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困守長安時期的詩歌一共有多少首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 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 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 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 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 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 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 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 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 歘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 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 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 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 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 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 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 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 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 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前出塞九首(其六)杜甫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麗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衤及]穩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在長安十年所作的詩
杜甫在長安的時間應為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
關于這段時間,《四庫全書傳記類杜工部年譜》的記載如下(如需要可將《杜工部年譜》貼完或留郵箱發電子檔予你),更詳細些的,估計是沒有了。我也還不至于要為30分做一篇考據類論文,請諒解。
天寳六載丁亥
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時李林甫相國命尚書省試皆下之,遂賀野無遺賢于庭。其年甫、元結皆應詔而退。
天寳九載庚寅
秋七月置廣文館於國子監,以鄭虔為博士,贈鄭虔《醉時歌》云:“廣文先生官獨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載辛夘
《明皇紀》:“天寳十載春正月,朝見太清宮,朝饗太廟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禮賦,授河西尉改右衛率府胄。曹史謂甫天寳十三載獻賦,而考《明皇紀》,十三載至自華清朝獻太清宮,未嘗郊廟行三大禮,當以《明皇紀》為證。
天寳十一載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獻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從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壘題詩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載甲午
《上韋左相詩》:“鳯厯軒轅紀,龍飛四十春。”玄宗即位四十二載,故云。玄宗西岳太華碑曰:“天寳十二載癸巳,甫進封岳表,杜陵諸生年過四十。”丞相國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賦》曰:“維岳克生,司空則賦。”當在是載,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過四十。
天寳十四載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縣《詠懐詩》,是月有祿山之亂。
*鄭重承諾
杜甫在長安的時間應為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
關于這段時間,《四庫全書傳記類杜工部年譜》的記載如下(如需要可將《杜工部年譜》貼完或留郵箱發電子檔予你),更詳細些的,估計是沒有了。我也還不至于要為30分做一篇考據類論文,請諒解。
天寳六載丁亥
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時李林甫相國命尚書省試皆下之,遂賀野無遺賢于庭。其年甫、元結皆應詔而退。
天寳九載庚寅
秋七月置廣文館於國子監,以鄭虔為博士,贈鄭虔《醉時歌》云:“廣文先生官獨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載辛夘
《明皇紀》:“天寳十載春正月,朝見太清宮,朝饗太廟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禮賦,授河西尉改右衛率府胄。曹史謂甫天寳十三載獻賦,而考《明皇紀》,十三載至自華清朝獻太清宮,未嘗郊廟行三大禮,當以《明皇紀》為證。
天寳十一載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獻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從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壘題詩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載甲午
《上韋左相詩》:“鳯厯軒轅紀,龍飛四十春。”玄宗即位四十二載,故云。玄宗西岳太華碑曰:“天寳十二載癸巳,甫進封岳表,杜陵諸生年過四十。”丞相國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賦》曰:“維岳克生,司空則賦。”當在是載,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過四十。
天寳十四載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縣《詠懐詩》,是月有祿山之亂。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全詩是什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后,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說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杰”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杰”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并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于感傷。但并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杜甫寫的詩《月夜》的意思
[編輯本段]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注解:1.鄜州:今陜西省富縣。
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憐:愛。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婦女的環形發飾。4.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夜霧本無香,香從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顯得寒涼。
濕、寒二字,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虛幌:透明的窗帷。
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6. 閨中:內室作者簡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原籍囊陽,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一生寫詩一與李白并稱為“李杜”,有為了與杜牧李商隱區開來,又稱“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現鞏義市)。
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解釋: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瞧瞧,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
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背景: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
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
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
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賞析: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
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加以吟味。
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
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之中。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
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
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
《長安行》古詩全文
百憂集行憶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黃犢走復來②。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③。 強將笑語供主人④,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⑤,老妻睹我顏色同⑥。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⑦。[1]
【注釋】
⑴心尚孩:心智還未成熟,還像一個小孩子。杜甫十四五歲時已被當時文豪比作班固、揚雄,原來他那時還是這樣天真。
⑵犢: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⑶少行立:走和站的時候少,是說身體衰了。
⑷強:讀上聲。強將笑語:猶強為笑語,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說不出的苦處。真是:“聲中有淚,淚下無聲”。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⑸依舊:二字痛心,盡管百般將就,卻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窮得只有四壁。
⑹此句是說老妻看見我這樣愁眉不展也面有憂色。
⑺古時庖廚之門在東。這二句寫出小兒的稚氣,也寫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說過:“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但也正是這種主活實踐,使杜甫對人民能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1]
【譯文】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庭前,八月梨棗熟,一天能爬上樹幾千回。即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現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余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癡兒幼稚無知,饑腸轆轆,對著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2]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是什么詩
一. 譯文:一個跟你互為知音的人離開了,就感覺仿佛整個長安都是空蕩蕩的。
別元九后詠所懷
白居易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二. 譯文:
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葉上,木槿花在風中蕭條,秋意早早襲來,在這幽怨的時間中,與故人相互告別,心中無限憂傷,不要說不用相送,我的心已經到了青門東邊啦,知己哪能算多,捫心自問每個人都不同,一個跟你互為知音的人離開了,就感覺仿佛整個長安都是空蕩蕩的。
三.創作背景:
唐朝中期,朝廷昏庸不明,此詩便寫在元稹被貶黜長安,外放做官,詩人與元稹互引為知己,一想到此后只余一人在長安,兩人天各一方,詩人心中不禁感慨寫下此作。
三.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說自己是長安人的詩,杜甫困守長安時期的詩歌一共有多少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