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色宜人的詩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2.描寫春色宜人,桃紅柳綠,鶯歌燕舞的詩句有哪些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春日》朱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詠柳》賀知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杜甫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王安石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
《天凈沙·春》白樸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春雪》韓愈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江南春》杜牧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王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釋義: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棲向陽的暖樹,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鐘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桃紅柳綠的春山,煦暖的陽光照耀,和柔的東風吹拂,樓閣上高卷起簾攏,倚欄干遠望。
楊柳垂條,秋千輕晃,院長子里靜悄悄。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遼闊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艷紅花。明月升起,驚動幾只棲息山鳥。
清脆鳴叫,長久回蕩空曠山澗。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2. 鑒賞: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
“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
“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系起來,而且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
“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并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
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
它的確很“好”。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
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春山暖日和風”,作品開篇先從遠處著筆呈現了一個宏大而又溫馨的背景,也就是說,作者描繪了一幅和煦、溫暖、遼闊的春光背景畫面。在這一句里,作者著意突出了春天已經來到人間的特點,“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風”是和煦溫情的。
這樣的畫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潤澤,春日融融,春風和煦,怡然與舒暢。“闌桿樓閣簾櫳”和“楊柳秋千院中”兩句是近寫,詞人從遠處的“春山”轉為寫近處的“樓閣”與“院中”的景物。
在這明媚的春光里的“闌桿樓閣簾櫳”也是與別個季節截然不同的,無不映照著“春山”的新綠,沐浴著“暖日”明媚,披拂著“和風”的溫情。站在樓閣上,站在在窗子前,憑欄而立欣賞春光,是一件愜意的事。
“楊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靜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楊,有婀娜的垂柳,特別是那樹下的秋千悠然的蕩來蕩去,仿佛有妙齡少女們的歡聲笑語傳將出來,充滿了詩情畫意。“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新年即陰歷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
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
“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
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心情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
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
3.描寫春景宜人的詩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詩經·小雅·出車》
時在中春,陽和方起
《史記·秦始皇本紀》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陽春白日風在香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
唐 李白《古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唐 劉昚虛《闕題》
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斷。
唐 劉昚虛《闕題》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唐 李華《春行即興》
4.春色宜人的詩句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nbsp;《詩經·小雅·出車》nbsp;時在中春,陽和方起nbsp;《史記·秦始皇本紀》nbsp;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nbsp;漢nbsp;樂府古辭《長歌行》nbsp;陽春白日風在香nbsp;晉nbsp;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nbsp;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nbsp;晉nbsp;樂府古辭《盂珠》nbsp;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nbsp;南朝宋nbsp;謝靈運《入彭蠡湖口》nbsp;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nbsp;南朝宋nbsp;謝靈運《登池上樓》nbsp;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nbsp;南朝梁nbsp;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nbsp;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nbsp;唐nbsp;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nbsp;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nbsp;唐nbsp;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nbsp;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nbsp;唐nbsp;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nbsp;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nbsp;唐nbsp;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nbsp;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nbsp;唐nbsp;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nbsp;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nbsp;唐nbsp;李白《早春寄王漢陽》nbsp;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nbsp;唐nbsp;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nbsp;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nbsp;唐nbsp;李白《落日憶山中》nbsp;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nbsp;唐nbsp;李白《送祁昂滴巴中》nbsp;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nbsp;唐nbsp;李白《古風》nbsp;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nbsp;唐nbsp;李白《金門答蘇秀才》nbsp;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nbsp;唐nbsp;劉昚虛《闕題》nbsp;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nbsp;唐nbsp;劉昚虛《積雪為小山》nbsp;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斷。nbsp;唐nbsp;劉昚虛《闕題》nbsp;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nbsp;唐nbsp;李華《春行即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