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之我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千百年來我們對唐詩都愛不釋手.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是我國唐詩中的藝術珍品.讓小學生讀懂它,理解它的內容,讓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古詩的基礎上,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
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象之后,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象的情景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
全詩對樹干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絳”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征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
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 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
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于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
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 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
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中的()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中的詩句( )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
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
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 3、設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
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 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
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
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
2.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
“我的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1、知作者是必須的。
這步我贊成。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
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于“明詩意、悟詩情”,我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美。
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
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么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我們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么,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生共鳴。
或許,我們能明的,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我們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罷了!!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鉆。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么就夠了。
5、我的觀點就是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
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就可能真懂這首詩了。
這是個人的淺見。
3.如何有效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
提到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有許多老師就苦惱。
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許多誤區,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偏離了航道。具體表現在: 一、教師只負責“教會”,不重視“會教” 貪圖省事的語文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強迫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師早已安排好的學習方法,比如抄寫“標準”的詩詞譯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鴨式”背誦全文等。
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終于“協助”教師完成了“教會”的任務,學生并沒有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也完全忽視了教學方式的優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等問題。 二、學生只注重“讀會”,不重視“會讀” 學生在掃清字詞的障礙,能流利地朗讀詩詞以后,往往沾沾自喜,認為已經“讀會”了。
他們卻忽略了詩詞的節奏、韻律等關鍵問題,而這些,恰恰是詩詞的精華所在,重中之重。 三、學生只能夠“背誦”,不重視“誦背” 很少能夠看到語文課堂上,學生能夠忘情地吟誦古詩詞,學生總是以自己能一氣呵成地背完詩詞為榮,面對這樣的學生我隱隱有些擔憂,擔憂他們如何有時間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
古人“吟詩”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吟”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詞的優劣,思考情境的創設、情感的抒發等諸多問題,使自身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誦”中得到提高,如此優秀的訓練方法如今卻不被重視,近乎絕跡,豈不悲哉?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小學古詩詞的教學呢? 我以為首先必須要先正確解讀新課標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的要求。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會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級50篇;中年級50篇;高年級60篇),這是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數量上的要求。
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誦讀詩文,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是對小學不同年段學生掌握詩詞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見,新課標的要求可歸納為三會:會讀、會背、會感悟。
其次,依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一、反復吟詠,創造激勵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責任感的情境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
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
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象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最終實現意義的建構。
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4.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古詩詞是世界文化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她那精煉的篇幅中無不閃爍著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對人生的渴望。在詩文間不僅語言優美還有一種韻律美,節奏感很強,使之朗朗上口。她是中國古代漢語凝練的巔峰,由此新課標也充分肯定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詩精品,那么,怎樣上好古詩詞教學課呢?根據我對古詩詞教學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流。誦讀古詩方法很多,有自讀、對讀、齊讀等,可以讓學生多讀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性。節奏是古詩詞篇章中跳動的音符,在讀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詩詞的整體脈絡。讀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誦。誦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在鑒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無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古時讀音應該是“xia”,現在“斜”讀“xie”,但古詩詞中為了更能體現韻律美;例如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還”古時讀xuan,飛翔盤旋之意現在讀huan返回之意。如讀現在讀音就不押韻了。也不協調了。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了,選對正確的古音。
1.抓住標題理解詩意
標題就是詩歌的主題。如
5.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要聲情并茂地為學生示范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
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解析語言進入情境。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讓學生理解“綠”在這里作動詞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覺到春天的氣息。
這個“綠”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這首詩更加出神入化,擁有春天的色彩感覺,仿佛春風吹過,江南就開始變綠了。3.利用多媒體深入情境。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鸛雀樓的照片,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的景物,想象著自己正站在鸛雀樓上,夕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流向遠方,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您想說些什么呢?同時我從網絡上下載了關于鸛雀樓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媒體講解學生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對鸛雀樓的謳歌之詞。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詩的情感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許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往往會給學生提供標準的古詩詞翻譯,要求學生熟記并背誦釋義。其實,古詩詞教學要不求甚解,只要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即可。
古詩詞與現代語言習慣不同,許多時候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只是為了追求韻律美,例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通假、倒裝、對仗等。教師如果非要把古詩翻譯成現代文,會非常生硬別扭。
古詩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大體的意思即可,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 這里“可憐”的意思明顯與現代文中的“可憐”不同,而是“可愛”的意思。
這樣才能與“露似珍珠月似弓”聯系起來,原來是說月光下晶瑩透亮的露珠,猶如一顆顆可愛的珍珠發出迷人的光芒。讓學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統一標準的翻譯,才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的精妙。
總之,學習中華傳統的文化經典的古詩詞,要針對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誦讀與感悟,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激發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好感,讓古詩文教學充滿活力。
6.淺談如何進行古詩詞教學
萬寧市禮紀鎮中心學校 黃麗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那么,如何進行古詩教學呢?本著教學的經驗,略談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個性化理解,創導自主誦讀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老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就拿詩意來說,我認為只要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因為詩人要表達的情懷深藏于字里行間,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
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
學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韻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清平樂。
村居》時,上課伊時,筆者引導學生理解詩題,詞人,學生根據注釋大概了解詩意后,我重點引導學生誦讀。先是劃節奏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比賽誰能美美地背誦,最后根據畫面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詞人想表達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能體驗理解,并能背誦和說說詞的意境,思維活躍,表達優美,雖說法不盡相同,但詞的意境美已淋漓盡致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學生,情感得以共鳴。
學生在自主的誦讀中,得到了個性化理解。二、反復吟誦想象,讀中悟情。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誦讀對于古詩學習之所以這樣重要,是因為古詩有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教師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投入感情朗讀,感悟文本的空白意義,直指作者的心靈,進而喚醒學生的心靈。
重視朗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筆者在教學張繼的《牧童》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一是找出詩中描寫景物的四個詞,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潔的明月,廣闊的原野、悠揚的笛聲,無悠無濾的牧童等),讀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教師描繪意境:一個美麗的黃昏,一位牧童吹著木笛放牧歸來,他來不及脫下蓑衣就學生誦讀古詩并說說讀后的感受。三是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放牧歸來的牧童,此時此刻是什么心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讀這首詩。
四是播放音樂《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教師描繪意境,師生共同吟誦詩句,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吟誦加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畫面。
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
因此,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中,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三、整合教學內容,強化語言積累古詩詞積累,強調閱讀記誦的過程,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要課內外結合,要前后聯系,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資源。例如,我們高學段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巧妙地根據主題引導學生回憶讀前面學的詩詞,適當推薦同主題的詩詞引導學生誦讀。
我在執教呂巖的《牧童》時,引導學生回憶描繪童趣的詩詞,如《所見》、《村居》、《小兒垂釣》等,又出示介紹白居易的《池上》對比略讀,這樣的整合對比學習,既有利于在對比中深化理解,又讓學生投醉快樂童年,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量,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另外在復習時,可引導學生對已學的古詩進行題材分類詠物詩、送別詩、思鄉詩、愛國詩這樣的整合教學,既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又強化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拓展實踐,深化古詩詞的學習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文化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它精練的語言,深遠的哲理,豐富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和運用的。新一輪基礎教育。
7.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古詩詞是世界文化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她那精煉的篇幅中無不閃爍著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對人生的渴望。在詩文間不僅語言優美還有一種韻律美,節奏感很強,使之朗朗上口。
她是中國古代漢語凝練的巔峰,由此新課標也充分肯定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詩精品,那么,怎樣上好古詩詞教學課呢?根據我對古詩詞教學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流。誦讀古詩方法很多,有自讀、對讀、齊讀等,可以讓學生多讀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性。
節奏是古詩詞篇章中跳動的音符,在讀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詩詞的整體脈絡。讀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誦。
誦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在鑒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無衣巷口夕陽斜”。
中的“斜”古時讀音應該是“xia”,現在“斜”讀“xie”,但古詩詞中為了更能體現韻律美;例如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還”古時讀xuan,飛翔盤旋之意現在讀huan返回之意。
如讀現在讀音就不押韻了。也不協調了。
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了,選對正確的古音。1.抓住標題理解詩意標題就是詩歌的主題。
如。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古詩詞教學方法之我見(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