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的全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①詞客哀時且未還。
②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③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④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⑤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⑥黃昏。
⑦畫圖省識春風面,⑧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跡五首(其四)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⑨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⑩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
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
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
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
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也與這個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
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
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但是,仔細地對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說得很對。但是,有神的并不止這兩個字。
讀者只看上句的紫臺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匯,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
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
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于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
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
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
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漢代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代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
杜甫的《詠懷古跡》
詠懷古跡 杜甫 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1] 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3]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4] 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5] 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作品注釋其一 1. 支離:流離。 2.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
3. 羯胡:指安祿山。 4. 庾信:梁朝詩人。
[1] 其二 1. 風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學問。 2. 蕭條句:意謂自己雖與宋玉隔開幾代,蕭條之感卻是相同。
3. 云雨:宋玉在《高唐賦》中述楚襄王游高唐,夢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臨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陽臺,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縣。
4. 最后兩句:意謂最感慨的是,楚宮今已泯滅,因后世一直流傳這個故事,至今船只經過時,舟人還帶疑似的口吻指點著這些古跡。[3] 其三 1. 明妃:指王昭君。
2. 去:離開。 3. 朔漠:北方大沙漠。
[4] 其四 1. 垂:流傳。 2. 宗臣: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3. 肅清高:為諸葛亮的清風亮節而肅然起敬。 4. 三分割據:指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
5. 紆:屈,指不得施展。 6. 籌策:謀略。
7.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飛鳥,比喻諸葛亮絕世獨立的智慧和品德。[5] 其五 1、蜀主:指劉備。
2、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6] 編輯本段作品譯文其一 戰亂之際,我在東北一帶顛沛流離; 輾轉入蜀,更是居無定處漂泊東西。 我在三峽的樓臺,留滯了不少日月; 在湘貴交界,與五溪夷人共處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變,終究不可信賴; 詞客常憂亂傷時,我仍然流落外地。 撫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蕭條索寞; 他晚年的詩斌,驚動江關傳之千里。
[7] 其二 默誦草木搖落深知宋玉為何悲秋; 他學問淵博文辭精采算是我老師。 相隔千秋追懷悵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蕭條我和他相似卻生非同時。
江山猶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樓臺豈是說夢而無諷意? 最可感慨的是當年楚宮早已泯滅; 至今船夫還帶疑地指點這些古跡。[8] 其三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 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
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 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 昭君戴的飾物徒然夜月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9] 其四 當年劉備謀攻東吳曾到達三峽; 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宮。
想象里儀仗旌旗仍在空山飄揚; 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難尋影蹤。 古廟的松杉樹上水鶴筑巢棲息; 每年三伏臘月跑來祭祀的村翁。
諸葛武侯祠廟長年在附近為鄰; 生前君臣一體死后的祭祀相同。[10] 其五 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遺像,肅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勢,是經他策劃運籌; 千百年來,他才能象鸞鳳振羽云霄。 他輔佐劉備,同伊尹呂尚難分上下; 指揮從容鎮定,蕭何曹參不能比超。
時運不好,東漢帝業實在難于復興; 心志雖堅,終因軍務繁艱死于積勞。
唐詩三百首中有幾首是杜甫的
三百首杜甫的詩:望岳 贈衛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其一 夢李白·其二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寄韓諫議 古柏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兵車行 麗人行 哀江頭 哀王孫 春望 月夜 春宿左省 月夜憶舍弟 天末懷李白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別房太尉墓 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 蜀相 客至 野望 聞官南河北 登樓 宿府 閣夜 詠懷古跡·其一 詠懷古跡·其二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四 詠懷古跡·其五 登高 李龜年 八陣圖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詠懷古跡其五杜甫,這首詩在表達上突出手法是什么
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歷代敬仰。
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鸞鳳。
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志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擴展資料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所以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
三分霸業,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蕭曹”尚不足道,那區區“三分”就更不值得掛齒。詩句寫得這樣曲折跌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
這首詩通篇議論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層層蓄勢,到詩的尾聯達到高潮:“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束于這里的最強音上。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詠懷古跡五首。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唐詩三百首詠懷古跡杜甫,杜甫《詠懷古跡》的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