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中‘草’有哪些常見象征意義
1.象征頑強的生命力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綿長的愁苦之情
《青玉案》 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象征著春的到來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含義是什么
早春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如酥,近看沒有綠色,遠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大大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3.“芳草”在古代詩歌中表達什么情感
草雖凡物細物,卻有許多令人敬仰之處。
嚴冬方盡,余寒猶厲,一抹青青之痕曾是大地唯一的裝飾。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而當繁華一時的桃李諸君在風雨中零落殆盡,草色卻無聲地染遍了大地,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曾鞏《城南》詩云:“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詩人詞人慧眼獨具,從小草的春綠秋黃、枯榮自在中還悟出了其不為名利所累、點綴春色而又無所企求的瀟灑超逸。然而,唐宋詩人詞人們面對綠茵翠坪,還往往有說不盡的愁和訴不完的怨。
草的盛衰輪回,雖讓人羨慕不已,也讓人生出年年歲歲“草”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傷感;小草沐浴過朱雀橋邊繁華的朝日,也領略過烏衣巷口冷落的夕陽,它成了人事盛衰的見證,也自然地成了人事盛衰的象征;尤其是它枯竭的秋色更易引發國運衰危、江河日下等令人意興闌珊、悲不能抑的聯想。以之入詩詞,萋萋芳草就有了黯淡蕭瑟之情味。
更多情況下,唐宋詩人詞人筆下的芳草意象,是作為個人人生選擇上的一個象征。 當文人的用世之心受到嚴重挫傷時,他們往往投身田園,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本性中最真實的東西,求得一種慰藉和解脫。
盡管大多數的歸隱者并未真正擺脫心理重負,無法將生活中的痛楚淡化成一個徹悟的微笑,但山水田園畢竟為他們看開人生提供了一個契機,乃至一副良藥。從《詩經》始,比興便成為了詩學中的一種傳統,為什么詩人們都喜歡選擇芳草這個意象?芳草有什么特別的內涵嗎?一 青草——春天——生命 馬一浮老曾這樣言說春天的到來: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
嚴冬方盡,余寒猶厲,太白《長歌行》云: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小草兒先天下而春,詩人的喜悅之情不言而喻。
“春”從造字初就與“草”緊密相連,草、太陽還有一個“屯”,這就說明芳草從原初便是春天的象征。而以“草先天下春”為喻,則是出于一種對春天到來的喜悅。
曾鞏《城南》: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春天的一個美學意義——短暫(暫且不論),因為春天的短暫,達觀者可以懷揣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想象,對來年充滿期待;失落者則嘆息,佳句已為崔尚書妙手偶得,唐宋詩人詞人們面對綠茵翠坪,不自禁當嘆息“年年歲歲草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美好的東西便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崔尚書面對的桃花終于悟出“沒有人會在原處等你”的道理,詩人們面對著青草也同樣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時間永遠是不可逃避的,于是對于春草就出現了這樣的吟詠:離恨更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浮世若浮云,千回故復新。
旋添青草冢,更有白頭人。 歲暮客將老,雪晴山欲春。
行行車與馬,不盡洛陽塵。(唐?于武陵《洛陽道》) 正因為短暫而又美好,在“青草”的生命象征意義上很少看到詩人們樂觀向上的佳句。
有位著名的學者說:“興”是最富有文化心靈意味的詩學詩學概念,其最重要的文化內涵就是生命與生命的相觸。此論與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物亦具我之情”用在詩學解釋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詩人們選擇了“青草”作為興象,詩人的生命便已經與青青碧草同化,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萋萋芳草成為了詩人的化身。此刻的詩人用他的分身欣賞著自己,是詩意的棲居還是無限愁緒,達者若丘為“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尋西山隱者不遇》),草色興衰自然而然,蕩心耳;若曹鄴“庭草根自淺,造化無遺功。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東風”( 《庭草》),春綠秋黃、枯榮自在,不為名利所累、點綴春色而又無所企求,瀟灑飄逸,超群脫俗。
哀者若以上所引用之詩人于武陵,空以白頭對青草,無限哀思寄予其中,詩人又何用明言?單單“青冢”“白頭”就足堪悲戚唏噓。 在翻閱《全唐詩》時發現這樣一首詩非常有趣: 朔風扣群木,嚴霜凋百草。
借問月中人,安得長不老。(薛耀《子夜歌》) 詩歌雖直白卻也直率,主題直接接觸到生命,同樣問題也是很多人所關心的——長生,生命永遠不止于個人,生命的精神是一種永恒。
芳草在唐宋詩人詞人筆下便成為了生命的代言,何其幸運! 詩人們除了以青草為興象來表達對人所擁有的短暫生命的嘆息,對時光易逝的哀惋,還將其意義泛化、擴大化,于是便有了這樣的句子: 春天百草秋始衰,棄我不待白頭時。羅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張籍《白頭吟》) 兔絲固無情,隨風任顛倒。
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 兩草猶一心,人心不如草。
(李白《白頭吟》) 在這里并不是說芳草的生命又多長,恰恰相反是用一種短暫來襯托另一種短暫,草兒春綠秋黃,生命已經是夠短暫的了,你連這樣的短暫都及不上,更何談什么經受時間的考驗呢?這樣的責問是在心靈深處的鞭笞,婉轉的用芳草表達了自己的對對方忘恩負義的不滿,對一種“生命”不能“善始善終”的嘆息。 。
4.詩詞中草木的寓意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答劉楨詩
(魏晉)徐干
與子別無幾,所經未一旬。
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
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5.草 . 燕 .在古詩中有什么意義 、急 謝
燕,有兩個讀音,一個念yān,一個念yàn。
讀yàn時,《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鳥類的一科,翅膀尖而長,尾巴分開像剪刀。捕食昆蟲,對農作物有益。
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是侯鳥。古詩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見的意象。
家燕是一種典型的候鳥,燕子越冬期間,不僅遍及東南亞,而且遠達澳洲北部。在大洋上,它們沿著島鏈向南飛去,有時兩三天不吃食物,當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為耐力不夠,就夭折在飛行的途中,它們有驚人的記憶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舊巢的比率極高。
動物學家有過統計:老燕回舊巢率為47.1%,頭年幼燕回巢率為16%。有的燕子竟然能連續四年返回舊巢。
所以,每當燕子飛回來時,人們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早在《詩經》里就有近十處出現了草的身影。
當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
在《楚辭》中,草的出現就更顯為頻繁。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
這一傳統在 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藥園》)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
王維詩比喻更為明顯,無須詮釋。再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和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
《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此后,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
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一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
(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于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好像回歸一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再如:“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
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
還有一些詩詞盡管同樣是借草寄托離情,卻并非著眼于春草重生像回歸一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而是又有新的立足點。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于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
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詩人常用一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
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
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一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于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后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
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藝術流程。其實這種構思漢樂府中就出現過:“綠袍似青草,草長條風舒。”
就是以草、袍一色展開聯想的。 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
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游《秋興》)。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
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游”(劉長卿《過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竇鞏《南游感興》)至于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
草還常常被用來寄托生命短促的無可奈何的慨嘆。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難久居,空余蕙草殘”的詩句,以香風不久、蕙草空殘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雖博得一時稱賞,而終將歸于虛無。
徐干《室思》也說:“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格調也很低沉。李賀《南園十三首》則不同,詩曰:“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盡管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草色在古詩詞中的意義(古詩詞中‘草’有哪些常見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