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
隨。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
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
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2.老子《道德經》一書
《道德經真義》闡發《道德經》中修煉的理法時,不但對《道德經》的原文闡發,而且在對所引詩文的講解中吐露心法,讓我們的精神與歷代真人互動,一起超越時空而共同探討《道德經》中的修真奧秘。本書所引用的詩詞、典故、仙傳是古代圣真語證《道德經》的結晶,是真正的口訣與道果,能指導您修行。《道德經》是體,詩訣是用,仙傳、典故是相。這是本書的核心。詩中藏訣,詩中蘊理,詩中隱法,詩中含道,詩中有境。能在學習《道德經》文本的同時還能領略古代各道派丹訣的精華,并與仙傳一起品讀,這對想真心學道的人,是重要的、方便的、一舉多得的事情。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此章歷代的釋意無數,而我以為皆難著邊際,無以更深刻的對老子思想與道德經進行闡釋。我從道家修身根本出發,得出新論如下:
此章重點為“致虛極,守靜篤”,全文以此而展開,不理解“致虛極,守靜篤”,后面的文字解釋也只是牽強。老子是從道家修煉“返觀內照”而得之境界來引申對世間常道的解釋。首先“虛”與“靜”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是一種狀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虛”為空靈,體會為散發狀;“靜”為沉靜,呈收斂狀。 “致”往之意,可從“虛其心”來體會,道家修習養身的過程,以虛其心開始,虛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靈,無時空地域限制,無往而不至,真空無象,可以滿屋、滿天地、滿宇宙,而今日而遠古。過程或潛移或發散,以至無我無身無世界。此“極”為無極,或為八極,或為宇宙洪荒。
而“靜”的過程從守開始,“守”者,抱元守一,讓思想沉靜,從時空與外界空間收斂至自身至一點,而達到某種衡定、穩定、篤定的境界。此“篤”為篤定,為極細小,或如針尖,無縫隙如無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的感慨。“復”與“歸其根”才是此篇的點題。“虛”與“靜”是道家修身中必習的兩手,如“陰陽、有無”既對立又統一。虛至極為無,靜到篤是有。虛為展開,至極為空靈為“作”;靜是回歸,回到現在,是“復”,靜到篤定屬回歸本原為“歸根”。從養性功夫來說,“虛靜”的過程如佛家心的起滅過程,虛為心起,靜為心滅,有無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節皆為老子從修身之虛靜感悟展開對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萬變不離其蹤,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獨推崇清之宋常星說:“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 :“專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 但,所有釋意皆不夠細致,皆獨不能從修身的體驗與角度來理解與感悟,想老子思想無欲無求,其經意當從本原出發理解,而不應該根據時代思維做論證也。
3.老子天之道原文及翻譯古詩文
老子天之道
(有關“天之道”在《道德經》找到三處,供你選擇。)
【原文】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第九章導讀】本章是在宣揚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的觀念。探索宇宙的起源是一個龐大工程,一個人耗盡一生可能都不會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想有點成就,就得做到適可而止,使一切恰到好處。探索宇宙起源之所以困難,在于“數”太多太大,屬于大數和素數的研究范圍。“功成、名遂”是要進入非常道范疇,“身退”是指從非常道范疇退回到常道范疇。另外,老子認為,把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的觀念引伸到社會生活的范圍也同樣是適用的。
【原文】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勇于堅強就會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么緣故?有道的圣人也難以解說明白。自然的規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原文】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余的人。那么,誰能夠減少有余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4.懂古文的進,(道德經)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1),美言不信(2)。善者(3)不辯(4),辯者不善。知者不博(5),博者不知。圣人不積(6),既以為人己愈有(7),既以與(8)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9);人之道,為而不爭(10)。
【注釋】
(1)信言不美:信言,誠實的話,真話。美,漂亮、華麗。誠實的言淡是不漂亮的。
(2)美言不信:華麗的言淡是不誠實的。本章一開頭,老子便以一系列格言式的話語,闡述自己的辯證思想。誠實的話,由于它的樸質,所以并不華麗、動聽;華美的言語,由于它的動聽,往往虛飾夸張。老子通過真與美(以及后面涉及的善與辯、知與博)等對立范疇,實際上討論了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等矛盾對立的一系列問題,說明事物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本質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恰恰是相反的。正因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看重表面現象,看不透或不愿直面表象背后的東西,因此老子才以絕對的方式揭示這個矛盾。(3)善者:此"善者"可以理解為善良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善于言說的人。今從后者,則與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思想是同一個意思。
(4)辯:能說會道,有口才。
(5)知者不博:一說博是顯示自己懂得多,賣弄的意思,即真正懂的人并不賣弄。一說博是廣博,即真有知識的人不廣博。今從后者。知識越專精,相對來說,就越狹窄;博雜的人往往不可能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這就是"博者不知"。
(6)積:指私自保留、積藏。
(7)既以為人己愈有: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有,富有。
(8)與:給予。
(9)利而不害:利物而不害物"。
(10)為而不爭:幫助人而不與人爭奪。老子深惡痛絕人類的私欲與爭奪,提出"不爭"的思想,這個"不爭"并非消沉頹廢,而是要人們順任自然去發揮自己的能力。有"道"者即老子的所謂"圣人",便是一種理想的人格。他本著自然的心境去作為,有所成就卻不據為已有,永遠幫助別人。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真可謂淡泊自然、了無包袱。
【譯文】
誠實的言談并不漂亮,漂亮的話語并不誠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法則,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
5.《老子》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6.道德經中的全部名句,謝了,哪位大哥這么仗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第四十五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第七十二章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現代漢語釋義:人民不怕死,何必用來死來令他(她)們恐懼?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道德經古詩詞網(《老子》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