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教寶寶識字 多教寶寶念一下唐詩,兒歌這些東西就好了哦
幼兒識字有其年齡階段的特點和方式,家長應遵循幼兒發展的規律,有效的引導幼兒在識字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1. 首先,布置和創設寶寶成長的識字環境。
可以在家里,寶寶能觀察到的地方,以物對字,貼上相應的字,初期為寶寶設立一個熟悉的識字環境。 2. 識字需要不斷的重復和鞏固。
不斷重復,能激發幼兒對該字的敏感和重復記憶,鞏固能使幼兒的重復記憶累積,只教不鞏固必會前功盡棄。學與用要結合,識字與閱讀要結合。
常常給寶寶閱讀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唐詩、童謠等,既能增加幼兒的趣味性、知識性,反過來又會促進他對識字的興趣。 3. 重在堅持。
幼兒初期的識字學習最害怕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以身作則,每天都帶著孩子學習一會,可以由最初的幾分鐘,根據孩子的興趣,逐漸增加時間的長度。
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的識字閱讀,以及日后的學習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候,孩子能學多少,學多快,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4. 投其所好,興趣為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幼兒的識字教育也強調興趣的培養。首先家長要表現出對識字閱讀的興趣,之后是讓孩子對家長識字的這興趣事件感興趣,從而孩子就會嘗試著去感興趣。
識字中融入游戲。對幼兒來說,整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他感興趣的游戲,抓住幼兒這個時期的特點,多以游戲的的方式,進行識字的教學,讓幼兒在快樂中識字,在快樂中記憶,增加識字的效率和識字的熱情度。
5. 循序漸進,切忌急于求成。 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家長的急于求成,急切的,過分的想看到施教的成績和結果,從而產生了反復的測試、甚至測試后的灰心及測試后對幼兒的一系列非良心態度等。
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幼兒對識字教育這個過程的直接態度。
2.怎樣教幼兒學古詩
語言是富有音樂性的,古詩尤其講究韻律。
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一些簡單易懂、形象性較強的古詩,教幼兒學習,不僅可以使幼兒學到知識,受到品德和美感教育,還能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而且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也很有好處。 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古詩的教學方法作了創造性的探索,我在教學中也嘗試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現介紹如下,與同行共享。 一、看圖學詩 人們常說詩情畫意,詩情與畫意有相同之處,借助畫面讓幼兒理解詩意,幼兒是易于接受的。
因此,在教幼兒學古詩時,只要善于引導幼兒觀察、觀賞畫面,展開想象,有條不紊地介紹、解釋詩句,效果也是很好的。所用圖畫,教師可自行設計繪圖,也可放大復制兒童古詩讀物中的插圖。
二、畫圖學詩 此法與看圖學詩法相同,可使詩情畫意交融滲入于幼兒語言、繪畫教育中,來鞏固、加深幼兒對已學古詩的理解。如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詩:籬落疏疏一徑深(稀疏的籬笆旁邊有一條幽深的小路),樹頭花落未成陰(路邊樹上的花已經凋謝了,樹葉還沒長大沒有樹蔭可以蔽日)。
兒童急走追黃蝶(孩子們奔跑著追趕黃色的蝴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蝴蝶飛進了黃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教師在教給幼兒這首詩后,讓幼兒自由想像畫出圖景來。
當幼兒這樣地來作畫后,他們對這首詩也就會有更多的領會和喜愛了。 三、觀賞自然景物學詩 這可說是直觀的一種教學方法了,在學習這些古詩時,讓幼兒去親自體驗,不但會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在老師的啟發講解下掌握詩意,學起來也就快了。
如我在教賀知章的《詠柳》時,帶幼兒去春游,我們先從遠處觀看。春天柳樹變成了什么顏色,以及柳條在微風中飄蕩的情景。
問:那高高的柳樹,好像被什么東西打扮得這樣美?從而授以一、二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再帶幼兒來到樹下,就近觀賞,啟發、詢問:柳樹細細長長的葉子多么整齊!多么漂亮呀!授以三、四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為加深幼兒對最后一句的理解,可引申地問:二月春風還裁出了哪些美麗的景物?讓幼兒觀察周圍景物回答。這樣,不僅使他們學了古詩,而且也培養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四、講故事學詩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把古詩的內容變成故事講給幼兒聽來啟發幼兒想象與思考,也是教幼兒學古詩的一種方法。如可將孟浩然的《春曉》變成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一個詩人,他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寫詩寫累了,就睡覺了。
春天不冷不熱,睡覺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聽到外面有刮風下雨的聲音,也沒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明。
當他醒來的時候,聽到外面處處傳來唧唧喳喳小鳥的叫聲。他就趕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
他走出門一看,呀!夜來的風雨可不小啊,花園里許多花被打落了,滿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這位詩人看到這個情景,覺得春天的小鳥很可愛,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筆,寫了一首題為《春曉》的詩,(曉是明的意思,春曉是春天的早晨):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幼兒聽完故事,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再學這首詩也就感覺到容易了。
五、情景表演學詩 教師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進而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游戲性很受幼兒歡迎。
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請兩個幼兒一個扮大人,一個扮童子。
指定室內吊扇之類為松,窗外樹木為山。開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
大人旁白松下問童子后問:喂,請問小師傅,你的師傅呢?童子旁白言師采藥去后答:我師傅采藥去了。大人說:那你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后答:我師傅就在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樹)。
山上到處都是云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請幼兒自由發揮地表演。
教幼兒學古詩,比學習現代詩歌難,但只要針對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以真摯飽滿的感情、生動形象的語言,結合恰當的教法,就可以使幼兒對古詩產生興趣,并達到教學目的。
3.要求孩子多背唐詩宋詞好嗎
要求孩子多背唐詩宋詞當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強迫孩子背唐詩宋詞。
眾所周知,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的瑰寶。由于它瑯瑯上口,韻律優美,適量讓孩子背誦一點,對訓練孩子的語言節奏感是有益的。
但唐詩宋詞,畢竟是成人文學。孩子背了許多,不知所解,實際得益并不多。
另外,唐詩宋詞中有些“名句”和“意象”,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在成人看來是很美的,但孩子就無法接受和理解了。 要訓練孩子的語言通暢,節奏感強,又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較大的益處,還是應選擇古典詩詞中的具有較強“兒童文學”性質和特征的篇章,讓孩子閱讀,如駱賓王的《鵝》、李涉的《牧童詞》,宋代特為兒童編的《千家詩》等,并適可而止。
而現代兒童文學,如高士其的“科學詩”,葉圣陶的童話,冰心的兒童散文,張天翼的兒童小說,也應該推薦給孩子們讀。 另外,對于孩子學習唐詩宋詞建議如下: (1)選擇的作品篇幅要短小,便于兒童記憶;內容要淺顯,易于兒童理解;體裁多以五言、七言為主,兒童輕易上口。
(2)教兒童學古詩時,最好配以畫頁,以圖解詩,同時,做適當的講解,幫助兒童理解作品。例如,《詠鵝》中“曲項”、“白毛”、“紅掌”等,假如教兒童邊看圖,家長邊解釋,兒童是可以明白的。
這樣做的必要性,在于使兒童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他的理解記憶。 (3)在背誦過程中,可以是家長背一句,兒童模擬一句,然后過度到家長與兒童分單、雙句背。
再讓兒童自己背。兒童往往記得快,忘得也快。
所以要經常復習,以便鞏固。 我對我女兒每天晚上睡覺前,先背誦下之前學過的唐詩,如果女兒想不起來了,我就加以提醒。
我還教我女兒英文,但從來沒有刻意的拿著書本教。我都在大自然里看到什么就教什么。
比如說,我們正在走路,就教女兒說:we are walking. 看到樹,就說tree,看到竹子,就說bamboo.見到黑色的小車,我就和女兒一起說:black car 我和女兒每天都是這樣,我女兒學到了很多英文單詞了,有時候她看到自己樹,看到車,看到花,她就會主動的說出英文來。 在學英文的同時,我也和女兒一起背唐詩,都是很簡單的,還和女兒一起背三字經。
我講這么多的意思是:不要刻意的教孩子唐詩,那么孩子會覺得沒有樂趣。要在孩子玩的高興的時候,興趣很高的時候教孩子一些詩歌,認字,英文等知識,這樣孩子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我想會更加強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一定的幫助!謝謝! 小語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