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中哪一部分的內容是祭祀歌頌祖先
《詩經》分成風、雅、頌三部分.其中記載宗廟祭祀的是“頌”。
拓展資料:
《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合稱“三頌”。
《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樂章,也有遲至昭王時的作品。《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人追述祖業(宋為殷商后裔)之作。
《周頌》的作者已不可考。
《魯頌》4篇,《小序》以為都是頌魯僖公的。首篇是《?》,《小序》說,因為魯僖公治國很節儉,寬厚愛民,很重視農業、美馬,魯國人尊重他,“于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頌”。季孫行父是魯國貴族,魯文公、宣公時為掌權大臣,謚號“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季文子使太史克對魯宣公的一大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史官,《小序》說《?》是他所作,當有所據。后人有的以為《魯頌》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則認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魯頌》中有《?宮》一篇,朱熹《詩集傳》認為它是魯僖公自作,并不足信,有人根據詩中“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話,認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魚,魯公子,《左傳·閔公二年》有關于他的記載,事跡很簡單。也有人認為“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說奚斯督造新廟,他是一名“監工”,并非說他作頌。《魯頌》中大致可以確定作者的,只有《?》一篇,其余三篇可能出于其他史官之手。
《商頌》原為12篇,今傳本《詩經》只有 5篇,其他7篇何時散佚,不可知,舊說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說是被孔子刪去了,都是揣測之詞。
拓展資料:詩經_百度百科
2.幫忙提供一下《詩經》中的祭祀詩及其賞析
祭祀詩是《詩經》中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來贊頌神靈、祈福禳災的詩歌。
祭祀詩的篇目雖然比不上棄婦詩和情詩,但其題材獨特,民族特點鮮明,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和文化價值,在“詩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詩的出現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文化現象。
這類詩篇主要以《周頌》為代表,其中心內容是贊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從遠古時代到周代,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已進步許多,但原始社會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為一種深層次文化積淀下來。
祭祀活動是為了維持或恢復人與“神”的良好關系,把整個社會通過集體活動聯結起來。進入階級社會后祭祀轉化為權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顯,實際上是說明其政權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維護宗族組織,又起到了維護統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詩的文學特色一向為人們所忽視,甚至有人否認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事實上,祭祀詩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場面描寫以及疊字、復沓、反復、設問與反問等多樣的藝術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還有待加強。關鍵詞:祭祀詩 文學特色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選集,祭祀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祭祀是周代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之一,祭祀滲透到了周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祭祀,指的是古代人們按照一定儀式進行的敬鬼事神的社會活動。
祭祀的對象,總的來說,不外乎祭祖與祭天(泛指大自然)兩大類。祭祀活動源起于原始氏族社會,至周代才發展完備。
祭祀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祭祀詩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動中詠唱的贊頌神靈、祖先,祈福禳災的詩歌。
廣義的祭祀詩指的是一切寫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贊神頌神的詩歌,不但包括純祭祀詩,而且還包括頌贊詩、部分農事詩和史詩。本文探討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所涉及的對象為廣義的祭祀詩,大約有六十篇左右。
說到《詩經》的文學特色,人們大都喜歡拿國風以及小雅中的篇章來進行分析。至于祭祀詩,往往僅從文化(禮儀)方面來展開研究,文學方面的論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論,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是不如國風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國風、小雅,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祭祀詩在文學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淺陋,試從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場面描寫以及藝術手法四個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詩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關人物,這些人物大都屬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諸侯,下至卿大夫與士,不像國風中的人物多為平民百姓或者奴隸。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固然與詩歌的題材內容不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周代的祭祀權主要掌握在貴族(家族大宗)手里有關,祭祀權在當時即意味著特權,掌握了祭祀權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權力。
祭祀詩中的人物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對他們沒有具體的形象描繪。試看《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詩,整首詩只是籠統地贊頌文王的“純德”,并未對其性格與德行進行具體的描述,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文王始終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頌·執競》,該詩是一首“祀武王”之詩,文中寫及武王以及參祭者的句子就“執競武王,無競為烈”、“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等幾句,人物形象同樣單薄而模糊。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的是古希臘神話中對神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生動,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畫上的這種差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審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進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從神致福。
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要準備豐盛潔凈的祭品、嚴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態度要嚴肅,心要誠,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懷著一顆虔敬之心。心不誠,神靈是不會賜福的。
讀《詩經》中的祭祀詩我們是不難體會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與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體現在祭祀活動進行的環境是莊嚴肅穆的,可以把人在未開始舉行儀式的時候就感受到神圣莊嚴的氣氛,使人們對祖先神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閟宮》)舉行祭祀之禮的天子諸侯態度嚴肅而謹慎,端莊而有序。
“于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清廟》)“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威儀反反”(《思文》)、“君婦莫莫”。
(《楚茨》)從“雝雝”、“肅肅”、“穆穆”、“反反”、“莫莫”這些詞我們可以看出參祭者嚴肅認真的態度。三、盛大的場面描寫 本文所指的場面包括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
在約六十首祭祀詩中,以祖先為祭祀對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詩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詩經》時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農事祭祀詩,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的思想。
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便。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詩經中祭祀歌頌祖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