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小故事?
一則關于杜甫的民間故事一個冬天的某一天,下著鵝毛大雪,杜甫有事要去一個叫梅嶺的地方。
他雇了一頂四人抬得轎子,就上路了。 行進途中,雪越來越大,鵝毛似地雪片飄飄灑灑,天地間的一切都被皚皚白雪籠罩,一位轎夫突然詩興大發,隨口吟道:片片片片片片片。
接下來,轎夫就不知道怎么接了。憋紅了臉苦想。
杜甫在轎里看看了不遠處的梅嶺,蒼茫隱晦,巍峨壯觀,就接道:“雪落梅嶺形不見。 那轎夫一聽,覺得對的非常好,就是啊,雖然在空中是鵝毛般的雪片,可落在山嶺之上,便和地上的大雪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哪片了。
他就想這個坐轎的是誰啊,當今只有詩圣杜甫杜少陵有這樣敏捷的才思,他也接道:“此人莫非杜少陵?” 杜甫笑了笑,就接出了最后一句:“然然然然然然然。 那么把這四句合起來,就變成了一首比較有意思的詩。
片片片片片片片 雪落梅嶺形不見 此人莫非杜少陵 然然然然然然然。
小短文:我心中的杜甫250字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后詩作不一定會流傳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 文章梗概300字
杜甫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他的詩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不但是在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也是在目睹一種偉大的形成。杜甫從少年時代就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然而長安等待十年未果,又被接踵而至的現實打碎。
官僚的險惡腐敗,親人的生離死別,自身的飄泊不定,人民的心酸疾苦,讓他在現實里不得不苦苦徘徊掙扎,他確實是“詩圣”!不過無論他遇到怎樣的艱辛,心里永遠脫不開百姓。“莫辭酒味薄,黎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杜甫長期于下層,親身體驗了百姓受過難以忍受的苦。
縱然一聲怒吼突破胸腔,卻不能驚起半點漣漪。他憤懣,無奈,卻只能寄托于詩,用《三史》《三別》這樣留著血的文字奏響無人忘懷的遺憾。
更令人震憾的是:“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悲天憫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懷是多么可貴!“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以滿腔的辛酸和仇恨,匯成苦難的笙歌奏響在破碎的山河大地上。他那執著的愛國之情搖曳著地燃燒起來,燃燒進骨子里,燃燒到頑固。
縱使朝廷一次次地拋棄了他,悲苦了他,縱使歲月無多,仍發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感嘆,這聲感嘆,淹沒了詩人和讀者的雙眼。他對于朝廷的誓死不渝,讓我們肅然起敬! 只是了解了關于杜甫的冰山一角,這個人,這種偉大,甚至是這種靈魂就深深地烙在了我們的心里。
他悲天憫人的善良,盡心盡力的忠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我想以后有機會一定要看完《杜甫傳》,一遍一遍地感悟杜甫,并將他的靈魂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自非曠世懷,登茲翻百憂”無盡的憂慮,深藏于內心。心中的那份渴望當官,在59的歲月中被堅持直到死去。
執著的期盼,化為不截的動力,催促這這位貧窮偉大的詩人在歷史的輪番中不管向前。幼兒時代的甜蜜,讓他對世界充滿了幻想,一心想長大做官報效國家,但事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在苦難中長大,飽看了生命的心酸悲苦;他在泥濘中前行,品嘗著生離死別;他在國家與民前掙扎著徘徊著,真是“到處潛悲辛”。
以《我看杜甫》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
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
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
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
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
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后詩作不一定會流傳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中考滿分作文 杜甫
常常會想,要怎樣一副鐵肩才扛得起一個朝代由盛轉衰的劇變產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夾縫中的蕓蕓眾生的聲聲嘆息?才扛得起中國詩歌在社會劇變中的大課題?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樣用他并不健壯的軀體承載著一切。
駕一葉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動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艱難。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著腰,低著頭,一點一滴地細數著黎民百姓的苦難,然后蘸著濃于墨的悲哀,含淚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他的使命決定了他不可能過得輕松。“窮則獨善其身”,多少人用這句話安慰自己,搖搖頭,屈服于黑暗的社會現實,從此只為個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與千千萬萬勞苦大眾連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艱難,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撐出一片天地,容納他們的嘆息。于是有了破舊茅屋中的那聲吶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詩: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而咸陽橋上“直上干云霄”的哭聲也從此被后人深深銘記。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屬于百姓的“詩史”。
翻開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讓人想起這句話:“文章憎命達”。他仕進無門,困頓十年,方得小職,安史之亂中又流亡顛沛,為人所俘,直至最后,貧病交加而死。
當他幼年在自己的棗樹上爬上爬下,把笑聲灑滿整個庭院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命運之神已給他安排下這樣一條坎坷異常的人生之路。幼時身體贏弱的他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將用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個時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盡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可他從沒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個人的得失與悲喜,就在他即將撒手人寰,在他為自己舉行告別儀式的時候,還在關心著“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總是放眼大眾,深入到人們的心中,體察最底層人民的苦難。
然后聚焦,醞釀,提煉,揮灑。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傳統的儒家。
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不管窮達,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謀其政。那些為時代而泣,為百姓而歌的敘事詩中少見直接的抒憤與哀喊,他總是從局外人客觀平靜的視角冷眼旁觀,從一種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進發出更為沉重和濃郁的憤懣。
這樣的詩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燒,淚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詩也許是杜甫最好的寫照: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
都說“男人鐵肩擔道義”,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來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卻撐起了中國歷史上一座文學與道義的高峰,讓人遠遠觀望,贊嘆不止。
作文《杜甫,你的愛國情懷讓我感動》
在我認真地讀完杜甫傳之前,我對杜甫的了解僅限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里那個可憐的老頭。
虎落平陽被犬欺,我的心中對他充滿了悲憫。這真是一個被神拋棄了的人啊!就連他想奉上自己的生命換取落魄的有志之士有落腳處的愿望上天也熟視無睹,不肯給他一個機會。
命運是什么,為什么在他的手里如此無力,如此絕望? 杜甫一生清貧,甚至難以保障一日三餐一家溫飽。就是這樣一個人,拼了命地想要受到帝王的賞識,在官場有所作為,為的是天下蒼生太平。
那個年頭,好人是活不下去的,杜甫又是那么不切實際,等待他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看到他這么固執,我的心里多了一種叫無奈的東西。真叫人頭疼啊,是個較勁的人呢。
我眼中的杜甫,是一個愛較勁的人。這一點,我認為是源于他在少年時代的一帆風順。
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接受的教育也算完善。杜甫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天賦,接觸過許多高人。
久而久之,必勝的心理與信念就會產生,而擁有這種心理的人,多少會有些清高,不切實際。在他實現抱負的初期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昏庸的玄宗仍抱有幻想,認為只要有忠臣的諄諄善誘,這個王朝一定會振作起來的。
那么你如何成為皇帝倚重的忠臣呢?杜甫的做法只是不斷地寫賦,最后只得到一個看守兵器的小官。現在看來,杜甫當時所做的,除了對中國文學史有重大貢獻外,似乎更為他自己添加悲劇的意味。
杜甫到最后,終于對朝廷死心了,開始自己寫詩抨擊當局腐敗。杜甫也是在成長著,慢慢看清這污穢的世界,領悟到不可逆轉的天意。
那你能怎么辦?換成是我,看到大唐王朝快玩完了,得,趕緊物色新主,投奔新時代吧!杜甫受到儒家的影響很深,這可是大逆不道啊!不行不行,還是寫寫詩,乞求老天開眼,讓這個昏庸的皇帝醒過來吧。于是,整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直至終老. 很惋惜,很可憐對不?但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不切實際,虛幻的不開竅,可恨吧?我眼中的杜甫,可不是個好父親,好丈夫,他的兒子因饑餓而慘死,家庭漂泊不定,他做到了一般男人做不到的事,為了國家,什么都放棄,什么都忍受;可他卻沒有盡到一個男人的基本責任,養家糊口。
這樣,即使他為國家做的再多,能否為他冠以忠貞烈士的稱號還是值得探討。 試想以杜甫過人的天資,耍耍小聰明,也是能謀個好職位,說不定還能平步青云呢!不可否認杜甫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能否認杜甫拋頭顱撒熱血的壯舉不是一時頭腦發熱,他也是人嘛。
也許他就是個一般的小奮青,做做夢什么的,結果一時沖動做了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好事,事情都這樣了,沒辦法,硬著頭皮走下去吧。當然,我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分析杜甫,剖析我眼中的杜甫。
事實上,杜甫依然堅定地做下來,說明杜甫已經達到忘我的境界,橫豎不就一條命嗎,榮華富貴不也就那么回事唄,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奮斗比享受不義之財帶來的樂趣要安心的多,我要徹底貫徹我大愛的精神,這就叫做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中。另外,關于杜甫想去朝廷做官,我認為他也是怕自己支撐不住,希望官銜能夠時刻警醒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不懈怠。
杜甫,是孤獨的。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曾游歷過許多地方,從這一點來看,杜甫這個人不一般。
因為他知道玩的重要性。他把三十五歲之前的時光都用來游山玩水,結交益友。
我感覺這人好有魄力啊,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這人在投資啊,拿青春當資金,投入到自然與友誼中,他獲得的回報也的確在他的人生,學習里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也給了我很大啟示,人啊,就是要趁著年輕,好好玩,開開眼界,人的性格也就是那時培養起來的。
回想杜甫這一生,三十五歲前,生活逍遙自在;三十五歲后,有責任感,有心懷天下的赤子之心了。在杜甫的身上,體現了大唐王朝先盛后衰的影子。
我眼中的杜甫,固執的可愛,才華橫溢的令人驚嘆,憂國憂民的讓人心疼和尊敬,杜甫的魄力,興趣,信念,是我一生追隨的榜樣。
以《叩問良知》為題寫一篇關于評價杜甫的短文(200字左右)本人不
我眼中的杜甫 韓啟蒙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是我國唐朝著名詩人。
杜甫悠久的官僚世家給予他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在他三十五歲時來到長安求職。那時的他滿懷信心,比如,“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生動地表現出了此時胸懷大志的杜甫。在讀到他“所向無空闊,萬里可橫行”,“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也讓我的心中不僅感受到了作者的壯志凌云,也感到自己作為即將展翅飛翔的少年對美好前途的憧憬和對未來的向往與信念。這個時期的杜甫,在我眼中是最充滿力量也是最能振奮我心的杜甫。
當然,人是一定會被他所生活的年代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影響并有所改變的。再仕途上多次受挫;父親的去世,讓杜甫身處困境。在一場大崩潰——安史之亂來臨之前,他透過個人的不幸看到國家的不幸。在《兵車行》和《麗人行》中,作者用嚴肅而具有批判意義的詩句真實的記錄了人民被驅往戰場送死的悲壯圖景和玄宗寵楊貴妃及其親族窮奢極欲的生活。比如“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詩句真切地描繪出一幅幅讓人戰栗悲哀的歷史圖景。這不難看出詩人嚴肅的寫實精神和批判精神。
同時,杜甫展現給我們的另外一面是他對苦難中的人們的深切的同情和憐憫之心。比如他勸告官吏不要在百姓身上橫收暴斂“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還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既有作者對未來生活的期盼,同時更襯托出了當時作者生活的慘狀。能看出作者心系人民的廣闊胸懷和一個心系社會,憂國憂民的杜甫。
杜甫和他的詩都因國家,社會而改變。雖然他一生不得志,但他留給后人的是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
相關杜甫情懷的作文題目
我眼中的杜甫作文600字 或許,他并沒有詩仙李白的灑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談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詩圣”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憂國,是杜甫詩中的靈魂主干,他的所有詩作中,多數都透露出對祖國山河破碎的感嘆和愁苦。
面對日益衰敗的唐朝,面對支離破碎的大唐國土,他含淚提筆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國繁榮,而今日卻破亡了,面對依舊的山河,試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時淚”、懷著“恨別心”?杜甫就是這樣一位愛國的詩人,他因“國破而憂,因國盛而樂”。
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他“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他快樂,因收復“河南”、“河北”而快樂。
他的快樂,不僅僅是自己的,更是屬于祖國的。這種純粹的快樂,只是真心愛國的人才配擁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榮華利祿,杜甫快樂的根源,只是祖國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時代,是最黑暗的時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時,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殘暴無情地壓迫、剝削百姓。
在這水生火熱的時候,杜甫毅然選擇站出來,用慧筆揭露出一樁樁事件,將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輸到每一句詩句中。《三吏》、《三別》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讓杜甫憤怒卻無奈,自己無能為力,只能愁苦地“獨與老翁別”。他也曾通過仕途改變現狀,無奈,官場污濁,導致他屢遭貶謫。
最終,他選擇回到百姓中去,以筆作槍,抒發他對人民真摯的同情。他親民,他愿意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詩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發財的“詩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頓挫的詩句,對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無畏和正義。
若說千百年后詩作不一定會流傳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國,還恐祖國不盛乎?。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心系國家百姓的小短文,杜甫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