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賞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什么意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意思如下:
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
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現了她的故國之思。構思新穎,想象豐富。通過暮春景物勾出內心活動,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悲愁之多。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遂為絕唱。
2.物是人非前一句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 號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約1151),山東濟南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
清照通曉音律,長于詩詞,工散文,能書畫,是位才華出眾的女詞人。清照十八歲嫁太學生趙明誠,婚姻生活典雅美滿。
趙明誠做太學生時一月只能回家兩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離情別緒便化作這些詞句。靖康亂發之后,1129年,明誠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過殘年。
大約在1151年到1156年間,清照孤冷地離開人世。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著。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南渡后,悲傷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故而其作傷時感世,悼亡思鄉,沉郁感傷。
然不論是清麗明快亦或沉重憂慮,她的詞總是以樸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所謂“以尋常語度入音律”者也。
她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作品頗豐,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但經過歷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時已所剩無多。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
全集有李文奇輯《漱玉集》五卷,收詞七十八首,詩十八首,文五篇,其中偽作不少;詞集有王鵬運四印齋本《漱玉詞》一卷,輯有詞五十首;另外還有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漱玉詞》收詞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偽作八首作附錄。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根據這些輯集,李清照的詞現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四庫全書》提要云“李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佚無多,固不能 。
3.物是人非事事休是誰的詩句
武陵春①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② 也擬泛輕舟。
③ 只恐雙溪舴艋舟,④ 載不動、許多愁。 【作者】 1084-?,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
幼有才藻,十八歲適金石家趙 明誠,夫婦感情甚篤。 南渡后,趙明誠病故,她顛沛流離于江浙皖贛一帶,在 孤寂中度過晚年。
她工詩能文,詩尤為宋代大家,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后期 詞融入家國之恨與身世之感,風格頓變。她兼擅令慢,每能創意出奇,以經過 提煉的口語表達其獨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棄疾所稱道的“易安體”。
有《漱 玉詞》。 【注釋】 ①調名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述武陵漁人游歷桃花源事。
又名《武林春》。 《詞譜》以毛滂詞為正體。
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②雙溪:水名,在今浙 江金華城南。
③擬:準備。 ④舴艋舟:小船。
【品評】 此詞寫于作者晚年避難金華期間,時在紹興四年(1134)金與偽齊合兵南 犯以后。其時,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 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因而詞情極為悲苦。
清吳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評曰:“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 所論甚切。
首句用筆極為細膩:其意不過是說風吹花落,卻不從正面著筆,而落墨于 “風住”、“花已盡”的結局。 塵土因花落而香,說明落花遍地,而這又反照 出風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層曲折,確是匠心獨動。次句寫日色已高,而猶“倦” 于梳頭,從側面揭示情懷之苦、心緒之亂,筆法略同于其早期詞作《鳳凰臺上 憶吹簫》中的“起來慵自梳頭”,但一為生離之愁,一為死別之恨,巨細深淺 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辭上易“慵”為“倦”,正顯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
三、四兩句是漱玉詞中并不多見的直抒胸臆之筆。之所以一改含蓄風格,當是因為 洶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無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 休”,說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東西已盡皆喪失,無一留存,雖是放筆直書, 卻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過片后“聞說”二句宕開一筆,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 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 “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這是其構 思新穎處。 此外,下片中“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后勾連,也是 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4.成語“物是人非出自詞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請問這句
李清照《武陵春》原詞為:“風住塵香花已盡,曰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武陵春》是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是作者中年孀居后的作品,非一般閨情閨怨詞所能比。
當時金兵進犯,丈夫趙明誠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 李清照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漂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上片極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進一步表現悲愁之深重。
全詞充滿“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故國之思。 【答案】李清照。
5.求感慨物是人非的宋詞和元曲~
夢江南 懷人 柳如是
其一
人去也,人去風城西。細雨濕將紅袖意,新蕪深與翠眉低。蝴蝶最迷離。
其二
人去也,人去鸕鶿洲。菡萏結為翡翠恨,柳絲飛上鈿箏愁。羅幕早驚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畫樓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須紅粉玉玲瓏。端有夜來風。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臺。道是情多還不是,若為恨少卻教猜。一望損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綠窗紗。贏得病愁輸燕子,禁憐模樣隔天涯。好處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鳳子啄殘紅豆小,雉媒驕擁褻相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陰。未信賺人腸斷曲,卻疑誤我字同心。幽怨不須尋。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強起落花還瑟瑟,別時紅淚有些些。門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夢偏多。憶昔見時多不語,而今偷悔更生疏。夢里自歡愉。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長。寶帶乍暖青驄意,羅衣輕試玉光涼。薇帳一條香。
人去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精選物是人非事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