我認為可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
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中,可以讓學生從題目到內容,先提出相關問題,再結合相關文字或感悟,或推想:隱者是誰?從哪些地方看出來是隱者?為什么要成為一名隱者?作者為什么要尋隱?怎樣尋的?為什么沒有遇到?沒有遇到的隱者心情怎樣?理由是什么?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從詩歌中找到答案,有的必須聯系相關句子去領悟,有的要聯系生活經驗去體會,有的則應該依據關鍵字詞去推想了。比如詩人為什么尋隱沒遇到?答案較多,可能是隱者隱的太深了,也許是詩人太迷戀于山中景色了,大概是隱者陶醉于云霧繚繞的地方,或者只顧了采藥,忘了回家呢。
這樣一來,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如羨慕隱者的自由無拘,向往山中的清凈安樂等,就很容易體會出來了。六、演一演、。
6.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一、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朗誦訓練,帶領學生去觸摸古詩文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我們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就應該重視誦讀訓練,讓學生從實踐中觸摸古詩文的美。
例如: ⑴采用通讀與精讀相結合,既側重在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又側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⑵采用美讀與品讀相結合,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又能進一步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
⑶進行適當的誦讀比賽,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學習古詩文的信心。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讓文學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脈脈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提高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簡單地充當觀眾,而不是演員的話,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長期下去,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會越來越少。
因此,作為課堂的導演,我們就要努力搭建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做課堂中的好演員,進而把他們的主要精力都吸引到課堂中來。 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樂學語文,愿上語文課,不怕古詩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生動活潑的古詩文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此外,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情景再現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從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學生在實踐中才智得到發揮,就會有快樂的情感體驗,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厚。
綜上所述,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積累文化底蘊,進而培養健全的人格,鑄造美好的人生。
7.如何使小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古詩詞
就學生方面而言,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初讀古詩時,學生要堅持課前預習古詩詞,并要做到熟讀古詩 古詩詞,就其語言和內容而言,其實真的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
古詩詞寄予著古人的思想與情感,與當今學生的生活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僅就課堂上的那么點時間,學生是不能把整首詩全部掌握的,因此,課前預習,搜集資料、了解古詩的背景是尤為重要的。
首先,看古詩詞的標題,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標題是古詩詞的眼睛。透過標題,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
古詩的標題極為凝練,需要花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這點,學生不僅能培養到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對詩歌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詩人。學生可通過各種渠道,如圖書、網絡等,查找、探尋詩人的生平、經歷、成就,做到了解詩人。
再次,要求學生熟讀古詩詞。朗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在讀的過程中,要爭取能背下來,為后面的古詩學習作好鋪墊。
如果學生真的能堅持這樣的學習過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學生要精讀詩詞,做到了解詩意。
在品詞析句時,要體味詩詞中的意蘊 讀熟古詩詞后,就開始了解詩詞的意蘊了,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學生可以結合起來理解。本人比較喜歡學生自主學習詩詞,老師可以提供適當的幫助。
詩詞其實是人類語言文化的精華,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失去原本的魅力。
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一味追求標準理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把握中心,體味詩情。
學生還要善運用想象。古詩詞用凝練的詞句造就意境、勾畫形象。
教師要引導學生循著詩所創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這樣才能融入詩境,才能品悟詩情。 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
為此,在講到“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時,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黃河頌》。那雄渾的音樂,那黃河奔騰的壯闊景象,以及黃河邊上山岳聳峙的巍峨,讓學生感動。
在這么一種氛圍感染下,學生反復吟誦古詩,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激發,朗誦的場景大氣磅礴。 三、學生要做到研讀詩詞,進入境界,在意象中體驗古詩詞的內在情感 首先,學生要了解詩詞的創作背景,在古詩詞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一詩,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廣陵》一詩,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這些都淋漓盡致的表達出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學生要培養想象力,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領悟,要能構想一個詩詞的畫面。學生在想像中要會領悟情感。
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驅遺想象,引起聯想,由此及彼,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再現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就老師方面,本人認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古詩詞審美能力。
俗話說得好,“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提高自己,外塑形象,內強素質。
經典詩詞除了語言藝術之外,還包含有其它的藝術因素,如果教師自身缺乏一定的藝術修養,很難領會到詩詞作者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也就很難使學生感受到這一點。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審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審美情感,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認識美的本質,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經典詩文誦讀中,并帶領學生去感知經典詩文的美,使學生體驗到美的愉悅。 教師還應注意古詩詞教學中詩詞誦讀方式的多樣化,教師應該做到引導小學生誦讀古詩詞。
在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和詩文的寫作特點,在關鍵性的地方提點一下,引導學生朗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通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實情感。
引讀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提綱挈領,經過思考理解,收到口誦心傳的朗讀效果。教師引導包括以下兩種方法。
1.提示式。像記敘文一類的詩文,教師可以朗讀課文每段落或句子的開頭部分,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提示語句,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層次,以引導學生朗讀。
2,插敘式。對于古詩歌,由于語言比較精煉,不易理解,如能運用散文鋪寫的插敘方式引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會其中意境。
經典詩詞是我國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
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從小抓起,從我們入學的那一刻抓起。因而,教師應根據不同。
8.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古詩詞欣賞能力
一、反復誦讀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古詩詞教學要注重情景意象,但是要達到讓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與作者心靈相通需要一個過程。 “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對閱讀古詩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要使學生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必須加強朗讀。由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流利,由讀得有節奏、有韻味到讀得情意濃濃、浮想聯翩。意象的感知與體悟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學生的自讀自悟,不光要讓學生邊看詞語的注釋邊輕聲讀讀,還要邊想想詩詞的基本意思,自己能讀懂多少,難點在哪里。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
二、感受作者寫作的背景
在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反復誦讀的同時,老師要適時講講作者寫作的心情或時代背景,如《江雪》這首詩寫于作者柳宗元被流放期間,意境蒼涼,語氣冷峻,表現自己的孤高和不屈。《登高》要讓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思想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托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令人回味無窮。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這首七絕,如果不了解寫作背景,只當一般描寫三峽風景的詩來理解,就不易領會詩中舟輕水急,輕捷歡快的節奏和由此傳達出的詩人無限喜悅、急切的心情。
三、抓“詩眼”
古詩詞中一個字或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個生活的場景,里面充盈著多少說不清道不完的意蘊!欣賞古詩詞詞語的最佳途徑,就是把想象畫面與體味含義統一起來。一首詞值得欣賞的詞語很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選擇,不可字字求解。如何選擇重點欣賞的詞語呢?宜在學生想象全詩的畫面以后,選擇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的詞語,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眼”。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抓住“憶”字,讓學生說出詩人“憶”什么,本詩主要寫什么,并請學生從詩句中找出與“憶”有關的字來。這樣還可以聯系到詩中的“思”字和“知”字,從而感悟詩人思鄉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綠”字使全詩的境界全出,因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上。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研磨,可讓學生領悟到詩人用字之妙和詩中所蘊含的意境。
總之,古詩詞教學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的學習要求和培養目標,培養小學生初步賞析古詩詞的能力,既不能單純直譯背誦詩意,也不能人為的拔高對學生賞析古詩詞的要求。
9.孩子如何學習詩詞效率高
第一步:會讀、為背誦和理解打下基礎
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文最主要的就是學會育讀,培養孩子對古詩詞、文言文的語感。小學課本中,從一年級開始,就加入了古詩的內容,而古文,孩子們則是從三年級才開始接觸,形式也是由現代文帶八古文。到高年級時,孩子們才真正開始學習文言文,比如鄭人買履的寓言,教材中會配有譯文,作為孩子學習的輔助。
與中學要求一對一地翻譯字詞不同,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學習重在讓學生感受古今詞意的變化,比如“走”,現在的意思是“行走”,在古代卻是“跑”。然后,讓孩子們通過育讀一些精辟的名言名句和著名的詩句。
所以,家長在都孩子學習古詩文時,不妨和孩子一起從讀入手。無論是簡單的古詩,還是稍微復雜一點的文言文,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會讀,讓孩子對照書中的譯文和注釋,一句一句地讀出詩的平仄、文的停頓,為背誦和理解打下基礎。
第二步:讀懂意思,在情感體驗中感受詩的意思
育讀是理解古詩文的一種方式,如果要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還需要查找詩文的寫作背景,這對于高年級孩子來說要容易一些,他們可以通過查字典、看注釋,自己理解一部分詩文,而低年級的孩子就需要老師和家長來引導。
形象思維是代年級孩子的認知的主要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正處于低,那么你可以通過講故事或描述畫面的方式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比如,教孩子學習李白的《靜夜思》,家長可以為孩子講述一個遠在他鄉的游子深夜里思念家鄉、思念父母的故事,讓孩子想象自己離開家的情景,并說說感受。學駱賓王的《鵝》,家長可以編排一套鵝的動作,對應詩中對鵝的描繪,這樣,孩子在手舞足蹈地跟著比劃的過程中就會把詩輕松記住。
高年級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他們可以嘗試著體會古詩的意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時候。家長可以循循善誘。例如高適的《別董大》,在給孩子講解時,家長可以緊扣一個“愁”字,詩里有“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景愁”;有“別董大”的“離愁”;還有不知前路的“憂愁”……最后“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尾句又帶出勉勵朋友的昂揚情感,讓孩子在情感體驗中感受詩的意境。
第三步:會用,讓孩子從詩中找到共鳴
學古詩文最重要的不是會背,而是會用。當孩子積累了一些詩詞時,家長可以在親子共讀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比如,讓孩子說一說描寫誠實的詩句、表達鄉愁的詩句。長此以往,當孩子遇到此類作文或情境時,就會自然想到這些詩句,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家長在為孩子挑選經典古詩文的時候,要有所選擇,著重選一些孩子平常用得著、有現實意義的古詩文讓孩子誦讀,并且想辦法讓古詩文的中情境與孩子日常生活體驗。例如,《春曉》,孩子讀這樣的詩,就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從而產生共鳴,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詩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生古詩詞學習進階(小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