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詩歌鑒賞中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教案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 教案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后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么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2.高考古詩詞的閱讀鑒賞
一、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
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
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
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
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 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
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
“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
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
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
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于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愿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 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
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
3.高考語文的詩詞鑒賞重點考察比較閱讀,啥是比較閱讀啊
所謂的比較閱讀就是不再是單獨出現一首詩歌讓學生進行理解賞析,從題型上來看與往常考察的題型沒有太大變化,只是在做題的時候需要加入兩詩比較的因素。
但是兩詩比較閱讀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提高了學生對詩詞理解的要求。理解詩詞是做對詩詞鑒賞題目的前提,因此學生必須掌握高效理解詩詞的方法和技巧。
讓學生接受對高考詩詞有精深研究的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對于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一定會有幫助。你要是覺得學習有困難的話,可以去北京新東方中小學一對一了解一下,那里的老師很厲害的。
4.詩歌比較鑒賞
首先,要從基調出發,什么是基調,也就是作者的感情是喜還是悲。
這個一般能從詩句中感覺出來。讀幾遍就能感覺出。
然后,知道詩的基調,假如是凄悲的,他讓你感覺到那種具體的感覺,比如是思鄉還是念人,還是報國無門,對朝廷不滿,孤高傲世的無奈,等方面。這個是必須弄清楚的。
如果弄不清楚,就請去詩歌中尋找關鍵字眼。一般7成以上的詩歌都會有關鍵字眼提示的。
題目也是一個好的提示。主要感情弄懂了,詩歌你也就懂大半了。
這個時候,要區別鑒賞兩首古詩,也就不難了。你就可以從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來看,表達方式這是區別鑒賞兩首古詩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
基本上他涵蓋了藝術特色等,感覺上很虛的東西了。你就可以把表達方式說成藝術特色。
最后,從整體上比較下兩首古詩的感情濃烈程度,那首感情更好啊,更能感人肺腑,如人心脾,那首更能引發人的共鳴。有明顯高下之分的你可以說那首更好,如果不是很明顯的 ,你可以說個有特色。
然后就行了 滿意嗎?。
5.歷年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20篇(最少20篇)
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
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
{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
(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
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
(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注】①本詩約作于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
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
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
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
“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
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
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
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
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
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
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
(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
(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
(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
6.高考兩則古詩對比鑒賞技巧
宋詞;1減字木蘭花·天涯舊恨 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
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 黛蛾長斂,任是東風吹不展。
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這是寫一個獨處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遠方情人的離愁別恨至深的詞。
詞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離寫游子之遠、彼此分離天各一方,“舊恨”就時間寫分手之后,別愁離恨之長。詞篇本事,就此揭示了出來。
次句,“人不問”,寫無人對語,獨居高樓,本夠凄涼,有誰關心慰問,即連同情的人都沒有,故“獨自凄涼”,即分外感覺到凄涼難堪了。這里“人不問”之人,當指為其朝思暮想遠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問”,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難寄,這就必然加重了她對遠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見的欲望更加強烈。“欲見”兩句,寫女子在百無聊賴愁苦之極,只好用燃香數刻來耗費時間。
“欲見”寫懷情人之切,“回腸”寫內心之痛,用形狀回環如篆的盤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腸百轉。“斷盡”,指炷一根根斷盡。
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腸寸斷,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強烈感受。香斷煙消,也是形容時間流逝、愁悶未散,女子的愿望終于煙霧一樣虛幻。
總之,這兩句極寫其相思懷人的愁苦。 過片從一年四季寫愁。
“黛蛾”兩句寫這位女子從冬到春愁眉難展的情狀。由于別恨難消,故存于心頭而現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緊鎖,盡管春天來臨,“東風”勁吹,具有神奇偉大的東風,吹綠了大地江岸,吹開了百花吐艷。
但無論怎樣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雙愁眉,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長斂”、“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此句構思特妙,它和辛詞《鷓鴣天》“春風不染白發須”同一機杼,都可說是文藝美學上無理而妙的寫法。
即通過這種似乎無理的描寫,卻更深刻地表達了人的情思,給人以無窮的韻味。歇拍“困倚”二句,寫她從夏到秋守傍高樓,默默無語地目視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渴望著有遠人錦書的到來,但她憑著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經驗,明知那畢竟是縹緲無憑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樓,也依然是天涯離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遠去飛鴻組成的“人”字飛翔,實際上都可說是一個個巨大的“愁”字而已。這就是俗話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因為她思念情人,見雁字倍增愁思,“人”字也就變成了“愁”字。因為人在激情強烈情況下,客觀景物在人的眼里會改變情調色彩的。
所以,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話是言之有理的。
(董冰竹) 2. 千秋歲·水邊沙外 秦觀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
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
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六云:“少游詞寄慨身世,閑情有情思。”
又云:“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不可以傳。”
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又是一法。”少游此作就是將身世之感融入艷情小詞,感情深摯悲切。
這種悲切之情,通過全詞濃郁的意境渲染來表達,言有盡而意無窮。詞作于詩人坐元祐黨禍,貶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劉拯論增損《神宗實錄》中途改貶監處州酒稅,政治上的打擊接連而來之時。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
此四句是寫景,處州城外有大溪,沙灘。此時春寒已退,該是晚春時節了。
后兩句似出自晚唐杜荀鶴《春宮怨》詩:“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狀花影搖曳,鶯聲間關,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
可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凄迷的感受。“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
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他鄉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詞人飄零身世之感。
詞人受貶遠陟,孑然一身,更無酒興,且種種苦況,使人形影消瘦,衣帶漸寬。“寬衣帶”,出自《古詩十九首》“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哀婉深沉。
“人不見”句,從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化出,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悵,喻遭貶遠離親友的哀婉,是別情,也是政治失意的悲哀。 現實的凄涼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對往日的回憶。
下片起句“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西池會,《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詔賜館閣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瓊林苑,又會于國夫人園。
會者二十有六人。”西池會即指這次集會。
《能改齋漫錄》卷十九:“少游詞云:‘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亦為在京師與毅甫同在于朝,敘其為金明池之游耳。“可見作者當時在京師供職秘書省,與僚友西池宴集賦詩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光。
他在詞中不止一次地提及。鹓鷺,謂朝官之行列,如鹓鳥和鷺鳥排列整齊有序。
《隋書·音樂志》:“懷黃綰白,鹓鷺成行”,鹓鷺即指朝廷百官。飛蓋,狀車輛之疾行,出自曹植《公宴詩》:“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
作者回憶西池宴集,館閣官員乘車馳騁于大道,使他無限眷戀,那歡樂情景,“攜手處,今誰在?”撫今追昔,由于政治風云變幻,同僚好友多被貶謫,天各一方,詞人怎能不倍加憶念故人。
7.高考古詩詞鑒賞
1·確定答題區間!就是問題所在的句子。
2·從特殊詞、字入手.如疊字、煉字等。
3·注意特殊手法。如通感、反復等。
4·注意所給的注釋,一般所給的注釋都是對回答問題有所幫助的。
5·聯系作者生平。一般問題的切入點是可以從作者生平入手的,像李白壯志難酬、陶淵明的樂于山水等等。
具體的大體步驟是:
首先翻譯一遍句子(具體句子參照具體問題分析,但應注意不要脫離答題區間內!)該詩通過對……的描寫,表達了……的思想感情。烘托了……,渲染了……的氣氛。為下文寫……做鋪墊,使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8.高考詩歌的對比鑒賞題該怎么做
隨便說兩句。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兩首詩自己分別的特點,比如感情基調啊,用詞啊什么的,先不要管什么對比,要先自己感覺,感受一下詩人這時候的心境?最好再默讀一下,看哪個詞用得比較好,哪個詞用得有意境,能一下子勾畫出一幅詩的畫面來。
接下來的工作就簡單了。所謂對比,不外乎對比這幾點——詩人的寫詩的心情,或高昂或沉郁什么的,如果是你知道的話,還要聯系一下時代的背景和詩人個人的情況;還有描寫的意項不同啊,最重要的是用詞的不同,這樣聯系到寫法的區別什么的。別的就沒什么了!做好這幾點也就夠了,因為做好這幾點也不算簡單了。
9.高考古詩詞鑒賞
表達技巧篇: 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置疑的幾個切入點 一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簡而言之,就是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互滲融合的美學境界。一般說來,都是通過物象來表情達意的。
無論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都是將情感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活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這是一種間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
多被高考命題者關注,往往會從此設置疑點。 例如: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題)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
根據詩意可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并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
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于是在夜間,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里,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所以作答為: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二、借史發議,托物抒情。 詠史詩常用借史發論、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對同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論角度也是不同的。
詩人所選取的角度是根據它要抒發的感情或情懷所定,所以分析鑒賞詠史詩,把握作者的當時處境和思想狀況是十分必要的。這恰恰是高考命題者關注的原因。
例如:2、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答題。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⑵兩首詩在評論賈生方面藝術手法上各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通遼市模擬考試第12題) 【分析】:李商隱詩的前兩句,從正面下筆。寫賈誼的才能無與倫比,漢文帝好像極為愛惜賢才,特地將賈誼從放逐地長沙召回至“宣室”訪問。
“求”、“訪”二字,似乎表明漢文帝求賢若渴,同時,襯托出賈誼的才能超群不凡。“可憐夜半虛前席”,這句承上啟下。
漢文帝與賈誼談話,一直到夜半時分,似乎更見出漢文帝的愛惜賢才,也從側面烘托了“賈生才調更無倫”。接下來筆鋒一轉,引出下句:“不問蒼生問鬼神。”
結句分別以“不問”與“問”、“蒼生”與“鬼神”相對照,表明文帝不是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以治國安民之方求教于賈誼,而是問他些毫無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揚”轉而為“抑”,顯示出了文帝的昏庸與賈誼的不遇。 再看王安石的《賈生》。
此詩也是詠賈誼,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后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構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
此詩采用兩個反詰句,寓答于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采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 由此作答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于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三、虛實互見,相得益彰。 所謂的虛實,就是指作者不實寫,僅在虛處著筆,讓讀者從虛的意象騰飛思想,去感受和捕捉詩中隱含的是的事物。
詩歌中的這種手法虛實隱顯,虛實交錯,力求能讓讀者在空白處騰飛想象,能領會待充實的藝術之美。正因如此,高考命題專家往往會在此處置疑。
例如:3、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