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風·周南·漢廣的注釋譯文
⑴喬木:高大的樹木。
⑵休:息也。指高木無蔭,不能休息。息:此處《韓詩》所載版本作“思”,語助詞,與下文“思”同。
⑶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游女:漢水之神,或謂游玩的女子。
⑷江:江水,即長江。永:水流長也。
⑸方:桴,筏。此處用作動詞,意謂坐木筏渡江。
⑹翹翹(qiáo橋):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或以為指高出貌。錯薪:叢雜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
⑺刈(yì義):割。楚:灌木名,即牡荊。
⑻歸:嫁也。
⑼秣(mò莫):喂馬。
⑽蔞(lóu樓):蔞蒿,也叫白蒿,嫩時可食,老則為薪。
⑾駒(jū居):小馬。按駒當作“驕”。 南有大樹枝葉高,樹下行人休憩少。漢江有個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勞。
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
雜樹叢生長得高,砍柴就要砍荊條。那個女子如嫁我,快將轅馬喂個飽。
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
雜草叢生亂縱橫,割下蔞蒿作柴薪。那個女子如嫁我,快飼馬駒駕車迎。
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
2.漢廣,誰進來翻譯一下詩經里那個漢廣,誰知道,翻譯一下
漢 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注釋 詩人追求漢水游女,終于失望的戀歌.休:息也.指高木無蔭,不能休息.思:語助.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游女:漢水之神.江:江水,即長江.永:水流長也.方:桴,筏.翹翹(音橋):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刈(音義):割.楚:灌木名,即牡荊.歸:嫁也.秣(音莫):喂馬.蔞(音樓):蔞蒿,嫩時可食,老則為薪.駒:小馬.譯 文 南有大樹枝葉高,樹下行人休憩少.漢江有個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勞.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雜樹叢生長得高,砍柴就要砍荊條.那個女子如嫁我,快將轅馬喂個飽.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雜草叢生亂縱橫,割下蔞蒿作柴薪.那個女子如嫁我,快飼馬駒駕車迎.浩浩漢江多寬廣,不能泅渡空惆悵.滾滾漢江多漫長,不能擺渡空憂傷.。
3.周南·漢廣(翻譯)
翻譯: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原詩: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游女:在漢水岸上出游的女子。永:水流很長。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秣:喂馬。
出自:《詩經·國風·周南·漢廣》,作者不詳
擴展資料
主題思想:
這首詩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作品成就影響: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匯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致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4.國風·周南·漢廣的作品鑒賞
從結構形式上分析,《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可析而為二。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也是符合勞動經驗的。
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于是由現實境界轉入幻想境界。三、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喂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癡情而執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后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總之,詩章前后相對獨立,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企慕情境”,即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秦風·蒹葭》也是刻劃“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征,一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鍾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一原型意境,在《詩經》中以《秦風·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明]凌檬初《言詩翼》:望女而知不可求,猶望江漢而自然不可方、泳,非待試而后知,要識得立言之意。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漢廣》是中國山水文學的發軔,《詩經》中僅有的幾篇“刻畫山水”的詩章之一。
5.賞析《詩經 周南 漢廣》
漢 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詩人追求漢水游女,終于失望的戀歌。
休:息也。指高木無蔭,不能休息。
思:語助。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
游女:漢水之神。 江:江水,即長江。
永:水流長也。方:桴,筏。
翹翹(音橋):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
刈(音義):割。楚:灌木名,即牡荊。
歸:嫁也。秣(音莫):喂馬。
蔞(音樓):蔞蒿,嫩時可食,老則為薪。駒:小馬。
譯 文 南有大樹枝葉高, 樹下行人休憩少。 漢江有個漫游女, 想要追求只徒勞。
浩浩漢江多寬廣, 不能泅渡空惆悵。 滾滾漢江多漫長, 不能擺渡空憂傷。
雜樹叢生長得高, 砍柴就要砍荊條。 那個女子如嫁我, 快將轅馬喂個飽。
浩浩漢江多寬廣, 不能泅渡空惆悵。 滾滾漢江多漫長, 不能擺渡空憂傷。
雜草叢生亂縱橫, 割下蔞蒿作柴薪。 那個女子如嫁我, 快飼馬駒駕車迎。
浩浩漢江多寬廣, 不能泅渡空惆悵。 滾滾漢江多漫長, 不能擺渡空憂傷。
【賞析】 這是一首戀情詩。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
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帳的愁緒。
關于本篇的主旨,《毛詩序》所說贊文王“德廣所及也”,并不足據,《文選》注引《韓詩序》云:“《漢廣》,說(悅)人也。”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進而發揮曰:“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
對詩旨的闡釋和詩境的把握,簡明而精當。“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是體現詩旨的中心詩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疊三唱,反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難求的感傷之情。
魯齊韓三家詩解“游女”為漢水女神,后頗有從者,這給本詩抹上了一層人神戀愛的色彩。不過一部《詩經》,總體落實在現實人生,“十五國風”,皆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間歌謠,因此似乎沒有必要將此詩與神話傳說聯系起來。
從外部結構看,《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
可析而為二。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
方玉潤曾寫道:“首章先言喬木起興,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為題正面;三兼言刈蔞,乃采薪余事”(《詩經原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也是符合勞動經驗的。
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
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得更為強烈。
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于是由現實境界轉入幻想境界。
三、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喂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
他依然癡情而執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后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總之,詩章前后相對獨立,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企慕情境”,即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
《秦風·蒹葭》也是刻劃“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征,一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
《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王士禛認為,《漢廣》是中國山水文學的發軔。
《詩經》中僅有的幾篇“刻畫山水”的詩章之一(《帶經堂詩話》),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
6.詩經漢廣是什么詩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①休:休息,在樹下休息。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②漢:指漢水。游女:在漢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 ④方:渡河的木排。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翹翹:樹枝挺出的樣子。錯薪:雜亂的柴草。 ⑥楚:灌木的名稱,即荊條。 ⑦秣(mo):喂馬。 ⑧蔞(lou):草名,即蔞蒿。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
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7.如何賞析詩經《漢廣》
《詩經 國風 周南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抒情的青年樵夫,他鐘情于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以如愿,情絲纏繞,面對江水,唱出了這首動人的歌曲。古人云:“去憂莫若樂”。面對濤濤江水,高歌一曲,解除心中的煩惱、憂愁。也只有高歌一曲,才能解憂。
8.《詩經 漢廣》的賞析
《詩經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①。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②。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③。(一章)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④。
之子于歸⑤,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二章)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⑥。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章) ①姚際恒曰:“喬,高也。
借言喬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況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 ②毛傳:“思,辭也。”
朱熹曰:“江漢之俗,其女好游,漢魏以后猶然•;” ③毛傳:“潛行為泳。永,長。
方,泔也。”按泔也作桴,即竹木筏。
④朱熹曰:“翹翹,秀起之貌。錯,雜也•;”楚,馬鞭草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南北皆有,又名荊,俗名荊梢。
多隆阿曰:“荊為薪木,關左有二種,俱長條,高者七八尺,其一葉微圓,花紫色,枝條柔細,皮色赤黃,可編盛物器具者,俗名紫條;其一皮黑,葉碧,葉有岐杈,花紫,實黑者,俗名鐵荊條。紫條為楛類,鐵荊條即楚類。”
⑤《周南•;桃夭》“之子于歸”,朱熹曰:“婦人謂嫁曰歸。” ⑥蔞,菊科,多年生草本。
陸璣曰:“蔞,蔞蒿也。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余,好生水邊及澤中,正月根芽生旁莖,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為茹。”
桂馥曰:“陸疏云‘其葉似艾,白色’,余目驗其葉青色,背乃白色,疏當云‘背白色’,疑轉寫脫謬。” 《詩》中的女子,有一類是可以明白見出身分的,如“平王之孫,齊侯之子”(《召南•;何彼銥矣》),如“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衛風•;碩人》),乃至“宗室牖下”習禮的“有齊季女”(《召南•;采蘋》)。
如果“兩姓之好”要求于女子的有所謂“公眾的標準”,或曰“俗情之艷羨”(范家相說《碩人》),那么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吧。所以她們在《詩》里都有一個在旁人看來一定是十分圓滿的歸宿,如《何彼襛矣》,如《桃夭》《碩人》所詠。
但另有一類女子,則不然。若“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碩大且卷”(《陳風•;澤陂》),既不及身分地位,也不論是否“宜其家室”(《桃夭》)、“宜爾子孫”(《周南•;螽斯》),而純是一片私心的慕戀。
至于《漢廣》,更干脆不把他私許的標準說出來,只道“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詩》中的這一類女子,我們是不知道伊之歸宿的,我們只看到慕戀者在綿密的情思中建筑起一個實實在在的希望。
不過,即便作“空中語”,《詩》中也沒有神奇幻麗之思。《漢廣》中的“漢上游女”算是略存飄忽,三家說詩于是衍生出鄭交甫遇神女的故事: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曰:愿請子之佩。
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
回顧二女,亦即亡矣。只是這樣一來,便成了完全的神話,雖然此中的幻麗也很美,但離《漢廣》則已經很遠。
游女雖然不是神女,卻是神女一樣的可望而不可即。“不可求思”,不是怨恨也不是遺憾,萬時華曰“‘不可求’,語意平平,著不得一毫意見,如言欲求之不得,則非詩人言;昔可求而今不然,則非游女”,是也。
然而無怨無憾的“不可求思”,卻正是詩情起處。戴君恩曰:“此篇正意只‘不可求思’自了,卻生出‘漢之廣矣’四句來,比擬詠嘆,便覺精神百倍,情致無窮。”
賀貽孫曰:“楚,薪中之翹翹者,鄭箋云‘翹翹者刈之,以喻眾女高潔,吾欲取其尤高潔者也’,此解得之。蓋漢女惟不可求,此乃我所欲求也,故即以‘之子于歸’接之,此時求且不可,安得便言于歸,憑空結想,妙甚妙甚。
至于愿秣其馬,則其悅慕至矣,卻不更添一語,但再以漢廣、江永反復詠嘆,以見其求之之誠且難而已。蓋‘漢廣’四句乃深情流連之語,非絕望之語也。”
“憑空結想”、“深情流連”,所見透徹。江永、漢廣,全是為“不可求思”設景,則刈楚、刈蔞,秣馬、秣駒,自然也都是為思而設事。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古詩十九首》之句由《漢廣》脫胎,但《漢廣》卻沒有如此之感傷。
《詩》有悲憤,有怨怒,有哀愁,卻沒有感傷。這一微妙的區別,或許正是由時代不同而有的精神氣象之異。
而《漢廣》也不是“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的無奈。實在說,這里并沒有一個“兩相視”,《漢廣》沒有,《關雎》《東門之池》《澤陂》《月出》,這樣的一類詩中,都沒有。
這里似乎用得著“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意思,但它卻與道德倫理無關,而只是一份熱烈、持久、溫暖著人生的精神質素。《詩》寫男女,最好是這些依依的心懷,它不是一個故事一個結局的光明,而是生命中始終懷藏著的永遠的光明。
它由男女之思生發出來,卻又超越男女之思,雖然不含隱喻,無所謂“美刺”,更非以微言大義為為政者說法,卻以其本來具有的深厚,而籠罩了整個兒的人生。
9.詩經漢廣是什么類型詩
登哥35718 :你好。
《周南 漢廣》:一樵夫在江邊偶見游女,頓生傾慕,可是卻求之不得。現在,那個女子就要出嫁了,連送親的馬匹都準備好了。樵夫隔江相望,傷心已極,因作此詩。
該詩篇體現詩旨的中心詩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疊三唱,反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難求的感傷之情。
從外部結構看,《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可析而為二。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