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與古詩詞的區別
古詩一般情況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學,古詩詞則泛泛地概括這兩個朝代的文學名稱 詩與詞是不一樣的,是有很大區別的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大類。
詩。古代的詩可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
古體詩是指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的詩,近體詩是講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句式大體整齊,也要押韻,但在字數、句數、押韻、平仄、對仗等方面沒有嚴格的規定,可以算一種自由體。
詩的每一句有幾個字,就稱為幾言。按言分有四言詩、五言詩(簡稱"五古")、七言詩(簡稱"七古")、雜言詩(詩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碩鼠》為四言詩,《石壕吏》、《飲酒》為五古,《琵琶行》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為雜言詩。 廣義地說,楚辭和樂府詩也都可算作古體詩。
楚辭:原指楚地歌辭,經屈原創造,成為一種有濃厚色彩的新詩體。篇幅、字句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語氣詞"兮"。
如《涉江》。 樂府詩:"樂府"原指掌管制定樂譜、訓練樂工和采集歌詞的音樂機關(漢武帝時開始建立),后來也指采集來配樂的歌詞及后人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所寫的作品。
樂府詩一般是雜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最早的樂府主要是民歌,如《木蘭詩》、《孔雀東南飛》。
漢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樂府寫的詩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樂府"(《賣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樂府詩的發展,寫時事、創新題。他們的作品都繼承了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語言通俗明快,富有音樂性。
歌、行、曲、引、吟、嘆、怨、操等都是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并沿用后代。 近體詩: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
當時為了與過去的非格律詩加以區別,稱格律詩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近體詩又分為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叫一聯。
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偶數句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每個字用平聲(相當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還是用仄聲(相當現代漢語的上聲和去聲)都有規定。
如《過故人莊》是五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詩。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詩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句中各字用平聲還是仄聲也有規定,絕句用不用對仗都可以。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都是絕句。 詞。
詞還有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樂府等名稱。詞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開始是用來為某樂譜配詞,用于歌唱的。為譜配歌詞叫填詞,填詞所選定的調子叫詞調,詞調都有名稱(如"水調歌頭"、"念奴嬌"等),叫做詞牌。
后來成了與音樂失去聯系的一種文學體裁,詞牌也便成了說明文字聲韻格式即詞譜的名稱。填詞時為點明題旨,多在詞牌下另標題目。
如"早行"、"詠梅"等。 詞一般按字句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
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一首詞只一段的叫單調,兩段的叫雙調,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
一段叫一闋。雙調中的兩段,稱上闋、下闋,或叫上片、下片,三疊、四疊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闋、第二闋……詞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長短句,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詞譜中對每種詞調的平仄、押韻都有規定。 曲。
曲是由詞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宋、金時期北方產生了新的樂曲曲詞,發展到元代,就形成了與唐詩、宋詞并稱的元曲(又稱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與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戲。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只有幾句到十幾句,必須按曲牌規定的字數、平仄、韻腳填寫。
套數又稱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兩支或兩支以上的曲子組成,其組成有一定的規則。 雜劇是戲曲,有唱詞、科介、賓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一般分四折加一個楔子。一折相當一幕,楔子在開頭或四折中間,相當于序幕或過場。
全劇由科介、賓白、唱詞互相配合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凈、丑。
全劇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2.古詩和古詩詞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2、體裁范圍不同:
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它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
古詩詞,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3、表現手法不同:
古詩按照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有內容表現手法和結構表現手法。內容表現手法按作用范圍從大到小的順序,表現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3.古詩和古詩詞有什么區別
古詩詞和古詩有什么分別
古詩一般情況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學,古詩詞則泛 泛地概括這兩個朝代的文學名稱。詩與詞是不一樣的,是有很大區別的
詩: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詞: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古詩詞指的是自漢唐以來的詩或詞,以詩來說,從句數上分:八句或八句以上的稱律詩,其中八句的是標準格式,八句以上的稱長律,也稱排律。四句的稱絕句,因為只有半首律詩。從字數上分:五個字一句的稱五言詩,七個字一句的稱七言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五言律或七言律。從韻律上分又分為平韻詩或仄韻詩。是通過韻腳來區分的,韻腳一般可通過詩中偶數句最后一個字來確定。如果這個字的聲調是陰平或陽平,那這首詩就屬于平韻詩,如果這個字的聲調是上聲或去聲,那這首詩就屬于仄韻詩。我們通常所見到的都是平韻詩,仄韻詩不太多。它們都屬于格律詩的范疇
4.古詩和古詩詞有什么區別
詩體與詞體文學特征的不同還表現在這樣五個方面: 1、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 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征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以格律詩和詞的對比來說明詩體和詞體文學特征的差異。
首先,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
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異 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
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古詩長短隨意;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但是詞的唱段不齊也是由格律規定的;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二三、二二三節奏;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煙波;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規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如鼎足對,可對可不對。
《眼兒媚》 3、題材內容的差異 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4、語言特色的差異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詞因為題材多關乎女性,故而詞的語言也帶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5、風格的差異 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清李東琪語),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
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參考資料:百度。
5.古詩和詩詞有什么區別
詩詞包括“古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如:
國風·鄭風·山有扶蘇
先秦: 佚名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希望能幫助到您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與古詩有什么區別(古詩與古詩詞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