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的中秋節詩句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蘇軾關于中秋的詩句
蘇軾關于中秋佳節的詩句
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蘇軾《念奴嬌·中秋》
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
5、中秋誰與共孤光。——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6、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9、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
10、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1、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2、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蘇軾《念奴嬌·中秋》
13、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3.有關中秋節的詩句蘇軾
蘇軾《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見月和子由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詠中秋》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竟放人間添鼎色,玉立嬌羞亮眼中;
悔偷靈藥奔月宮,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飲奈月何?
《念奴嬌 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4.蘇軾寫的關于中秋圓月的詩句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
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5.蘇軾關于中秋的詩句
蘇軾關于中秋佳節的詩句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3、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蘇軾《念奴嬌·中秋》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5、中秋誰與共孤光。
——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6、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9、銀漢無聲轉玉盤。
——蘇軾《陽關曲》10、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1、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2、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蘇軾《念奴嬌·中秋》13、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蘇軾《念奴嬌·中秋》。
6.蘇軾《水調歌頭·中秋》的全文
水調歌頭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中秋之夜,詞人與相聚的親朋歡聚暢飲,通宵達旦之后,想到自己的兄弟之一 —— 子由尚在遠方,長達七年的分離,不禁使酒醉之后的詞人大發感概,醉意醺然之時,仿佛月亮也在與自己作對,明明是骨肉分離之際,她偏以圓月示人.本詞充分體現了詞人高超的寫作手法,他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人在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上闋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闋用圓月襯托別情.通篇詠月,但處處關合人事,在月的陰晴圓缺之中感嘆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詞人無奈而又美好的祈盼結尾,也透著濃濃的哲學意味.雖然此詞無論寫作手法還是意境都屬上乘,但仍然是醉話,不過蘇軾的文學造詣及個人素質畢竟不同凡響——即便是醉話也講得如此唯美和富有哲理,可見素質之于人的重要性了.。
7.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釋:(1)高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上。
清滿的明月,照耀著醉態朦朧的兀傲詞人。月宮本非人間,豈可以“年”月相詢?“瓊樓”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間之炎涼?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飄逸中,未嘗不帶幾分怫郁的清狂。
徹夜的無眠畢竟孤清,親人分隔的惱恨,便只能唯圓月是問。 月兒無恨,又焉知人間之離愁?陰晴圓缺,自是天運之常道。
醉中的思緒曠達而無奈,那離合的悲歡,正可借自寬**消解。最有韻致的當然還是結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滿希翼, 明麗的圓月,便不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絕唱! (2)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
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
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
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
“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
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
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
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3)這首詞寫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這一年也是蘇軾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詞分為上闋和下闋,詞中有中秋的圓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詞人深思,惆悵,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蘇軾在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閉上眼將自己放置在這樣的場景里,酒杯中殘留的曖昧余香,與流動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劇烈地碰觸飲酒人此時敏感的神經。沒有醉酒的經歷,不過見過一些,聽過一些,在想,在那瞬間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月下,醉酒的人也許無法辨認,究竟是自己的視線模糊,還是事物的輪廓模糊。
而我想,在覆蓋的模糊中,一定會有某種存在的確定主宰著人的意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時間在不停前移,時代在不斷更替,但人尋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輕易改變。記得在電視里看到過很多次人醉酒的場景,他們在自己搖晃的視覺空間中暴露著自己發問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圖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
中秋夜總能帶來很濃的相思情緒,盡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種相思中落寞,但卻不能說出這一晚與一年中剩下的364個夜晚有什么區別。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地把它當作了一個悄悄承認自己消極一面的借口。
蘇軾凝望著深藍天空中的明月,回味著滑過喉間的酒味,設下疑問,讓我們看到他心境的困惑與惆悵。這種方式的設問,讓我想起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
以前覺得天際因為它的廣闊無邊而寬容得能包容下每一個彷徨的人關于宇宙關于人生的疑問,但發現人們虔誠的等待卻被天際的空曠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舊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許,對天設問是古人偏愛的一種形式,亦或是一種固執的表現。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句在回答前面問題的同時又設下了新的疑問,是蘇軾更深沉的思索。兩句相關聯的疑問讓詩人豐富幻想的產生展現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寫到了詩人從現實中引出的幻想。
覺得蘇軾是一個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賦》中一樣,詩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蘇軾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飄逸的情懷,也或許是因為大自然——這個客觀的實體不會給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帶去任何禁錮和。
8.描寫蘇東坡的詩句《中秋》
蘇軾《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見月和子由 》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詠中秋》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竟放人間添鼎色,玉立嬌羞亮眼中; 悔偷靈藥奔月宮,千杯沉醉又中秋; 一年明月今霄多,有酒不飲奈月何? 《念奴嬌 中秋》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排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