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讀懂詩歌情感教案
嘛~我是個比較癡迷詩歌的人~所以寫得有點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嘛~我們剛高考完呢~技巧什么的,還是比較。。專業的吧。
我的語文還算不錯,我的詩歌也算不錯吧。。。以我的經驗和高三時老師的指導來小小地幫助你一下~
其實樓上說得已經蠻不錯了~
1、詩歌的話,還需要注重的就是題目以及注釋,尤其是考試的時候,這些作為背景資料出現,絕對不可以輕視!
2、文言功底是一定要有的,畢竟一首詩歌是由那么多字串聯起來的,有些時候,對一些關鍵字的理解十分重要。
3、所謂弄懂每一句話,其實從基礎來講,你可以像文言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嘗試把一句詩翻譯成一段話。
4、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是在有關景物描寫的時候,所謂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都是這個意思。同樣的景色,心情郁悶時看到的就壓抑,心情愉快時,看到的就明朗。
5、同樣的,你也可以從詩歌中的關鍵字和對景物的關鍵描寫,包括色彩等著手,看出作者的心情。
6、詩人的身世特征,比如李白的仕途不順,陸游的報國無門等等,這些事必須了解。他們的感情很多時候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7、時代特征也很重要,比如安史之亂,經歷了這樣大動亂的詩人,在安史之亂前后的感情肯定不一樣。比如李煜的亡國。亡國前是綺麗柔媚的詩風,亡國后就有哀傷沉重。
8、還有,你也可以從不同的分類著手,比如寫景,比如送別,這些類別的詩都有它的特征和套路,好好歸納整理,仔細把握,一定會有大收獲的~~
2.如何讀懂詩歌情感教案
嘛~我是個比較癡迷詩歌的人~所以寫得有點多,希望對你有幫助~嘛~我們剛高考完呢~技巧什么的,還是比較。
專業的吧。
我的語文還算不錯,我的詩歌也算不錯吧。
以我的經驗和高三時老師的指導來小小地幫助你一下~其實樓上說得已經蠻不錯了~1、詩歌的話,還需要注重的就是題目以及注釋,尤其是考試的時候,這些作為背景資料出現,絕對不可以輕視!2、文言功底是一定要有的,畢竟一首詩歌是由那么多字串聯起來的,有些時候,對一些關鍵字的理解十分重要。3、所謂弄懂每一句話,其實從基礎來講,你可以像文言翻譯那樣,字字落實,嘗試把一句詩翻譯成一段話。
4、情感也是很重要的東西,尤其是在有關景物描寫的時候,所謂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都是這個意思。同樣的景色,心情郁悶時看到的就壓抑,心情愉快時,看到的就明朗。
5、同樣的,你也可以從詩歌中的關鍵字和對景物的關鍵描寫,包括色彩等著手,看出作者的心情。6、詩人的身世特征,比如李白的仕途不順,陸游的報國無門等等,這些事必須了解。
他們的感情很多時候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7、時代特征也很重要,比如安史之亂,經歷了這樣大動亂的詩人,在安史之亂前后的感情肯定不一樣。
比如李煜的亡國。亡國前是綺麗柔媚的詩風,亡國后就有哀傷沉重。
8、還有,你也可以從不同的分類著手,比如寫景,比如送別,這些類別的詩都有它的特征和套路,好好歸納整理,仔細把握,一定會有大收獲的~~。
3.古詩詞的主要表現手法,感情,主旨,技巧,作用等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連用了蜀帝化鳥,莊周化蝶,鮫人珠淚,藍田煙玉四個典故,以隱喻手法從不同側面寫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遺恨重重,像杜鵑一樣總在悲鳴,像明珠一樣時時流淚。
四個典故,構成了一個綿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詩人濃重的悲慨,抒民了詩人的郁憤。 常見的用典意思 投筆:棄文從武 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長城:守邊的將士 紅豆:象征愛情或相思 樓蘭:邊境之敵 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 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書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雙鯉,鯉魚,鯉素:書信 杜鵑: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五柳:隱者 東籬,采菊: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 雕蟲: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 風騷: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 勞歌,渭城,陽關:送別時唱的歌曲 長亭,南浦,柳岸:送別地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煙波:離別后漂泊無依 吳鉤: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鄉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游子 青紫:高官顯爵 丁香:愁心或情結 青梅竹馬:男女小時天真無邪一起玩耍 蟬鳴: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傷春 落葉:秋天 黃昏日暮:死亡迫近的憂懼或蒼茫的歷史意味 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游子 西樓,望江樓:送別地或悠悠愁緒 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梅雨:悠悠愁緒) 2、聯想 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3、想象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的《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億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 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以動襯靜是反襯。 練習: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如何應用襯托手法的? 以樂景襯哀情。 5、渲染: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寫詩人對諸葛亮崇敬贊佩之情。
前二聯寫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黃鸝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表現作者對先賢深沉的緬懷。 練習:分析劉禹錫《烏衣巷》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
4.34首古詩詞及其主旨
1《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互文的手法,虛景,詩人借豐富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懷。最能表達詩人博大的胸懷和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2《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賞析:詩人即景抒情,抒發了旅途中的思鄉之情。
①“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最能表達思鄉之情。
②“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將“生”和“入”擬人化,“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蘊含著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哲理。表現時光匆匆身在他鄉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③“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對偶,是以小景來襯托大景的波平寬闊。
3《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賞析: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對早春的熱愛和喜悅之情。
5.請提供一個李白將進酒的詩歌教案
李白 將進酒 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調,通過朗讀體會作品豪邁奔放的特點。
2.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鑒賞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發學生學習李白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中詩人情感并把握其變化。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然的緣分。
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且多半是因為“愁”了才喝酒,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業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生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是“詩仙”,有自稱是“酒中仙”,時人也號之為“酒圣”。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現在。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二.常識簡介 1.解題 ⑴《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愿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
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 2.作品背景 這首詩是一首勸酒歌,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即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
當時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但他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用消極的辦法進行反抗,借酒銷愁,“但愿長醉不復醒。”
詩人借題發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這種反抗方式,跟《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尋仙表現不事權貴的意志的寫法頗為相似。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聽出感情基調。
2.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圈點難字生詞,結合注釋理解。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⑴莫使金樽空對月 ⑵烹羊宰牛且為樂 ⑶鐘鼓饌玉不足貴 ⑷斗酒十千恣歡謔 四. 鑒賞情感 1.這首詩,詩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豪放的表現。
作者在這首詩中的情感有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明確:這首詩的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悲→ 歡→憤→狂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
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上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嘆味。
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恒。
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夸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但詩人深知“白發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于是連呼“烹羊宰牛”,準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
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借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泄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鐘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愿長醉不復醒”——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
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圣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詩人說他們“寂寞”,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
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極點。
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
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詩歌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明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成為主旨句的原因: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3.詩人說到“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么單舉曹植為例? (欽佩他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況。)
4.為什么“愁”令李白難以釋懷,要借酒來消? 為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傷嘆息;為古來圣賢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嘆。 5.從這首詩的哪些語句你能讀出李白的豪放飄逸的詩風? 詩中的有些夸張寫法是憑借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
6.怎樣把握古詩主旨
怎樣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主旨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幾個方面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緊盯詩歌的“眼睛”。題目是詩歌的“眼睛”。
透過這只眼睛我們常常能窺探出詩歌的類型、題材、描寫或詠嘆的對象乃至詩作的主旨和作家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緊盯詩題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詩歌的鑰匙提了綱挈了領。
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2鑒賞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詩,詩題是《邯鄲冬至夜思家》,從題目我們就知道了時間地點、大致環境以及詩歌類別,可以肯定詩作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鄉念親。杜甫《春夜喜雨》這個題目就不僅標示了時間、吟詠對象,而且鮮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可以說題目的一個“喜”字,把作者的心跡展露無遺。
又如陸游《書憤》,文題就意味著作者要抒發的是心中的激憤,而事實全詩正是以“激憤”貫穿的。其他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赤壁懷古》;《征人怨》《閨怨》春宮怨》;《謝亭送別》《送沈子福之江東》等等,從它們的詩題我們就可以推斷其大致的思想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直搗詩歌的“心臟”。詩貴含蓄,但無論如何含蓄委婉到頭來總要表情言志,總要把自己的感情態度借助文句表露出來,所以自古以來詩人特別注重詩中最能顯現感情、詩旨的那些字眼或詩句,總是推敲過來提煉過去,不達到最能體現自己意旨決不罷休,所謂“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即是言此。
那么這個煉來煉去的字眼或詩句,就是詩眼或包含詩眼的主旨句。顯然,包含詩眼的主旨句最能體現詩人的寫作意圖、思想內容、態度情感乃至表達技巧,是全詩的關鍵所在,可以毫不過分地說它就是詩歌的“心臟”。
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詩歌的靈魂和命脈,通過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該詩的內蘊和底細。如唐代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初讀只覺詩歌都在寫景敘事。
看不出詩人情感和詩歌主題,但仔細分析就可發現,一個“愁”字“出賣”了詩人,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成了我們窺視作者內心世界的窗口。緣何而愁?細品上下詩句便可知曉。
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夢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點明寫作意圖,把美好的夢境與丑惡的社會現實進行對照,抒發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權貴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可以明顯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盡望鄉”,憑此可直接推斷出這首詩抒發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詩歌的“細胞”。詩歌離不開意象。
意象是詩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達意都要靠意象來建構。可以說意象就是詩歌的一個個細小具體的組織“細胞”,詩歌就是這一個個意象“細胞”搭建起來的藝術“大廈”或有機生命體。
因此,讀懂詩歌把握詩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須首當其沖從分析意象做起。讀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圖,能夠較為準確地推斷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這個特點需從兩個層面來說。經過先輩們幾千年的耕耘,古詩詞中許多景或物被賦予了特定的意蘊。
如“柳”與送別留戀有關,“月”與思家想人、盼望團圓相關,“鴻雁”則大多和書信傳情有聯系,這就是人們傳統所說的意象(古詩詞中這類有特殊意義的意象較多,這里無需詳談)。當然我們在閱讀詩歌時,只要抓住了這些意象,也就相應地得出了含有該意象的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感情。
如菊花是隱逸、高潔、脫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類意象是不具有相對固定意義的形象,直白地說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寫進詩中的一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們共同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情感。
對此我們應仔細分析這一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據這些景物特征來推斷出作者相應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人選取了“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林”“霜葉”幾個清新自然、熱烈、充滿生機,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繪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圖。
靜對自然生命的壯觀,作者心里充滿感動,不由得發出贊嘆:“霜葉紅于二月花”!這不只是美的聯想,色彩的比較,更是生命的禮贊。全詩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對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詩詞,都具有類似的特點,考生們可舉一反三,參照賞析。分析詩歌的“血型”。
如人可以劃分為幾個類型的膚色、血型一樣,古典詩詞在長期的發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類別。類型相同的詩作,其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
例如詠史懷古詩,大都歌頌古人功績,抒發詩人自己壯志未酬的情懷(如杜。
7.出塞 王昌齡 教案
【教材解讀】 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其七絕詩堪稱唐邊塞詩中“神品”,尤以《出塞》為冠,明李攀龍贊《出塞》為唐七絕壓卷之作。
《出塞》一詩主旨,歷來有厭惡戰爭、渴望和平說,盼望朝廷起用良將說,同情征人、百姓疾苦說。然而,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天空,再次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主旨,其背后都包蘊著作者對于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而這一點,正是唐詩的主旋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禮贊生命。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著非凡的魅力。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狀況下思念家鄉。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辦?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么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里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
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征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⑴ 讀一讀。
⑵ 想一想。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⑶ 說一說。
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⑷ 學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里有一首描寫征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并初步讀懂呢? ⑸ 嘆一嘆。
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⑹ 誦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⑴ 在同一輪明月下的征人的家人們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⑵ 學生思考,完成練習。 ① 征人白發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 征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 征人無依無*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⑶ 教師激情引讀: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 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① 生看資料,理解資料意思。 ② 古代的邊塞詩,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⑸ 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不朽佳句,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⑴ 學生讀詩。 ⑵ 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⑶ 學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⑷ 整體讀全詩。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
8.怎樣把握古典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
怎樣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主旨以及作者2113表達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幾個方面能對讀者有所裨益。
緊盯詩歌的“眼睛”。題目是詩歌的“眼睛”。
透過這只眼睛我們常常能窺探出詩歌的類型、題材、描寫或詠嘆的對象乃至詩作的主旨和5261作家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緊盯詩題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詩歌的鑰匙提了綱挈了領。
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2鑒賞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詩,詩題是《邯鄲冬至夜思4102家》,從題目我們就知道了時間地點1653、大致環境以及詩歌類別,可以肯定詩作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鄉念親。杜甫《春夜喜雨》這個題目就不僅標示了時間、吟詠對象內,而且鮮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態度,可以說題目的一個“喜”字,把作者的心跡展露無遺。
又如陸游《書憤》,文題就意味著作者要抒發的是心中的激憤,而事實全詩正是以“激憤”貫穿容的。其他如《永遇樂。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情感主旨教案(如何讀懂詩歌情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