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杜甫被世人合稱為什么?
李杜,“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的并稱。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原籍湖北襄陽,后徙河南鞏縣。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
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擴展資料:詩星聚會李白被逐離長安,雖然是個人仕途的大失敗,但卻成就了文學史輝煌的一頁。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初夏,謫仙人、供奉翰林李白,從長安一路風塵來到東都洛陽。
他與詩人杜甫就要會面了。杜甫雖然比李白小11歲,但時人將他們并稱,詩壇已有“李杜”的說法。
1000多年后,聞一多將李白與杜甫的這次相遇,比作是太陽和月亮的相會。一個如炎炎烈日,其詩韻光照乾坤,一個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郁。
此時的杜甫正在東都洛陽。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鞏縣。
因長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碩儒,受家學及儒家思想的影響頗大。從小就開始學習寫詩,他在晚年寫的《壯游》一詩中追憶:“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后來杜甫在詩歌中,多次以鳳凰比喻心志。比如他48歲時所作《鳳凰臺》:“……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鳳乃傳說中的神鳥,據說鳳凰出則預示天下大治。
從杜甫的詩歌中,你能看出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總是擔心無母的幼鳳無人照顧,他愿意剖開自己的心血,啄喂孤愁的雛鳳,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鳳凰展翅,讓普天下的蒼生過上無憂的生活。他對國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讓人無不垂淚。
與杜甫不同的是,長于蜀地、出身游商的李白受道家的影響較大,求仙訪道貫穿了他的一生,在詩歌中他喜歡用莊子想象中的大鵬來形容自己的凌云之志:“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氣勢宏大而萬里空靈,蘊含了在大自然中搏擊的無窮力量,但對人群與社會的興趣似乎很淡。
李白一直對儒家思想有一種蔑視和抵觸。他在詩中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論語·微子》就載有楚狂人唱著“鳳兮鳳兮”而告誡孔子的歌,李白自比那個唱著鳳歌勸諫孔子隱去的楚國狂人。杜甫對李白抱有神秘感,以前在長安城附近的長樂坡(又名飯顆山)一帶曾匆匆見過李白一面,那時的李白,是朝廷看重的詩人,玄宗身邊的詔誥起草者,動輒聲色犬馬,公子王孫相隨,止則高朋滿座,有鴻儒談笑,而杜甫在詩壇剛剛嶄露頭角,無法與李白有深入交流。
此次李白來洛陽,明顯有許多失意,這種失意,卻讓略顯拘謹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氣。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和杜甫見過面嗎?
一、李白和杜甫見過面。
而且不至一次,他們一生中見過三次面。二、解讀:1、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里,他遇到了當時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終于見面了。
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人人贊譽;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一見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親如兄弟。
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2、同年秋,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3、翌年即天寶四年(745)秋,李白與杜甫在東魯(齊州或兗州)第三次會見。
此次李白是從任城趕過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而杜甫則返回京城長安。
三、人物簡介: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李白杜甫孟浩然之間到底什么關系
李白一生詩友眾多,此文只談孟浩然與杜甫。
先說孟浩然。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娶了前左丞相的孫女為妻。
他在安陸住了十年之久,用他的話說“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李白28歲那年,孟浩然40歲。
李白是小有名氣的后生,孟浩然則已名滿天下。李白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去拜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孟浩然沒有擺出心高氣傲的大家樣子,而是對李白推崇有加。
受寵若驚的李白激動的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只是和藹的一笑,意味深長的看了看眼前這位“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的后生。
開元十八年三月,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他愁緒當頭,眼睛的淚光里滿含不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境淺說續編》評“十四字中,正復情深無限,曹子建所謂‘愛至望苦深’也”。李白像一塊望夫石一樣,呆呆地望著帆影遠去,消失。
風聲送來一曲如泣如訴的斷腸羌笛,他忘不掉這一段的刻骨銘心。李白和孟浩然之間,完全是李白單方面的全身心奉獻。
孟浩然一首詩都沒留給他。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相會,之后便沒了下文。
在友誼中失意受傷的一方,往往是用情多的那一個。接下來要講李白和杜甫,不過不得不提一下杜甫和孟浩然。
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時,杜甫才十七歲,在家閉讀圣賢書。杜甫未曾與孟浩然有過直接的交往,但是杜甫非常愛戴孟浩然,在《解悶十二首》中禮贊孟浩然“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杜甫能對同時代的前輩如此愛戴,不可謂沒有李白的影響,也是“愛屋及烏”吧。
言歸正傳,重點說說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的交往異于李白和孟浩然,最大的不同在于關系的轉換——李白由仰慕者變成了被仰慕的對象。
李白和杜甫,在天寶三年的春夏之交,相遇于洛陽。李白詩遭遇饞毀,由長安被賜金放回,時年四十四歲。
杜甫是“忤下考功第”后的第十年,時年三十三歲。同是天涯失意人,故一見傾心,當年的金秋,李杜相約漫游梁宋。
杜甫第一首《贈李白》的七絕,便是當年李杜二人的最好寫照。“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痛飲狂歌,人生幾何?李白和杜甫在一道時分不開手,不在一道時便終日懷念。李杜二人其后又同游齊魯,這時是他們的友誼的高潮期。
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中有云“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他們情投意合,有酒同醉,有被同眠,有手同攜,有景同登臨。
可好景不長,二人各奔前程,思念之情卻養之彌深。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云“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此時與杜甫不在一處,懷念杜甫的情緒竟如汶水一樣長流不斷。
而杜甫更像困守春閨的念婦“寂寞空齋里,終朝獨爾思”。(《冬日懷李白》)兩人的友誼并沒有有始有終。
我認為原因是很值得深究的。其一是兩人價值觀不同,李白在《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里云“我云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悲秋”由宋玉《九辯》演化而來,而杜甫對宋玉的態度如何呢?“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跡》),李白公然和自己的偶像唱反調,杜甫能不心存芥蒂嗎?其次,古代書信不便,再加上李白和杜甫都居無定所,四處漫游,久而久之關系就淡了。李白接到杜甫的一封信,《寄李十二白十二韻》,李白發現杜甫并不如十幾年前那樣的知己了,面對杜甫婆婆媽媽的規勸,李白不免氣由心生,在《古風》第五十九首寫到“嗟嗟交歡客,勤問何所規?”譯成現代語便是:呵呵,你同樣是窮途末路的流浪者啊,你勤勤問候我,到底要規戒我些什么?李白是個放縱不羈的主,對于杜甫的指手畫腳深惡痛絕,忍無可忍,況且李白詩友眾多,此時便對杜甫沒了耐心。
杜甫最后一首關于李白的詩是《不見》,“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在失去李白的音信后,他還在想著李白能夠浪子回頭。愚不可言。
李白情種一生,被人負過,也負人無數,“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可憐只余斯人憔悴,絕筆于獲麟。
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是怎樣的
他們在杜甫父親杜閑的家里相識,兩人不僅有詩歌的往來,而且共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李白與杜甫相會是在李白因觸怒權貴放歸山林時。杜甫在詩中描寫當時的情形是:“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可謂一見如故。
李白當時已經是詩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默默無聞。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應是很投緣的。
后來兩人各奔東西,但有詩互相寄贈。杜甫的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而且對李詩風格評價甚恰。
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常以詩相贈.他們的友誼純凈如水!《杜甫詩集》可以見到10來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見到三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見兩個偉人曾經的關系。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
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后一直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
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
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
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并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
他說“處士禰衡后,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說的是如蘇武欲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在眾人對李白避之不及的情況下,此人卻句句為李白開脫,真可謂用心良苦啊。而這位與李白患難見真情的詩人,就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信任,筆者認為,是他對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體現。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偶像情結".而如若要追溯這份情感,那要從李杜相識時說起了。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識于洛陽。
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因不為權貴所容而被唐明皇賜金放還②[與后面的注釋不符],而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則在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后,就一直游歷四方,正好這個時候游到了東都洛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宿命”的相遇吧。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并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③[與后面的注釋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從創作風格來看,李白是太陽,熱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內斂深沉。
從當時的影響力來看,李白依舊是“太陽”,詩名遠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時雖已丟掉了御用詩人的寶座,卻仍然是欽定的桂冠詩人 ,“天下無人不識君”。
杜甫仍然是“月亮”,詩名未就,光華初露。殊不知,這時的“月亮”,他日卻放射出和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
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聲名與才氣使得杜甫對他的仰慕如長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與這位著名大詩人相遇相交,其受寵若驚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這一段友情,為他日后寫下二十多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歌的埋下伏筆。
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經常舉杯暢飲,攜手同游,談詩論文,議論時事,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再加上又都是酒國中人,歡飲達旦中各顯出一番天真來。
杜甫后來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寫道:“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說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談闊論,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本色,最能張揚他的人格魅力。隨著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對李白的了解更為深入。
李白的詩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態度都讓杜甫欽佩不已,“偶像”情結迅速滋生。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一:贊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詩歌才情時的李白已經被尊稱為詩仙,他天馬星空,灑脫飄逸,用生命來追尋浪漫,讓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熱情,并不自覺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動……李白詩如川江上行船,異峰奇巖,山花竹海,撲面而來。
忽而嵐雨飄灑,薄霧繚繞;忽而滿天彩云,氣清日朗。順流而下,聽不盡兩岸猿聲,看不完屏風迭嶂。
李白詩如高度烈酒,俗稱“燒刀子”,一飲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熱力入肺,胸膽開張。但不宜淺斟,而要痛飲;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
酒酣耳熱,一醉陶然,便飄飄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詩具有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同時期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杜甫相。
從幾首詩 看李白最愛的男人不是杜甫 是誰
他們在杜甫父親杜閑的家里相識,兩人不僅有詩歌的往來,而且共度過一段美好時光。
李白與杜甫相會是在李白因觸怒權貴放歸山林時。杜甫在詩中描寫當時的情形是:“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兩人可謂一見如故。
李白當時已經是詩名遠揚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還默默無聞。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應是很投緣的。
后來兩人各奔東西,但有詩互相寄贈。杜甫的詩中充滿了對李白的崇敬,而且對李詩風格評價甚恰。
如《春日憶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常以詩相贈.他們的友誼純凈如水!《杜甫詩集》可以見到10來首,如:《贈李白》、《春日憶李白》《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等。但李白寫給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見到三首即《戲贈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見兩個偉人曾經的關系。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
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后一直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游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
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
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天寶十五載,李白參加了永王起兵與肅宗爭奪皇位的行動,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視。
此時的李白是孤獨而落魄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對李白的認識和崇敬并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他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其剖白辯護。
他說“處士禰衡后,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意思是李白之下廬山從永王,乃是為生活所迫要討碗飯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說的是如蘇武欲歸漢,夏黃公不事秦始皇一樣,李白追隨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在眾人對李白避之不及的情況下,此人卻句句為李白開脫,真可謂用心良苦啊。而這位與李白患難見真情的詩人,就是杜甫! 杜甫對李白的信任,筆者認為,是他對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體現。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偶像情結".而如若要追溯這份情感,那要從李杜相識時說起了。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識于洛陽。
當時,李白四十四歲,因不為權貴所容而被唐明皇賜金放還②[與后面的注釋不符],而小他十一歲的杜甫則在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后,就一直游歷四方,正好這個時候游到了東都洛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宿命”的相遇吧。
聞一多先生認為李杜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刻,或許只有老子與孔子的相遇能與之相比,并把這次相遇比作“太陽和月亮的相碰”③[與后面的注釋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誰是“太陽”?誰是“月亮”呢?從創作風格來看,李白是太陽,熱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內斂深沉。
從當時的影響力來看,李白依舊是“太陽”,詩名遠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時雖已丟掉了御用詩人的寶座,卻仍然是欽定的桂冠詩人 ,“天下無人不識君”。
杜甫仍然是“月亮”,詩名未就,光華初露。殊不知,這時的“月亮”,他日卻放射出和太陽一樣耀眼的光芒。
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聲名與才氣使得杜甫對他的仰慕如長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與這位著名大詩人相遇相交,其受寵若驚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這一段友情,為他日后寫下二十多首與李白有關的詩歌的埋下伏筆。
李白和杜甫兩位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經常舉杯暢飲,攜手同游,談詩論文,議論時事,兩人談得非常投機,再加上又都是酒國中人,歡飲達旦中各顯出一番天真來。
杜甫后來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寫道:“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說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談闊論,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本色,最能張揚他的人格魅力。隨著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對李白的了解更為深入。
李白的詩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態度都讓杜甫欽佩不已,“偶像”情結迅速滋生。杜甫對李白的“偶像”情結之一:贊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詩歌才情時的李白已經被尊稱為詩仙,他天馬星空,灑脫飄逸,用生命來追尋浪漫,讓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熱情,并不自覺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動……李白詩如川江上行船,異峰奇巖,山花竹海,撲面而來。
忽而嵐雨飄灑,薄霧繚繞;忽而滿天彩云,氣清日朗。順流而下,聽不盡兩岸猿聲,看不完屏風迭嶂。
李白詩如高度烈酒,俗稱“燒刀子”,一飲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熱力入肺,胸膽開張。但不宜淺斟,而要痛飲;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
酒酣耳熱,一醉陶然,便飄飄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詩具有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同時期的詩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杜甫。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李白和杜甫能一起喝酒嗎,李白與杜甫被世人合稱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