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宋詞從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誕生期,到北宋中葉到南渡的發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榮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
(一)唐、五代、北宋初年——宋詞的誕生期
詞最初在唐代就開始出現了,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們簡稱為“曲子詞”。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菩薩蠻》,以及白居易和劉禹錫的《憶江南》都屬于最早的文人詞作,它們也是詞體形成的萌芽。
(二)北宋中葉到南宋——宋詞的發展期
北宋中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詞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僅自己能調曲,而且尤善作詞,因此詞調大盛。這一時期,宋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開始得到快速的發展。
(三)南宋前期——宋詞的繁榮期
詞至南宋前期,開始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詞壇更是大家輩出,名作紛呈。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辛棄疾、陸游、姜夔等人。他們使得詞的內容越發博大精深,風格更為渾厚雄健,因此把宋詞的創作推向了高峰。
(四)南宋后期——宋詞的衰微期
詞發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時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變化等,因此開始走向衰落。加上新的時代,開始出現大量新的樂種、曲種、劇種等,這導致以前繁榮的宋詞詞曲失去了音樂文藝的中心地位,因此,它的發展趨勢只能是走向沒落。
擴展資料
一、“宋詞”的經歷:
1、曲子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于民間。
2、“去俗復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
3、蘇軾的“以詩入詞”,把詞家的“言情”與詩人的“言志”很好結合起來,正是由蘇軾將詞向詩的靠攏,突出“志之所之”,將唐詩的高遠古雅復歸。所以,詞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質性的突破。
二、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所以“宋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不可否認的是,宋詞在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
2.宋詞最早出現在哪個時期
宋詞從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誕生期,到北宋中葉到南渡的發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榮期,直至南宋后期的衰微期 (一)唐、五代、北宋初年——宋詞的誕生期 詞最初在唐代就開始出現了,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們簡稱為“曲子詞”。
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菩薩蠻》,以及白居易和劉禹錫的《憶江南》都屬于最早的文人詞作,它們也是詞體形成的萌芽。 (二)北宋中葉到南宋——宋詞的發展期 北宋中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詞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僅自己能調曲,而且尤善作詞,因此詞調大盛。
這一時期,宋詞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開始得到快速的發展。 (三)南宋前期——宋詞的繁榮期 詞至南宋前期,開始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
這一時期,詞壇更是大家輩出,名作紛呈。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辛棄疾、陸游、姜夔等人。
他們使得詞的內容越發博大精深,風格更為渾厚雄健,因此把宋詞的創作推向了高峰。 (四)南宋后期——宋詞的衰微期 詞發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時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變化等,因此開始走向衰落。
加上新的時代,開始出現大量新的樂種、曲種、劇種等,這導致以前繁榮的宋詞詞曲失去了音樂文藝的中心地位,因此,它的發展趨勢只能是走向沒落。 擴展資料 一、“宋詞”的經歷: 1、曲子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于民間。 2、“去俗復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
3、蘇軾的“以詩入詞”,把詞家的“言情”與詩人的“言志”很好結合起來,正是由蘇軾將詞向詩的靠攏,突出“志之所之”,將唐詩的高遠古雅復歸。所以,詞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質性的突破。
二、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所以“宋詞”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但不可否認的是,宋詞在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
3.宋詞起源于哪個時期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4.宋詞是什么時候興起的
宋詞是中國宋代的長短句歌詞。
宋代是長短句歌詞的繁榮時代。在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詞興起于唐代,入宋發展成為一代之勝,據《全宋詞》及《全宋詞補輯》載,作品有2萬余首(不包括殘篇、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這不僅有宋代特定歷史環境的原因,也是文學自身發展演化的結果。
宋詞發展的基礎宋代立國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民間財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為統治者寄情聲色、歌舞作樂提供了物質條件。至北宋崇寧年間,都城汴京(今開封)成為文化娛樂中心,出現了“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的繁華景象。
南宋政權偏安江南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又成為地主官僚縱情享樂的場所。詞這種體裁從草創時期的大眾藝術過渡到文人手中,進入以言閨情與賞歌舞為主的時代,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專利品。
同時受燕樂的制約與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藝術個性,具有特殊的藝術功能。它為宋代藝術家“言詩之所不能言”,表達“動于中而不能抑”的歡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
因此,詞在宋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成為宋一代的代表文學。 北宋詞的發展 詞在北宋時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人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3個階段在時間上互相交錯,繼承與創新的演變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主要在于繼承。其詞風與西蜀“花間”有許多共通之處,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突破和創新。
而張先、晏幾道在承襲的同時,已有所創新,完成了詞由唐入宋的過渡。張先創制的若干慢詞,在藝術形式上,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
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創了先例。 宋詞的第一位變革者是柳永。
柳永與晏殊、歐陽修同屬北宋前期作家,但他在詞壇的影響卻遠大于晏歐二人,波及于整個北宋時期。柳永的創作廣泛地反映了社會人生。
除了男女戀情,還有都市生活的某些側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藝術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北宋中后期,蘇軾登上詞壇,為北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蘇軾在柳永所做開創、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變革,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
并朝著多極方向發展。一方面,北宋詞的慢詞創作,自柳永之后,因蘇軾、秦觀的繼起而更趨興盛;另一方面,聚集在蘇軾周圍的一批追隨者,雖學蘇詞,但卻不拘一格,各自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柳、蘇的變革及其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北宋詞壇出現了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在這一階段中,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也各以其獨具特色的創作,對北宋詞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北宋后期,周邦彥兼各家之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了詞體的成熟。周詞在思想內容的開拓上不及蘇軾,作品多為寫景詠物之作。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整理規范舊有的詞調,自創新調,為后人提供了創作規范。在表現手法上,周調不注重意象,而傾力于語言的錘煉、熔鑄。
南宋詞體的蛻變南渡后,社會歷史的大變革,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了一定影響。南渡作家李清照和向子諲的創作代表了詞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
他們的創作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南渡以后的詞作家在李清照、向子諲的基礎上,繼承發揚了前代作家的藝術創作經驗,為詞體繼續發展起了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詞體的蛻變。
其中以陸游、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為代表的詞作家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時代生活,體現時代精神的佳作;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張炎等人為代表的作家,則在詞的藝術表現形式上作了探討與嘗試。辛棄疾的創作體現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
他的作品中,既有抒寫抗金復國的激揚、悲壯,也有歌詠自然風光、贊頌農家生活的閑適、清新,多方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在藝術創造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與辛棄疾同時代的陸游、陳亮 、劉過,其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在藝術上或為辛棄疾的“同調”,或為崇拜效法者。他們的創作是對辛詞的補充,但對辛詞的某些缺點也有所發展。
姜夔登上詞壇,正面臨著詞體的蛻變問題。他依據自己關于“合”與“異”的理論,以江西詩派詩法入詞,別成風格,自創一體。
同時因其長于音律、樂理,詞與音樂相結合已臻極詣,獲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史達祖的詞,奇秀清逸,風格與姜夔相近,被視為姜的羽翼,但成就不及姜夔。
姜夔之后的另一詞壇巨擘當屬吳文英。其詞作音調和諧,字句研煉,但往往藻繪過甚,意旨晦澀。
宋元之間的張炎,是一位兼擅樂律的詞學家。他對于詞壇先輩的各種長處,多所采摘。
他的詞“清遠蘊藉,凄愴纏綿”,自成一家。但在詞壇日趨衰落的局面下,終成最后的余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