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詩歌中“雨”的意象
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名作,詩中有意重復“巴山夜雨”四字,將實有與虛擬之景綰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寫作時的現實環境,又是詩人設想將來回到故鄉、與妻子燈下相對時談論的話題。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現了客途霖雨、歸期無定的凄涼,又暗含著夜雨剪燭、西窗共話的溫馨。而這兩種迥然不同的場景與情緒,恰恰構成中國古典詩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內涵。
戰國晚期詩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種)夜鳴”的陰冷環境,映襯美麗憂傷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極言放逐之地的凄涼,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但是這種以雨景烘托氣氛的詩句在接下來的漢魏時期并不多見,直到南朝詩人何遜寫出“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臨行與故游夜別》)的名句,通過對挑燈長談、靜聽夜雨滴在臺階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寫,表現離別的依依不舍、黯然神傷之情。可以說,何遜發現了雨意象的細膩情味,并以清麗傳神的筆調加以表現。從此以后,作為自然現象的雨在詩詞中幾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圍,表現寂寞的情感,經常與離別、漂泊、孤獨這類主題聯系在一起。
雖然現實中的離別未必發生在雨中,但是以雨為背景的詩歌顯然更具藝術魅力:
2.古典詩詞中雨的意象
古典詩詞中魚的意象一、喜雨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題目中的喜字在詩中雖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首詩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細膩、勻稱、滑爽、滋潤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覺得快樂、新鮮、活潑、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苦雨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此詞抒寫思婦的離愁。上闋寫室內物象,雖是溫暖祥和的場景,但孤獨的思婦輾轉難眠而容顏不整,鬢發散亂,忍受著枕衾間的寒冷與痛苦;下闋通過寫思婦在室內聽到室外的雨聲來描摹人物的心情。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瀟瀟秋雨不理會閨中少婦深夜懷人的苦情,只管讓雨珠灑在一張張梧桐葉上,滴落在窗外的世界上,一直滴到天明,還沒有休止。
秋雨連綿不停,正如她的離情連綿無盡。戴叔倫《蘇溪亭》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詩中描寫了暮春景色,抒寫了怨別之情。
“燕子不歸春事晚”,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暗喻著倚闌人的心中之情。“一汀煙雨杏花寒”,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
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三、雅雨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山澗邊簇生著一片可愛的芳草,樹叢中有黃鸝鳥在悠然自得地鳴叫。向晚時分,春雨灑落,潮水暴急,野渡無人,孤舟自橫,一片迷茫。
詩人對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狀態的傾心與賞玩,折射出閑雅蕭散的人生態度,令人心醉。溫庭筠《咸陽值雨》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濛隔釣船。
還似洞庭春水色,曉云將入岳陽天。此詩運用了虛實結合和聯想的表現手法,描寫了雨的形態及雨中的景象,表達了詩人閑適舒心的雨趣。
一、二句實寫眼前的咸陽雨景,三、四句虛寫心中境,由眼前的咸陽雨景聯想到洞庭春水色,用“還似”一詞將一北一南、一實一虛兩幅圖景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時空的跳躍中展現了一幅清曠迷離而富于動感的山水圖景。四、禪雨方岳《聽雨》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
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詩人雨中入眠,連夢里也長出青苔,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
在竹齋聽雨的境界里詩人自失于“對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復存在。雨把人從喧鬧的塵世帶入詩意的棲居,雖無一字禪語,但處處可見禪趣。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灑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睛。
此詞作于蘇軾貶居黃州之時,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經歷闡發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感受:無論是自然界的陰睛風雨,還是現實人生的榮辱升降,都可等閑視之,渾不在意。這里詞人正是借助于“雨”這一具體意象將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禪意般的寧靜之中。
3.古詩詞中以雨為意象的詩詞很多,請你寫出相連的兩句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青樓君去后,明月為誰圓?”(羅鄴《秋別》)
不堪分袂后,殘月正如鉤。”(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顧非熊之官》)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蘇軾《赤壁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蘇軾《赤壁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懷》)
4.1 古詩中的意象“雨”通常有哪些含義呢
古代詩詞中的雨是的意象: 一、希望之雨 寫景即是寫情。
詩人、詞人借雨抒情。雨被人們賦予一定的感情后帶有豐富的思想韻味。
根據雨下的節令可分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 俗話說:一場春雨一場暖。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及時的、溫潤的,帶給人希望的。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春雨的滋潤使草木開始生發,萬物充滿生機。 在那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灌溉技術卻并不十分發達的年代,人們靠天吃飯,春雨貴如油。
可以想象農家人見到春雨落地時的喜悅心情。 春雨對農作物有好處,給大地帶來生氣,對人類和社會是有益的。
所以,重視文學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這一含義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說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風化雨那樣滋養人們的心靈,讓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樣成長得更好,傳播了正能量。 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就有這樣一層和風細雨的含義。
再看蘇軾的《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 春雨洗凈了道路的塵土,也滌蕩了詩人使人心靈上的塵埃,賦予春雨積極的意義。
二、朦朧之雨 江南煙雨、杏花微雨都會營造出朦朧優雅的意境。如宋代詞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轉平沙。
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
還有蘇軾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水在薄紗一般的煙雨籠罩下顯得影影綽綽,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畫氤氳了詩人的思緒。 細雨展現的思緒也是濃淡相宜的,沒有太強烈的情緒起伏:“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南《絕句》),“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蘇軾《望江南》)等詩句都表達詩人若有若無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悅,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國人中和含蓄的審美標準。
細雨觀景,景物顯得更加別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微雨綿密就像剪不斷的思緒。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氣轉冷。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雨的寒涼會帶給人蕭瑟的感覺,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
秋天葉離樹,花離枝,秋雨中也常有離別的故事,愁是離人心上秋。柳永的《雨霖鈴》便是如此:“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現悲愁意境。如姜白石《點絳唇》):“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許渾《謝亭送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規的啼叫聲讓此時的雨變的蒼涼,如蘇軾《浣溪沙》:“瀟瀟暮雨子規啼”。夜雨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晚春的雨如戴叔倫《蘇溪亭》:“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這些都寫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禪意之雨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主導宗派,“禪”在佛教指靜思。
在靜思中,可以領悟真諦,破除煩惱,尋得自在。 詩佛王維曾寫過《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中的雨有空靈之美,雨有了禪意的跳動。
松濤聽風,竹林聽雨,晶瑩的雨滴滴在碧綠的竹葉上,景物顯得格外青翠空明。 以動襯托外部環境的安靜,內心的寧靜,更顯得詩人心境通透,與萬物合而為一。
如宋人方岳的《聽雨》:“竹齋眠聽雨,夢里長青苔。門寂山相對,身閑鳥不猜。”
頗有莊周夢蝶的意味。伴著雨聲入夢,夢和現實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
身心閑靜得連鳥都不猜疑。外部的雨聲絲毫沒影響詩人,反而更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寧謐。
五、人生之雨 豁達莫如蘇東坡。他的《定風波》這樣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可以摧花折枝,詞人便借雨來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
最后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了詞人寬闊的胸襟:不為外界風雨所動,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蔣捷的《虞美人》全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伴著雨的淅淅瀝瀝不斷變化。
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多,詞人不復年少時的輕狂,飽嘗人生百味后聽雨的心情也隨之改變。認識到悲歡離合的無常,最后“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詞人過多的情緒起伏,就像詞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也逐漸趨于平和。
《紅樓夢》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寫的《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林黛玉寄人籬下,陰穢的賈府如何安放她自純凈的靈魂?秋雨給她風霜。
5.古代詩詞中的雨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象
古詩中"雨"的意象淺析大自然的日落月升,風霜雪雨每每進入詩人的詩歌意象,尤其"雨"這種意象更為多見。
心思敏感的詩人往往借"雨"這個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據有人統計,杜甫詩中"雨"的意象竟達246次之多,而"晴"的意象僅有36次;李商隱詩中"雨"的意象出現73次,"晴"的意象僅10次。
唐詩中頻頻出現"雨"的意象,宋詞中"雨"的意象更是不可勝數,仿佛沒有"雨"便沒有詞。在**的古體詩詞中"雨"的意象也很常見。
一。溫潤的雨 雨本無形,但在詩人筆下卻有了溫潤的質感。
"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這雨應該是極品了。春天的雨是溫柔,多情而美好的。
請看這些詩句: "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
" __杜甫"梨花一枝春帶雨" __柳永"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__孟浩然"雙燕歸來細雨中" __歐陽修"微雨燕雙飛" __晏幾道 二。愁緒的雨 古詩中有許多"雨"的意象蘊涵著詩人淡淡的愁。
慵懶,低落,繾綣的詩人望著茫茫的雨,心思或隨了伊人,如煙似霧的輕愁便蔓延了開來。 所謂"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晏殊),真是雨濕離愁愁更愁。
再如: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__李憬"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__王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__王昌齡"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__李商隱"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__柳永"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 __柳永 我們再看看秦觀這首: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此詞描寫了一幅晚春拂曉的清寒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惆悵迷茫的心情。
下闕用了兩個奇妙而貼切的比喻,用抽象的"夢,愁"來比喻具象的"飛花,絲雨";"飛花"前加以"自在",將眼前花的倏忽而去,飄然而落的神態形容得極具神韻;用"絲雨"來比喻"愁",將煙雨無邊無際,連綿不斷而又幽細如絲之狀表現得美妙絕倫。 全詞融情入景,以淡雅細小的景象展現了人物曼妙幽深的內心世界,意蘊空靈婉妙。
三。悲苦的雨 凄涼的身世,不幸的遭遇,又遇上凄風苦雨,使詩人心中更添悲苦之情。
"雨"這個意象在這些詩中就仿佛是在訴說著詩人心中的悲哀。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__元稹 "垂死,暗風,雨,寒窗"這一組意象,寫出了元稹多舛的命運以及聞聽友人謫貶的悲嘆。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詞人李清照把亡國之痛,喪夫之悲,全寄托在這"暮雨"之中,真是瀟瀟細雨,點點傷心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陸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__陸游蘊涵著陸游多少身世之嗟! 四。
灑脫的雨 在豪放浪漫的詩人眼里,"雨"卻是磨礪詩人意志的形象,他們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以飽滿的熱情,頑強的斗志,經受風雨。這"雨"的意象就反襯了詩人形象的豪邁,灑脫。
例如蘇軾即使是遭受貶謫,又是出行中猝不及防地遇雨,詞人依然等閑視之,從容面對,多么闊大的胸襟氣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以人格的超曠消解挫折磨難,何等灑脫的人生態度。
再如,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這一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非凡的領袖人物藐視困難的魄力令人震撼!以上所說的古詩中的一些關于"雨"的意象僅為一鱗半爪,其豐厚的內容非本文所能詳盡。 意象是詩人將主觀的情意傾注在客觀的物象上,兩者融合所產生的詩歌形象。
因此,不同的經歷際遇,不同的場合環境,還有不同的氣氛撩撥,"雨"的意象趣味殊異。南宋詞人蔣捷有一首詞,我們可以從中窺見"意象"變化的一些規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關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短短一首詞,概括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畫面,以聽雨為線索真切地描畫出自己人生的三個階段:少年,尋歡作樂,歌樓上閑聽歌曲;壯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聽風雨;老年,寄人籬下,僧廬下聽雨度殘年,三幅畫前后銜接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
可見,"雨"的意象的豐富多彩。我們要結合具體的背景作具體的分析。
6.雨,是古典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雙調·清江引》(元代張可久寫得)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春寒》 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韓愈《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7.求幾首包含“雨”的意象的中國現代詩歌,最好有鑒賞
雨巷(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嘆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廢的籬墻,走進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嘆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代詩歌——聽雨
文集:云窗夢語 作者:云窗夢
萬馬奔騰的蹄聲由遠而近
似五十弦翻塞外之音驚醒夢中斯人
颯颯地戲弄呆立的欞幔
小鳥尋窠的低語
似有若無
冰冷的鋼筋叢林啊
成了危巍嵯峨的河岸
任巨大的白花跌落成碎片
它木然地伴著節律應和
風來了
帶著不甘而有急促的腳步踏著對面人家的遮陽棚
此起彼落
黑暗里看不見你的面容
是遺憾沒人欣賞嗎?
不會
不穿衣服的昆蟲臥于岸上
在馳騁的夢境中把你溫柔的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