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中國古詩詞有研究的一些學者有哪些
易中天
知名學者,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的《漢代風云人物》,2005年4月首播即獲熱評,而《易中天品三國》更是引發收視熱潮。2013年宣布寫作36卷《易中天中華史》,2013年12月5日,榮獲第八屆作家富豪榜最佳歷史書,引發各界關注。
葉嘉瑩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受聘于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詩詞給葉嘉瑩力量,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它度過憂患,獲得療愈。
于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同時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先后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趣品人生》等,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余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余種文字在各國發行,短期內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
2.和于丹齊名的研究古詩詞的女學者是誰
葉嘉瑩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受聘于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詩詞給葉嘉瑩力量,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它度過憂患,獲得療愈。
在詩詞這樣一種古老而含蓄的文學形式中,葉嘉瑩有所躲藏又有所釋放,在一種看似虛幻的寄情中,葉嘉瑩展開了自己多難、真實而審美的一生。
代表作:
《迦陵論詞叢稿》,《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迦陵論詩叢稿》
主要成就:
中國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研究
3.和于丹齊名的研究古詩詞的女學者是誰
葉嘉瑩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曾任臺灣大學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并受聘于國內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葉嘉瑩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站在通往詩詞王國的道路上,誨人不倦度人無數。詩詞給葉嘉瑩力量,作為一個承習“舊道德,新知識”家教的女子,葉嘉瑩借它度過憂患,獲得療愈。
在詩詞這樣一種古老而含蓄的文學形式中,葉嘉瑩有所躲藏又有所釋放,在一種看似虛幻的寄情中,葉嘉瑩展開了自己多難、真實而審美的一生。
代表作:
《迦陵論詞叢稿》,《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迦陵論詩叢稿》
主要成就:
中國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研究
4.擔任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的顧問有王元化、張岱年、湯一介、
楊振寧
"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由中國青基會社區與文化委員會負責實施。此工程以組織少年兒童誦讀、背誦中國古詩文經典的方式,讓他們在一生學習、工作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熏陶和修養。在試點誦讀收到良好的評估效果之后,1998年6月26日,工程正式啟動,著名學者季羨林、楊振寧、張岱年、王元化、湯一介擔任顧問;國學大師南懷瑾擔任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青基會社區與文化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編輯了《中華古詩文讀本》,選編從先秦至近代的300篇古詩文經典之作,全部詩文有漢語拼音注音并配有注釋,分為子、丑、寅、卯等12集出版。
以下是楊振寧先生在座談會上的發言: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父親教我背誦了幾十首唐宋詩詞。記得似乎是
從“床前明月光”開始。有些詩句,例如“少小離家老大回”,“不教胡馬度陰山”,
很容易懂。許多別的詩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了背誦。70多年來,在人生
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以后,才逐漸體會到“高處不勝寒”和“鴻飛那
復計東西”等名句的真義,也才認識到“真堪托死生” 和“猶恐相逢是夢中”是只有過
來人才能真懂的詩句。
5.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前輩學者有何見解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整體賞析《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
但它的藝術成就卻很高,長于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思想內容這十九首詩歌,基本是游子思婦之辭。
具體而言,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
這段話指出了《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情感,是人生來共有的體驗和感受。如:表現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現思婦對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摯愛戀的《凜凜歲云暮》、《客從遠方來》和《迢迢牽牛星》;表現游士對生存狀態的感受和他們對人生的某些觀念:《回車駕言邁》、《明月皎夜光》。
總之,《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
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學者所謂“逐臣棄友、思婦勞人、托境抒情、比物連類、親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質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嘆之”(王康《古詩十九首繹后序》),良非虛言。《古詩十九首》在揭露現實社會黑暗,抨擊末世風俗的同時,也隱含了詩人對失去的道德原則的追戀。
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心態,加深了詩人的信仰危機。事功不朽的希望破滅,詩人乃轉而從一個新的層面上去開掘生命的價值。
無論是露骨宣稱為擺脫貧賤而獵取功名,還是公開聲言要把握短暫人生而及時行樂,總之是喪失了屈原式的執著。在舊的理性規范解除之后表現出來的生命沖動,由于受到歷史傳統、客觀環境和自身文化積淀的束縛,很難獲得健康、樂觀的內容和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感嘆短暫的人生時,雖出言憤激,卻也并非真是甘心頹廢,有人仍在潔身自好,尋覓精神上的永恒。《古詩十九首》還有一類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婦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古詩十九首》的相思懷人之作,不少是從女性角度著筆的。首先,這是由于在宗法社會中,女性因其特定的處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愛情和婚姻關系。
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環境與心靈世界的狹小封閉,使她們只能在孤獨中無止境地去咀嚼體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細膩,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豐富的情感和敏銳的觸角,與其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事物相交流,又使這些事物成為女性心理最為動人的物化形式,并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意蘊豐厚的意象和意境。
漢末文人則已在相當的程度上,具有了與女性世界作心靈溝通的現實基礎,他們抒寫女性的不幸,不僅有真誠的理解與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飽經憂患與痛苦的人生體驗。《古詩十九首》之多從女性角度寫相思之苦,并能由此獲得普遍而久遠的藝術魅力,原因便在于此。
《古詩十九首》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士子的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并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有相當重要的認識意義。漢初的治國思想為黃老之學,后武帝以儒學一統,黃老失勢,在與儒學合流的同時又與莊子思想逐漸融合,形成了漢代社會道家的特殊風格。
憂生懼禍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莊子,更是把這種心理凸顯出來。受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知識分子更加強化了生命意識,與此相對應的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對死亡的思考。
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生命價值的發現使漢代文人開始憂慮時光的匆匆流逝,進而又對死亡充滿困惑和恐懼,他們想要在這有限的人生畫布上盡量的揮灑,以表達對生的尊重和欲求,但現實的不公正已無法改變,只能通過增加生命的密度來實現價值,及時行樂就是這種思想的衍生品。道家講究的是清心寡欲,但也認為人要順從自己的人性和欲望,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就會激發人內心的情感波濤。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些失意的貧士在窮困和憂患之中只能用說反話來表現內心的苦悶。
這種人生的悲劇感,根本上是由于詩人面對生命價值和尊嚴的被扼殺,產生了強烈的反叛意識,縱欲的內在是徹骨的悲涼。對于世俗生活以及社會私情的關注帶來了真我個性的回歸,道家思想喚醒了詩人在時代苦悶之下的生命意識。
詩人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生命價值和情感取向,抒情化的表達和個性的彰顯最終把文學帶上了緣情之路。《古詩十九首》受到道家學說樸實自然為美的影響,道家強調情感的自由抒發,追求自然和簡樸文風,因為大道本身樸實無華的。
在這種思想的。
6.古詩詞會女評委是誰
你說的是蒙曼老師
蒙曼,滿族,著名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河北省廊坊人 。
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古代史碩導組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
自2007年以來,五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云》、《唐玄宗與楊貴妃》,并出版相應書籍。她對歷史的敘述妙語連珠、引人入勝,語言風格平易而靈活,引起巨大反響,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憲實等眾多同類學者的推崇和廣大觀眾的喜愛。
曾榮獲中央民族大學第三屆從教基本功大賽一等獎,中央民族大學第四屆教師教學基本功(英漢雙語)教學比賽二等獎,北京高校第四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文史組二等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青年教師獎(教學類)等多項榮譽及獎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領域的專家學者(對中國古詩詞有研究的一些學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