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誠信,禮讓,關愛的古詩詞或文言句
誠信的古詩古文
●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恒:恒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唐·韓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進行修煉的人,首先要純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純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宋·蘇轍《三論分別邪正札子》 懷著極大真誠又勤勉地撰寫文章,就可以感天動地,使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發生變化。
●至誠則金石為開。《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大的真誠。 金石為開:象金石般堅固的東西也被感動了。謂真誠最能感染人。
禮讓
系樂府十二首·隴上嘆
作者:元結 年代:唐 體裁: 類別:
援車登隴坂,窮高遂停駕.延望戎狄鄉,巡回復悲咤.
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圣賢禮讓風,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詐.所適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
關愛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關于愛情的詩句
◆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
◆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 不要因為也許會改變,就不肯說那句美麗的誓言,不要因為也許會分離,就不敢求一次傾心的相遇。
◆ 愿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潔。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 嗟余只影系人間,如何同生不同死?
◆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2.與“誠信”,“禮讓”,“關愛”有關的古詩詞或文言句都有哪些
《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釋義】:你看這黃鼠還有皮,人咋會不要臉面。
人若不要臉面,還不如死了算啦。你看這黃鼠還有牙齒,人卻不顧德行。
人要沒有德行,不去死還等什么。你看這黃鼠還有肢體,人卻不知禮義。
人要不知禮義,還不如快快死去。耕甫歸書約信二字為別二首杜范實之謂信,言巽行果。
言有不實,自喪厥我。誰其掩之,不善已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不吹毛而求小疵。
——《韓非子·大體》[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
求:找尋。疵:毛病。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釋義】: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
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
廩(lǐn):糧倉。實:充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釋義】: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3.關于禮讓又行的古詩
1.禮讓為國 成語釋義: 治理。
以禮所提倡的謙讓精神治理國家。 成語出處:《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成語示例: 中國又原是“禮讓為國”的,既有禮,就必能讓,而愈能讓,禮也就愈繁了。2.系樂府十二首·隴上嘆作者:元結 年代:唐 體裁: 類別:援車登隴坂,窮高遂停駕。
延望戎狄鄉,巡回復悲咤。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
圣賢禮讓風,何不遍西夏。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詐。
所適今若斯,悠悠欲安舍。3.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4.和聲細語展氣質,謙恭禮讓顯風度 時間有限,能幫你找到的就這些了,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4.關于禮讓的詩詞
千里來數為一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代詩人張英《觀家書一封只緣墻事聊有所寄》
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當朝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墻基爭地界打官司的奇聞。
因為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緊靠葉家。葉秀才提出要張家留出中間一條路以便出入。但張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墻”,現按地契打墻有什么不對,即使要留條路,也應該兩家都后退幾尺才行。這時張英在北京為官,其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進士,在朝為官,老家具體事務就由老管家操辦。俗語說:“宰相家人七品官”,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總管,況且這樣建墻也有理有據,葉家一個窮秀才的意見不值得答理。于是沿著葉家墻根砌起了新墻。這個葉秀才是個倔脾氣,一看張家把墻砌上了,咽不下這口氣,秀才自己能動筆,一紙狀文告到了縣衙,打起了官司。
一個窮秀才與當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秀才擔心,怕他吃虧,勸他早點撤訴,但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墻,后退三尺讓路。葉秀才以為是戲弄他,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里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墻,后退了三尺。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墻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據說,這里成了桐城縣一處歷史名勝,一直保存下來。
張英、張廷玉父子,一般稱之謂“大小張相”。對張廷玉我了解較多,對張英只知其大概,知之甚少。南方歸來,查看了資料得悉,張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三十八年拜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為官勤細謹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稱贊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他的家教是“務本力田,隨分知足”。
5.關于文明禮儀誠信的典故、名言、詩歌等
我們呼喚誠信> 參天大樹挺拔聳立; 靠的是深扎大地的跟默默支撐; 凌云高樓氣勢撼人; 靠的是厚重堅硬的基石無語的支撐; 那么,人又是靠什么來支撐無比睿智的人生呢? 那就是-----誠信! 誠信是一朵馨香的花朵; 讓他人快樂,使自己陶醉; 誠信是一首古老的詩歌; 讓他人品味,使自己高尚; 面容上有自尊; 眼睛里有自信; 行動中有把握; 生活中有朋友; 一個人可以沒有財富,只要他活得坦蕩; 一個人可以沒有名望,只要他問心無愧; 但一個人不能沒有誠信,否則一無所有; 學習,因為誠信而進步; 工作,因為誠信而成功; 人生,因為誠信而精彩; 社會,因為誠信而和諧; 莘莘學子,誠信為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誠信禮讓的古詩詞(有關誠信,禮讓,關愛的古詩詞或文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