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當時所處社會情況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時二十歲)年始漫游吳越,5年之后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游齊趙。
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獻賦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
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采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
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困守長安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長安十年到安史之亂的思想變化說說寫成300字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困守長安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
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
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
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對后來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圣三個階段社會狀況是什么樣的
1000多年前,當唐朝岌岌可危、風雨飄搖之時,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筆寫下了無數的詩篇。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對自己的寫照。后人從這孤獨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懷以及回旋天地,與元氣同在的精神力量。
這篇馮至所寫的傳記,展現了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杜甫傳》原有13節,大約3萬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選了其中的“長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三節,部分段落有刪節。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著詩人馮至的筆跡,再次回到那個時代,同詩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通過他的詩歌一起去感受一份與人民命運息息相關的熾熱而跳動的心靈。 二、寫作背景與作者簡介 本文寫于1946年,歷時三年。
馮至從青年時代就非常熱愛杜甫。抗戰期間,無論是在顛沛流離的途中,還是在相對沉靜的昆明山中,馮至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
正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了寫作《杜甫傳》的準備,并在1945年發表了《杜甫和我們的時代》和《我想怎樣寫一部傳記》兩篇相關文章。 馮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讀于北京大學德文系和德國海德堡大學。
回家后先后在同濟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作為"中國最杰出的抒情詩人"(魯迅語),其詩歌創作主要有詩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為學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優秀。
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說《伍子胥》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三、介紹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
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杜甫出生于一個有著文學傳統的家庭中,他的爺爺杜審言也是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的詩人,所以他7歲開始學詩,15歲時就已揚名。
杜甫的詩歌現存1400多首,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情況,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同時,這些詩歌把社會現實與作者個人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后代稱為“詩史”。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杜甫長安十的社會現狀,杜甫當時所處社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