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圖里的古詩詞
曾經有人把李白杜甫等古代詩人一生的足跡做成了地圖,結果發現每一位詩人,簡直都是資深的旅行家!從煙波浩渺的東海,到白雪皚皚的天山,從繁華喧囂的長安城,到杳無人煙的西疆大漠,每一處,都能在古詩詞中尋覓到其身影。
要是我們也能沿著古代詩人的足跡“走一走”,來到這些詩詞的創作源頭,講一講那些典故、傳說和文化風俗。或許下次帶孩子去桂林的時候,他會脫口而出“江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到了西安,馬上能想到杜牧的《過華清宮》,還能給你講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讀到王維的《渭城曲》,想到商鞅立木取信……講真,這樣的引經據典、情景對應,很多文科出身的媽媽都不一定做的到。
而有了今天這套書,似乎一切都不是難事!1讀萬卷“詩”,行萬里路第一套與地圖相結合的古詩詞這是一套全新的、與地圖相結合的古詩詞讀本。孩子們可以以地圖為點、以時間為線前往詩人、詞人拜訪過的每一個地點,尋找古詩詞的創作源頭。
(蘇軾足跡圖)翻開第一本書的開篇,一張李白足跡圖,融貫了李白代表性的詩作及其“產地”,讓人十分驚艷!比如,李白來到了江西廬山,驚嘆于廬山瀑布的奇麗雄偉景觀,創作了《望廬山瀑布》。攤開地圖,根據書中介紹的位置,找到廬山在中國詩詞地圖上的位置,了解這里的相關地理、歷史知識。
一首《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使桃花潭聞名遐邇,享譽千年。而這桃花潭是哪呢?從地圖上看,它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
我們還可以沿著李白的足跡繼續行走,看看蜀道有多難?去黃鶴樓感受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去登登太白峰……大半個中國盡收眼底,難怪說李白是“超級旅行達人”。
2.關于古詩配圖的(最好截圖)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啟程, 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踏歌聲。 桃花潭水縱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過汪倫送別我的一片真情。[
【注釋】 ①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涇(jīng)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宋蜀本《李白集》此詩題下有注曰:“白游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據此,后人多以為汪倫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澤、李子龍先后發現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仁素公之次子也,為唐時知名士,與李青蓮、王輞川諸公相友善,數以詩文往來贈答。青蓮居士尤為莫逆交。開元天寶間,公為涇縣令,青蓮往候之,款洽不忍別。公解組后,居涇邑之桃花潭”(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于此前。 ②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③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一統志》謂其深不可測。深千尺: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④不及:不如。
3.李白出蜀時寫了哪些詩
李白出蜀時寫了《望天門山》、《渡荊門送別》、《峨眉山月歌》等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次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赴江東途中,船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望天門山》。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懷著對家鄉山水風光的深深眷戀,順江而下,遠渡荊門,開始了漫長的游歷生活。
李白自四川一路乘船東行,來到了一處名為「荊門」的地方。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4.將進灑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你同銷萬古愁。 評析: 這是一首極為豪放的詠酒詩,詩人的狂醉之態與句俱出,幾乎能讓人聞見陣陣酒香。
而吟誦數度,傾瀉又會感到有悲壯之氣隱伏其中,狂放之中并不缺乏深沉。
5.李白一生游歷過哪些地方和風景
李白是盛唐時期著名的大詩人,在詩壇享有極高的地位,被后人譽為詩仙。
李白一生放浪不羈,喜好名山大川,在他的六十一年人生當中,有大半生都是在外游歷,他去過的地方數不勝數,基本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李白二十三歲之前沒有游歷過遠的地方,這個時候的他主要游歷地點是蜀內,代表地點有峨眉山、成都、三臺、江油、劍閣、平武等,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寫道“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二十三歲出蜀之后,李白沿著長江一路游歷,自西向東去過了重慶、巫山、奉節、宜昌、武漢、江陵、南昌、洞庭湖、廬山、當涂、南京、揚州、丹陽等地,長江一帶基本都游歷了一遍。
這個時期的游歷帶給了李白很多詩歌上的靈感,也讓他結識了很多的文人墨客,這些在李白的詩中都有所體現。我們小學就學過的《望廬山瀑布》就是寫于這一時期。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種大氣磅礴的詩句至今仍在廣為傳頌。長江游歷過之后,李白又開始向北方游歷,這個時候他已經名聲大噪了,因此受到了當時皇帝唐玄宗的召見,李白自此開始前往唐朝當時的都城長安。
來長安路過洛陽的時候,他還遇到了當時和他齊名的被后世譽為詩圣的杜甫,兩人一見如故,相互結伴而行,又游歷了開封、濟南等地。李白終于來到了長安,然而由于性格原因,李白并沒有在長安待多久,也沒有擔任什么官職。
離開長安之后,李白又往北方游歷,到過了安陽、滑縣、單縣、濟寧、聊城等地。總而言之,李白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旅行家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李白古詩詞地圖(地圖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