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在《詩經》的流傳過程中曾有“四家詩”,到后來只剩一家流傳
16D17C《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 分為風 、雅、頌三類18A《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19C又稱《左傳》、《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左丘明所20D21B《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它反映了商周之際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歷史22A23A24B25C“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王道仁政思想是《孟子》一書的核心/blog/static/177165055201011280193483/。
2.求《詩經
意思是:野蠻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國,忙不迭地前來獻寶把貢進,這些寶物有美玉巨龜象牙,還有南方出產的大宗黃金!
出自春秋時期無名氏《魯頌·泮水》(選自《詩經》),原文節選:
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譯文:
戰士們把角弓挽得曲曲彎,蝗群般的羽箭射得嗖嗖響;沖陣的兵車堅固而又寬大,步兵車兵連續作戰不歇晌。威武之師很快征服了淮夷,淮夷上下齊歸順不敢相抗。因為堅持了你的戰略決策,才有淮夷土地最終入我囊。
本為惡聲鳥如今卻翩翩飛,棲居起落在我泮宮的樹林。它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當然要感念我的仁愛之心。野蠻的淮夷既已臣服我國,忙不迭地前來獻寶把貢進,這些寶物有美玉巨龜象牙,還有南方出產的大宗黃金!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魯僖公戰勝淮夷之后。淮夷生活在當時的淮水一帶,不受周王朝所封,對周王朝諸侯造成威脅,所以,各諸侯國曾多次征伐。這幾次戰役,雖然戰功不大,但魯是個積弱之國,能累次出師,爭伯中原,所以魯人寄望僖公,肆情歌頌。
全詩主旨:
這是歌頌魯僖公平定淮夷之武功的長篇敘事詩,贊美他能繼承祖先事業,平服淮夷,成其武功。
作品出處: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魯頌·泮水
3.詩經中曾以雉之朝飛作為愛情生活的象征是哪一首
《詩經》中曾以雉之朝飛作為愛情生活的象征。琴曲繼承了這一主題,并流傳著兩個不同的故事。
其一:衛女殉情而死,她的褓母在墓前哀傷地奏起她生前撫弄的琴,忽見兩只雉鳥雙雙飛去。(楊雄《琴清英》)其二:牧犢子終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見雉鳥都是成雙成隊地愉快飛翔,非常羨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獨凄涼,傷心地唱到:“雉朝飛兮鳴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獨傷兮未有室,時將暮兮可奈何?”(晉崔豹《古今注》)
現存琴譜沿用了后一個解題。魏武帝時有個盧姓宮女,擅長此曲。(《樂府古題要解》)可見它是淵遠流長的古曲。清代琴家稱贊說:“極乎曲之圣,而音之神也。”“逸韻幽致,含恨無限。”(《琴苑心傳》后記)“奇音妙趣,《雉朝飛》為最。”(《誠一堂琴譜》后記)存譜初見于《神奇秘譜》,明末的《松弦館琴譜》因其節奏急促而不予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