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語文為什么要誦讀經典
初中語文課本上最讓學生頭疼的無過于古詩文了,唐詩宋詞、諸子百家、歷代大儒作品,讓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大傷腦筋。那么,中招為什么要考古詩文,為什么要學生背古詩文呢?
首先,古詩文承載著中華民族最精粹、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先說說《論語》,宋代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孟子》系統的闡述了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已經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行為準則。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以及“仁政”思想,還有“忠孝”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理念更是影響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一代代中國人。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道”的理念,反映了古人對客觀世界的樸素認識。他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
還有其他諸子百家所提出的理論及實踐都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滋養了一代代的中華文化精英,共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編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基因。所以學習背誦諸子百家的文章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做好中國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其次,誦讀經典,背寫古詩文是學習漢語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古詩文以其典雅、規范、優雅、多變、生動的語言反映了漢語的獨特的魅力。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詩文時至今日依然煥發著強烈的生命力。請看與孔子、孟子有關的常見成語集合。
一,孔子:
1、色厲內荏2、言不及義3、殺身成仁4、后生可畏5、任重道遠、死而后已6、舉一反三7、見賢思齊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9.犯上作亂10.巧言令色11.言而有信12.三十而立13.知之為知之14.是可忍,孰不可忍15.既往不咎16.盡善盡美17.見賢思齊18.文質彬彬19.敬而遠之20.舉一反三21.暴虎馮河22.三月不知肉味23.樂在其中1擇善而從24.任重道遠、死而后已25.空空如也26.循循善誘27.后生可畏28.升堂入室29.過猶不及30.四海之內皆兄弟31.成人之美32.察言觀色33.言必信,行必果34.怨天尤人35.一以貫之36.殺身成仁3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38.言不及義39.因人廢言40.當仁不讓41.性相近,習相遠42.殺雞焉用宰牛刀43.色厲內荏:44.道聽途說45.患得患失46.飽食終日,無所用心47.學而優則仕
二,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2)引領而望(3)君子遠庖廚(4)明察秋毫(5)挾泰山以超北海(6)緣木求魚(7)寡不敵眾(8)與民同樂(9)樂以天下,憂以天下(10)顧左右而言他(11)水深火熱(12)救民于水火之中(13)簞食壺漿(14)出爾反爾(15)解民倒懸(16)事半功倍(17)具體而微(18)出類拔萃(19)心悅誠服(20)返求諸己(21)與人為善(22)綽綽有余(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孫丑》)
當然,幾條成語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第三,《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先秦散文、宋清名篇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本。這些古詩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寫作手法、布局謀篇技法。讀而背,背而仿,仿而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直接有效的途徑。
因此,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課本才不遺余力的倡導學習、背誦古詩文。要想學好語文必須過古詩文這一關,當然,我們也必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受益良多。
2.學語文為什么要誦讀經典
初中語文課本上最讓學生頭疼的無過于古詩文了,唐詩宋詞、諸子百家、歷代大儒作品,讓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大傷腦筋。
那么,中招為什么要考古詩文,為什么要學生背古詩文呢? 首先,古詩文承載著中華民族最精粹、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先說說《論語》,宋代宰相趙普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孟子》系統的闡述了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已經成為歷朝歷代文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行為準則。
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以及“仁政”思想,還有“忠孝”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事理念更是影響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一代代中國人。 老子的《道德經》提出了“道”的理念,反映了古人對客觀世界的樸素認識。
他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騷客。 還有其他諸子百家所提出的理論及實踐都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滋養了一代代的中華文化精英,共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實基礎,編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基因。
所以學習背誦諸子百家的文章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做好中國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其次,誦讀經典,背寫古詩文是學習漢語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古詩文以其典雅、規范、優雅、多變、生動的語言反映了漢語的獨特的魅力。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詩文時至今日依然煥發著強烈的生命力。
請看與孔子、孟子有關的常見成語集合。 一,孔子: 1、色厲內荏2、言不及義3、殺身成仁4、后生可畏5、任重道遠、死而后已6、舉一反三7、見賢思齊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9.犯上作亂10.巧言令色11.言而有信12.三十而立13.知之為知之14.是可忍,孰不可忍15.既往不咎16.盡善盡美17.見賢思齊18.文質彬彬19.敬而遠之20.舉一反三21.暴虎馮河22.三月不知肉味23.樂在其中1擇善而從24.任重道遠、死而后已25.空空如也26.循循善誘27.后生可畏28.升堂入室29.過猶不及30.四海之內皆兄弟31.成人之美32.察言觀色33.言必信,行必果34.怨天尤人35.一以貫之36.殺身成仁37.人無遠慮,必有近憂38.言不及義39.因人廢言40.當仁不讓41.性相近,習相遠42.殺雞焉用宰牛刀43.色厲內荏:44.道聽途說45.患得患失46.飽食終日,無所用心47.學而優則仕 二,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2)引領而望(3)君子遠庖廚(4)明察秋毫(5)挾泰山以超北海(6)緣木求魚(7)寡不敵眾(8)與民同樂(9)樂以天下,憂以天下(10)顧左右而言他(11)水深火熱(12)救民于水火之中(13)簞食壺漿(14)出爾反爾(15)解民倒懸(16)事半功倍(17)具體而微(18)出類拔萃(19)心悅誠服(20)返求諸己(21)與人為善(22)綽綽有余(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孫丑》) 當然,幾條成語只是九牛一毛,冰山一角。 第三,《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先秦散文、宋清名篇是我們學習寫作的最佳范本。
這些古詩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寫作手法、布局謀篇技法。讀而背,背而仿,仿而寫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直接有效的途徑。
因此,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課本才不遺余力的倡導學習、背誦古詩文。要想學好語文必須過古詩文這一關,當然,我們也必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受益良多。
3.我們為什么要讀古典詩詞 論文
林語堂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但它是一個以詩歌為宗教的國家。
那些璀璨奪目的詩歌留存千年,構筑起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情感。如今,身處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也許人們再也不能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此時,古典詩詞對于現代人來說還有什么意義和作用?本期“嶺南大講堂·文化論壇”上,廣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曾大興通過生動的例子解讀古典詩詞的現代魅力。
一切真的古典文學都是現代的文學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討論的話題是古典詩詞的現代魅力,可能有朋友會問,古典詩詞是傳統的文學,傳統的文學跟現代人有關系嗎?有作用嗎?有魅力嗎?在這里我想引用一個意大利著名學者克羅齊的話“一切真的歷史都是現代的歷史”,我現在把他這句話稍微做一點延伸,我覺得“一切真的古典文學都是現代的文學”,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古代文學家所面臨、所描寫、所表達的許多問題,今天仍然存在,仍然是我們今天所要面臨的問題,這也是古典詩詞的普世價值之所在。古人的精神世界和我們是相通的,古典詩詞的現代魅力有兩重含義,一個從客觀上來講,古典詩詞當中確實有許多和我們現代相通的地方。
第二,從主觀上來講,我們讀古典詩詞應該具備一副現代的眼光。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但是我認為最普遍的,或者說最嚴峻的問題應該是兩點:第一,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第二,道德水平嚴重下降。
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現在,我們天天都在講和諧,其實和諧有兩個基本的含義,第一,要建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第二,要重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恰好就是中國古典詩詞兩個最基本的主題。 請客吃飯中看出古今不同 孟浩然的好作品很多,我們今天選的是一首和自然、和人的關系比較和諧的作品《過故人莊》,我先給大家讀一遍: 故人具雞黍, 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語言比較平淡,他不用什么典故,也不去雕琢字句。
但意蘊是很深厚的,所謂語淡意不薄。 第一句講請客的食物。
吃的是雞和黍,那個時候的雞是走地雞,黍也是自己家種的。故人等雞長大了,黍成熟了,就請好朋友孟浩然過來,用的都是健康食品、放心食品。
而且我們在座的朋友,應該說多少人在廣州的郊區都有熟人吧,都有朋友吧,都有故人吧,等他們家的桂圓熟了,等他們家的雞長大了,有沒有邀請你去?沒有吧。這就說明你們的關系還沒有像孟浩然和他的朋友之間的關系。
用自己養的雞,用自己種的黍來招待自己的好朋友,這一點不一定是我們現代的人能夠比得上的。現在大城市的人有幾個人是把朋友請到自己家里來吃?一般都是在餐館里面吃,在餐館里面吃大概有幾個意義,第一個是懶得做,第二個是顯擺一下。
第三,不是貼心的朋友我不想把你帶到家里,不想讓你知道得太多。所以,這個關系就隔得很遠。
古代人是在家里吃的,而且是面對打谷場和菜園子吃,這就是沒有把他當外人。 再一個,吃飯的時候說什么?“把酒話桑麻”,鄉親們在一起沒有別的話,雜言就是亂七八糟的話,他說“把酒話桑麻”,也不談國家大事,因為國家大事的話題太重大了,一個農民承受不了。
不像我們現在一個人到了農村去了喜歡跟人家談國家大事,喜歡談奧巴馬,這些就不是很恰當。最后,吃完了之后下一次還來不來?這個很重要,如果這次宴會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話他就不會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次的宴會純粹是朋友之間的敘舊,沒有任何功利目的,這也是我們很難做到的。
為什么我們研究請客沒有古代人那樣爽快呢?因為我們現在請客吃飯難免有功利目的。我們可能會說我的兒子今年大四了,您不是認識王維、認識朝宗嗎?您能不能給他在荊州找一個位置?所以說,他們沒有這么多世俗的考慮。
古典詩詞幫助人們回歸“原生態” 中國人認為文學是與天地并生的,劉勰的《文心雕龍》講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人有七情六欲,由于受到自然界這種物的感動,他才開始寫作,這種過程十分自然。所以這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創作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這里面的“物”就是自然,詩歌就是人和自然的有機融合,人的情感的有機融合。所以叫“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古代的這些作品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但是在現代工業社會就不一樣。現代工業剝奪了人對自然界的直接體驗,使人們遠離了自然的原生態。
現在自然環境已大多為人工所取代,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諸多角度來看,我們所體驗和理解的世界已經被人類加工處理過了,再也不是直接或者本源的了,而是間接的。我們居住于城市中,人與地球的直接體驗就無從談起了。
水泥地覆蓋了一切原本可以從土壤里生長出來的生物,建筑物遮住了自然美景,我們的飲用水是從水龍頭里流出來的,而不是來自溪流或藍天,植被也被人。
4.孩子為什么要讀古詩詞
從心理特點看,兒童的記憶力很強,幼兒亦是如此。他們不僅對理解的東西記憶力很強,而且對不理解的東西也能記住,甚至對那些沒有內在聯系的東西也能記住。這樣一來,誦讀詩詞不但可以起到豐富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可以發展孩子的記憶力。
孩子的智力內容包括其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只有通過記憶、想象、思考等全面智力活動后,才能行之于語言。漢語屬于具有聲調和韻律的語言,而古詩詞的聲調和韻律都比較嚴謹,堪稱母語規范。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古詩詞,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節奏感和對音韻的感受能力。
從生理角度看,因為古詩詞的韻律嚴謹,句式整齊,節奏明快,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具音樂性,對孩子的聽覺器官是一種良性刺激,可以通過大腦產生良性的生理效應。
誦讀也是一種口腔運動,而口腔運動具有健腦的作用。此外,反復吟誦,可以使大腦的興奮、抑制過程達到相對平衡,血液循環加速,使體內的生化代謝更加旺盛,能增加一些有益的激素及活性物質的分泌,這些物質能使血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趨于最佳狀態,十分有益于體力和智力的發展。
5.為什么要搞中華古詩詞誦讀
首先,古詩詞不是什么國家或民族都有的,中國歷史之悠久我不再贅述,上下幾千年的文字沉淀,日本韓國等亞洲人都對中華傳統文化如此欽佩,如果這些珍寶在21世紀被崇洋媚外的中國人斷送,那么中國人還有什么底氣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是貽笑大方。用接地氣的話講,丟了西瓜,連芝麻都沒撿到,別人還笑話你,甚至欺負你弱小。
作為學生,如果不誦讀中華文化經典,還有什么值得用十年寒窗來學習的,你去當童工也得有人要你。作為中國人如果在中文上只會說普通話,那你去資本主義當掙錢的工具吧。就算在現代白話文中,成語、俗語、諺語都是可以從古詩詞中追根溯源的,那些喜歡說流行網絡用語、火星文、中文加雜外語的,你跟所有人都聊得來么,想裝逼也要肚里有好貨吧,除非你不接觸比你層次高的圈子。
高考、中考為什么考文言文、詩詞來增加難度,根本原因是中國人多,沒知識缺文化還少教養的學生就沒資格上好學校、找好工作,這是實話。但那些整天埋怨父母嚴厲、埋怨優等生、埋怨別人家孩子的人,你們自己不爭氣,還要罵別人比你努力,還要怪父母給你操心,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甚至還有后悔投胎的人,那你真是太貪心,你怎么沒投去敘利亞當難民。
不再廢話,謝謝提問。
6.談談為什么要學習古典詩詞
首先,學習古詩文是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是“流”。兩者是同一種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并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為什么要讀經典古詩詞(學語文為什么要誦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