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誦經典詩詞和《弟子規》的省身日記
和匯賢雅國學老師學習《弟子規》之后的自我總結
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但如果你學了《弟子規》就會以廣闊的胸襟和高尚的思想去面對。
通過學《弟子規》讓我提高了許多自身的修養和道德,它使我知道,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懂得了,要樹立“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懷,“富國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以誠為本”的原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自息”的意志,“見賢思齊”的做人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言語行為中要小新謹慎,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尤其在“謹”這課,更讓我深深體會“時間對我們是多么的寶貴,它像奔騰澎湃的急湍,一去不還,毫不流連。”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做珍惜。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努力養成一種愉快的修養吧!假使你本來沒有這種修養,只要你能努力,不久你會具有這種美德的。學蒼竹到老虛心留勁節,敬蒼松久經風雨不知寒。
2.小學一年級古典誦讀《弟子規》
以下幾篇供參考: 《中華古詩文誦讀》主題班會說課材料宋月娥 2006-02-14 10:26:38 中華文化特別是詩歌文獻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深厚而輝煌的民族文化是炎黃子孫成長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
其中有治國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志慶寄情,有述懷言志,有詠物喻理,有諷喻記史。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哲理。
“造燭求明,讀書求真”,讓學生盡早熟讀一些有價值的詩歌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探索人生本源,便捷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上,得以迅速成長。 我們班級自一年級入學以來采取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了詩歌、名言警句數百首,而本次以“中華古詩文誦讀”為主題的班會正是這一活動的拓展和延續。
此次班會的目標是使學生加深對中華古詩文的了解,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從學習、詠物、敘事、抒情、言志、喻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理解,并借此豐富學生的知識含量,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與此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整節班會課所囊括的中華古詩文詞句近百首,通過形式多變的誦讀和表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注意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會活動中。
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所以第一部分孔子《論語》中有關學習方面的的精彩言論,借此還可以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刻苦鉆研,還要不恥下問、學思并重。 第二部分是誦讀以詠物為主題的詩文,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事物形象浮現在學生的腦海里。
第三部分是本次班會中的一個亮點,以表演小話劇的形式將敘事詩中的名篇曹植的《七步詩》創作情景再現出來,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人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代文學家將各種感情刻畫得非常細膩。
第四部分從親情、思鄉情兩個方面將抒情詩展現得淋漓盡致,并且誦讀的形式多樣,獨誦、小組合誦、全班合誦、班主任老師誦讀等等。 古代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到現在還指導著我們的思想、行為,所以第五部分將古詩文中蘊涵哲理的詩句提煉出來借助小品這一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
然后精選二十四則經典名句誦讀將本次班會拉近尾聲。 最后班主任老師進行小結,鼓勵學生積極大膽開掘古代輝煌的文化寶庫。
悠悠情思漾我心 ——古詩文朗誦主題班會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古詩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2、分調動學生在班集體活動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強化作為班集體主人的意識。
活動準備: 1、物色好主持人 2、各小隊組織熟練背誦古詩,根據詩意畫好四季圖,寫好有關古詩的書法作品。 3、各類節目準備:相聲、舞蹈、小合唱、器樂獨奏 活動分步:閑情—友情—親情—鄉情—愛國情 活動過程: 開場: 女1:五千年的悠久歷史, 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1:源遠流長的古典詩文, 是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
女2: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男2: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發著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 給了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 男1: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給了我們無盡的教益。
女合:今天,讓我們走進古詩文的世界, 去感受詩人們樸質、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讓我們徜徉在古詩文的長河中, 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古文化。
第一部(閑情) 1、提琴獨奏《漁舟唱晚》配詞朗誦《春江花月夜》 帶入詩境 女1:踏著暮色,伴隨著悠揚的小提琴獨奏曲, 我們來到了春江, 讓我們一起欣賞《春江花月夜》。 2、看圖誦詩 女1:一曲《春江花月夜》, 為我們展現了浩瀚幽邃、恬靜多采的巨幅畫卷。
男1:神奇美麗的四季風光, 能不叫人驚嘆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工? 合:看,各小隊的小畫家們給我們帶來了詩人筆下的自然風光圖。 小隊(一):(出示圖)雙飛的燕子,夾岸的桃花, 這畫面描繪的是宋朝詩人徐俯的——《春游湖》(齊背) 小隊(二):(出示圖)這一池的碧葉,映日的荷花,使我們想起了楊萬里的名句———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隊(三):(出示圖)夕暉晚照,楓葉流丹。下面由我們小隊背誦杜牧的——《山行》(齊背) 小隊(四):(出示圖)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我們小隊為大家帶來岑參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學生自由背誦 男1:四時風光美如畫,詩人筆下的每一個季節都有其迷人的魅力。 女1:咱們就以小隊為單位展開競賽,比一。
3.關于學校"十大孝子“評選活動的總結,《弟子規》學習的感受總結,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并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4.學習弟子規感想急
《弟子規》讀后感《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
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 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并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
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
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
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
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 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5.《弟子規》比賽開場白和結束語
開場白:
合:學國學以傳承文明,誦經典而潤染心田!羨先賢之博**懷,暢詩文之優美情懷!
男:古詩文是中國文化之精華,讀之柔美,品之酣暢,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弟子規》朗誦比賽”
男:首先允許我,介紹今天到場的評委及嘉賓
女:接下來,請允許我,給大家介紹,本次比賽的評分細則及注意事項 。
男:下面有請***.宣布朗誦比賽正式開始。
合:讓我們在朗誦中體會那博大的情懷,誠摯的寓意。
男:下面請參賽者XXX上臺,為大家XXX
結束語:最是書香能致遠,好書伴我們一路遠行.讓我們在經典的人文關照中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溫馨和快樂。請大家伸出雙手,用最熱烈的掌聲結束今天的朗誦會。
6.小學生讀古詩心得體會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
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弟子規古詩詞總結(背誦經典詩詞和《弟子規》的省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