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研究報告怎么寫
1.認真閱讀古詩句,通過搜集資料,仔細研究,了解其出處、作者、意思等。
2.抓住自己認為最為重要的或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決心研究,學會用研究報告的形式寫出來,語言要清晰,表達要準確。 學會寫關于古詩句的研究報告,用查閱資料的方法,研究古詩句,深刻理解其含義。
1.《中華經典誦讀》、《唐詩三百首》; 2.研究結果匯報表一份。 習作指導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有一個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寫了一篇關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研究報告,你們想看看嗎? 2.指名讀屈美生同學的《關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研究報告》。
思考:這份報告中講到了些什么? 小結小作者的寫法: (1)先寫詩的出處 (作者、朝代、詩題、全詩) (2)再寫兩句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點明兩句詩對人們的啟發或激勵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資料充分,還可以寫什么? (詩的寫作背景、有關趣聞等) 3.你打算怎樣寫自己的研究報告?你還想研究些什么嗎?小結:步驟:提出問題——查找資料——研究資料——解決問題——撰寫報告。
2.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課題研究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 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后,才能豐富學生對于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
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
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
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于詩歌的興趣。
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后,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 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
在瑯瑯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后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
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
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
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
并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
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么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
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
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于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象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
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準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
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
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4,依托載體,優化教學 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
3.寫一篇 唐詩宋詞中的 研究報告
在中國,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沒有不喜歡唐詩宋詞的。
不管你是科學家,文人,抑或農工商貿之流,甚至日理萬機的政客,奔波謀生之余,觥籌交錯之時,云淡風輕之野,月明星稀之夜,觸景生情,心搖魄動,均可以吟出一兩句對景的唐詩宋詞來。在下雖然愚鈍,每遇塵世繁劇、心煩氣躁之事,夜來輾轉反側,只要翻開枕邊古人詩詞一冊,讀它幾首,亦可氣嫻心定,陶然入夢矣!
俺要《在心靈里建立起一座唐詩公園》,良有已也。
但是,究竟是什麼東西令唐詩宋詞有這麼大的勾魂攝魄的力量呢?
是人性!是唐詩宋詞反映的人性對自由的天然的渴望,對真、善、美的向往;是人們厭倦了俗世爾虞我詐,對回歸自然的憧憬。
宋朝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呵呵,這個“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真是一語中的,人們誰不喜歡自由,誰喜歡那個禁錮人身和思想自由的“塵囂韁鎖”?
郭熙在這里雖是論畫,但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本屬一體,用之于整個文學藝術,也是非常恰當的。因此書寫性靈,謳歌人類對自由、自然、平等、仁愛的渴望,就是文學藝術,也是唐詩宋詞之屬永不退色的主題。
不信?你翻開唐詩宋詞看看,尤其是詞,大概三分之二是抒寫性靈的。而且也只有那些描寫人性的向往,抒發對自由的渴望的才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煜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打動過千古多少凡夫俗子、仁人志士的心啊!
郭熙的“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之說,真真是所言不虛啊。
就說說李白吧,后人叫他是自由主義詩人,也有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什麼浪漫主義?不讓他想入非非,關他在監獄了,還浪漫得起來麼?所謂浪漫主義,不過是“自由主義”的一個飾詞而已。他的那些追求個性解放,謳歌清風明月的浪漫主義詩歌,大家耳熟能詳了,咱且不一一舉例,咱就舉這首著名的: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呵呵,俺要說這首詩是歌頌自由的,你相信麼?是呀,這里沒有提到一個“自由”的字眼,怎麼是歌頌“自由”呢?你知道不?這是李白懷著愛國之心,要與安祿山斗一斗的,誰知錯投永王李粼,事后被定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乘船直下江陵,那種重獲自由的心情,還用提嗎?因此“白帝彩云”、“猿聲不住”、“千里一日”、“輕舟已過”云云,無非表達詩人重獲自由之心情、意象耳!
看似寫景敘事的,實則“自由隱在意象”里。人們在欣賞它的明麗、輕快的意境的同時,不自覺地感受到自由的可愛。這就是我們喜歡這首詩的根本原因,連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呵呵。
俺說政治家也不能免俗,大家有點不信了!其實政治家也是人,是人,就喜歡自由、自然,喜歡美,除了在政壇上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外,回到家中,回到個人的天地,那人性的另外一面就掩蓋不住了。
小時候俺讀唐詩宋詞,就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詩人詞家,同時又是政治家、理學家,他在自己詩詞里表現出來的東西,和他的演說呀,論文呀,就是面對政治的那一面,竟是那樣的截然不同。
比如歐陽修吧,看他的論文,那真是道貌岸然,守著那個“理”紋絲不動。這個呢,俺就不用舉例,唐宋八大家文選里多的是,不信的可去翻開看一看。可是呢,當你翻開他的六一詞,我的個乖乖,那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喝酒啊,倘佯山水啊,呼朋邀友啊,甚至游戲歌伎啊,無一不是行家
4.如何引導學生寫好關于古詩詞的研究報告
結題報告摘要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通過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精練做指導,以及高考前適度專題訓練, 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賞析的實踐能力。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遵循“詩歌鑒賞理論—實踐—理論”的規律。通過教給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通過誦讀、實驗、練習、創作等方法,適時、適地、適度地教給學生正確的鑒賞方法。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古典詩歌的積淀,綜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同時也促進了課題組參與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結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的內涵是什么?)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詞集意境美、情感美、語言美,韻律美于一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去誦讀、去體會。
兩千年前,先哲孔子身體力行傳播“詩教”。今天,我們同樣要重視古詩詞教學。
從承載文化遺產這方面而言,古典詩歌有著其他文本所不具有的優勢。特別是進入高中新課程改革,高中語文必修和選修課本中都收錄了大量優秀的古典詩詞,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無不反映出現代教育對高中生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培養的重視。
培養學生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但目前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僅限于讀讀背背,滿足于名句默寫能掙到分,并沒有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內容和情感;目光也僅限于課內詩詞,并沒有廣泛涉獵延伸到課外,閱讀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對詩歌的鑒賞僅限于淺層次的感知,懵懂亂猜,沒有掌握系統科學的方法。
針對學生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急需教師“答疑解惑”“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由于古詩詞作為古代的一種文學存在,包含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歷史知識,作為最精粹的漢語言文學,又包蘊有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手段,因此,學會賞析古典詩詞有一定的難度,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教師來說,也時常會遇到費時費力地教,學生能力卻難以提高的窘境。大多數教師面對古典詩詞的教學,都會產生許多困惑,有自身文學素養的欠缺,有欣賞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體應用的困難,也有對基礎薄弱學生的教之乏術。
學術界也缺少對中學生賞析古詩詞方法的具體指導,所以,在中學教學實際當中,確實有必要進行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本課題嘗試通過教學實踐和探究解決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的指導(如通過朗讀、背誦、默寫、賞析、解題等學習方法),致力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研究的理論、實踐、政策依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我國古代詩文名篇,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格律的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的“必修課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高考考綱》規定古詩詞默寫和欣賞是必考內容。
近幾年高考對古代詩歌考查的要求是:(1)鑒賞其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本課題提供了直接的賞析方法理論指導,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如“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如“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等,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研究中的參考。
我校的常規活動“晨讀暮誦”,為同學們朗讀背誦古詩詞提供了時間保障。學校每年都會有“中華經典頌”詩歌誦讀比賽,為學生展示古詩詞朗誦才華提供了舞臺。
進行這一課題研究,1.有助于幫助指導高中學生進行古詩詞賞析,落實課標有關古詩詞的學習要求;2.有助于幫助參與研究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提高指導能力;3.有助于提高學生高考古詩詞部分成績;4.也有助于總結出普遍而具體的方法供其他教師和同學們作為參考。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接觸、了解、誦讀、鑒賞經典古詩文的同時,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其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2.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理論知識,激發學生詩歌學習興趣。 3.在實踐中探索研究高中學生古詩詞賞析學習方法。
4.汲取詩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研究內容: 1.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發學生品讀詩歌的興趣。 3.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增強語感,提升鑒賞能力。
4.注重詩歌鑒賞、答題方法的傳授。研究方法、步驟及過程:結合教學實際,課題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
各個年級身體力行,進行課題的實驗與研究。1.開展活動各年級根據各自年級的指定篇目開展古詩詞背誦活動,掀起了學習古詩詞的熱潮,夯實了古詩詞的積累,為感悟賞析打下了堅實基礎。
2.拓展練習各年級本著課內總結方法,課外提高能力的原則,在課內學習的基上,適當進行了。
5.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6.關于詩歌表現手法鑒賞的小課題有哪些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古詩詞鑒賞之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連用了蜀帝化鳥,莊周化蝶,鮫人珠淚,藍田煙玉四個典故,以隱喻手法從不同側面寫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遺恨重重,像杜鵑一樣總在悲鳴,像明珠一樣時時流淚。
四個典故,構成了一個綿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詩人濃重的悲慨,抒民了詩人的郁憤。常見的用典意思投筆:棄文從武 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長城:守邊的將士紅豆:象征愛情或相思 樓蘭:邊境之敵 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剛直忠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書信,音訊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書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青鸞,青鳥:傳遞書信的人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雙鯉,鯉魚,鯉素:書信杜鵑: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五柳:隱者東籬,采菊: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鴻鵠:人有遠大志向雕蟲: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徑:隱士居住的地方風騷: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 勞歌,渭城,陽關:送別時唱的歌曲長亭,南浦,柳岸:送別地 夕陽:離別時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園生活 煙波:離別后漂泊無依 吳鉤: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鄉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斷鴻:孤獨游子青紫:高官顯爵 丁香:愁心或情結 青梅竹馬:男女小時天真無邪一起玩耍蟬鳴: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傷春落葉:秋天 黃昏日暮:死亡迫近的憂懼或蒼茫的歷史意味飛蓬,孤蓬,歸蓬:孤寂的游子 西樓,望江樓:送別地或悠悠愁緒梅子:含有風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懷春)(梅雨:悠悠愁緒)2、聯想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3、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4、襯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
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億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杜甫《月夜》) 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又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以動襯靜是反襯。練習: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是如何應用襯托手法的?以樂景襯哀情。5、渲染: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寫詩人對諸葛亮崇敬贊佩之情。
前二聯寫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黃鸝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表現作者對先賢深沉的緬懷。練習:分析劉禹錫《烏衣巷》渲染了一種怎樣。
7.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
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
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
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
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
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
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
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
8.有關古典詩詞中的意蘊的研究報告
淺談古詩詞鑒賞中的意象和意境[李支舜] 淺談古詩詞鑒賞中的意象和意境 李支舜 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評論家評詩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我們欣賞古詩詞時必須要掌握的兩個的重點,更是要分辨的兩個難點。
比如全國語文高考卷曾考過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這首詩里就是一個意象,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漢樂府古曲《折楊柳》,此曲抒寫的是離別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借以表達戀戀不舍的心情。
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在古詩詞學習和鑒賞中,類似“折柳”的意象還很多。
下面談談有關意象和意境問題。 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
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竹林”、“孤琴”、“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
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花”、“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意境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詩的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但它們又有區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
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
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在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卻是意境。
常見意象的寓意 古詩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對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獨”、“寂寞”、“孤芳自賞”、“高潔偉岸”的代名詞;“蟬”是“惜時光”、“痛別離”、“苦遠游”、“感身世”的同義語。 【花草樹木類】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菊:隱逸高潔脫俗;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蘭:高潔;牡丹:富貴美好;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松柏:傲岸堅強生命力;竹:氣節積極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別傷感春天的美好 【飛禽走獸類】子規:悲慘凄惻猿;猴:哀傷凄厲鴻;鴿:理想追求;魚:自由愜意;(孤)雁:孤獨思鄉消息;鷹:剛勁自由事業的成功;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瘦)馬:奔騰追求漂泊;烏鴉:小人俗客庸夫;沙鷗:飄零傷感 【風霜雨雪類】海:遼闊力量氣勢;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洶涌:人生的兇險江湖的詭譎;江水:時光的流逝;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暴雨:殘酷熱情;春風:曠達歡愉希望;東風:春天美好;西風:落寞,惆悵衰敗;狂風:作亂;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惡劣;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飄泊;石灰;天陰:壓抑愁苦寂寞天晴:歡愉光明 【顏色器物類】白:純潔無瑕喪事;紅:熱情奔放青春喜事;綠:希望活力和平;藍:高雅憂郁;黃:溫暖平和;紫:高貴神秘;黑:黑暗絕望莊重神秘;玉:高潔脫俗;珍珠:美麗無瑕;簪纓(冠):官位名望 【其它類】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嘆;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撻;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破曉:初現希望;深夜:愁思懷舊;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創作課題(古詩詞研究報告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