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周鄭交質 左丘明

    周鄭交質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周鄭交質翻譯及注釋

    翻譯
      鄭武公、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權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鄭國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四月,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鄭互相仇恨。

    君子說:“信用不發自心中,盟約抵押也沒用。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用禮教約束,即使沒有抵押,誰能離間他們呢?假如有真誠的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菜,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里,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獻給王公為食,何況君子締結兩國的盟約,按禮去做,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啊?《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詩,都是昭示忠信的。”

    注釋
    1.卿士:周朝執政官。
    2.貳于虢(guó):二心,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權一部分讓虢執掌。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3]
    3.鄭伯:諸侯國鄭國的君主,這里是鄭莊公。
    4.交質:交換人質。
    5.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稱“王子狐”,在長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為太子。
    6.公子忽:鄭莊公太子,后即位為昭公。
    7.王崩:周平王去世。崩,君主時代稱帝王死。
    8.畀(bì):交給。
    9.祭(zhài)足:即祭仲,鄭大(dà)夫。溫,周朝小國,在今河南溫縣南。
    10.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陽市東。
    11.中:同“衷”,內心。
    12.明恕:互相體諒。
    13.要(yāo):約束。
    14.間:離間。
    15.明信:彼此了解,坦誠相待。
    16.沼沚:沼,池塘。沚,水中小洲。
    17.蘋(píng):水生植物,即浮萍。蘩(fán),白蒿。蘊藻,一種聚生的藻類。菜,野菜。
    18.筐莒(jǔ):竹制容器,方形為筐,圓形為莒。锜(qí)釜,均為烹飪器,有足為錡,無足為釜。
    19.潢(huáng):積水池。污,積水。行(háng)潦(lǎo), 路上的積水。
    20.薦:享祭,祭祀。
    21.羞:同“饈”,進奉。
    22.《采蘩》、《采蘋》:均為《詩·召南》篇名,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3.《行葦》、《泂(jiǒng)酌》:均為《詩·大雅》篇名,前者寫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頌忠厚。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4.昭:表明。

    周鄭交質評析

      本文前兩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諸侯國鄭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揭示出來。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買周平王的賬,對周平王準備采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為了達成妥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為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采用了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各諸侯國間普遍采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即交換質子。那么,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記述則對這一舉措做出了歷史否定。歷史的辯證法雄辯地證明,周、鄭由“交質”到“交惡”,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權力再分配問題上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決定周、鄭雙方關系的最終原則是利益和權利的再分配。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左傳》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鄭由“交質”到“交惡”的歷史本質,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實說話”,所以,還是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代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總動向。而“用事實說話”,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點。至于此文用較多的文字闡發誠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因為在歷史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以后,就很難看到各諸侯國“要之以禮”并“行之以禮”的事情了。盡管如此,在我們今天建立新的社會規范、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的過程中,誠信原則還是應該繼承發揚的。

    周鄭交質賞析二

    文章先簡要記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揭示了鄭莊公兩次入侵東周之地,強逼平王立質、咄咄逼人的姿態;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東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委曲求全的歷史情狀。并由此得出結論,周天子與鄭莊公想通過交換人質來緩解矛盾、取信對方的做法是不可靠、也不可取的,因為周鄭之間并沒有誠信之心,又不依“禮”行事,所以雙方即使交換了人質,也還是不能夠維持他們之間的關系。

    最后,君子通過對此事的評論,指出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要建立在彼此體諒、坦誠相待的基礎之上,強調了恪守禮儀、忠于信義的重要性。

    文章雖然不長,但敘事樸實,議論周嚴,有事實,有根據,有結論,語言中肯,說服力很強。文末“君子日”一段評論,以信和禮為標準。一針見血地指出周鄭交質之非。數層轉折與整齊的排旬,使作者的論斷顯示出不可逆轉的氣勢,空靈排宕、辭采縱橫而又風韻悠然。

    自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權威早已實際崩潰。但周王及諸侯都沒有將此事捅破。周鄭交質作為一個可供觀測或曰方便標記的事件點而成為周王權威崩潰的標志。《左傳》認為周鄭交質“無信(已墮落到需靠人質故曰無信)不禮(周鄭上下失序故曰不禮)”,是東周“禮崩樂壞”的縮影。

    在《周鄭交質》中,君子對雙方都有責難,但側重于批評周王室。左丘明認為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是以禮馭下造成的。周、鄭由“交質”到“交惡”,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權力再分配問題上矛盾沖突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決定周、鄭雙方關系的最終原則是利益和權利的再分配。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左傳》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鄭由“交質”到“交惡”的歷史本質,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實說話”,所以,還是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代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總動向。而“用事實說話”,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點。至于此文用較多的文字闡發誠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因為在歷史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以后,就很難看到各諸侯國“要之以禮”并“行之以禮”的事情了。《周鄭交質》這篇文章反映了《左傳》崇霸貶王思想。全文先講事實,再進行評論,這是《左傳》的典型寫法。君子的議論以“禮信”為中心,引經據典,辭理暢達。對后世史論有極大的影響。

    周鄭交質創作背景

      在自春秋起始的東周,從平王東遷立國,就天下大亂,禮崩樂壞,連姬姓的宗室諸侯也不再忠心輔佐。天子和諸侯的信用,要用交換人質來作保證,成為笑談。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王綱已墮。而后,周王室與執政大臣鄭伯發生信任危機,鄭國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后來,周平王寵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于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系因此進一步惡化。周鄭互相懷恨,關系急遽惡化。[2] 日漸衰微的周王室為了防止鄭莊公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不買周平王的賬,對周平王準備采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為了達成妥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為諸侯國國君的鄭莊公,居然采用了進入春秋時代以后各諸侯國間普遍采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即交換質子。而這一手段并沒有奏效。以上就是該文的背景。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周鄭交質 左丘明

    先秦

    鴛鴦 佚名

    閱讀(290)

    鴛鴦原文: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乘馬在廄,摧之秣之。君子萬年,福祿艾之。乘馬在廄,秣之摧之。君子萬年,福祿綏之。鴛鴦翻譯及注釋翻譯鴛鴦雙雙輕飛翔,遭遇大小羅與網。祝福君子萬年壽,福祿

    先秦

    唐雎說信陵君 佚名

    閱讀(212)

    唐雎說信陵君原文: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

    先秦

    江有汜 佚名

    閱讀(218)

    江有汜原文: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后也處。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江有汜翻譯及注釋翻譯江水決堤啊又流回,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隨。沒有我相伴相陪你,終有一天你會

    先秦

    高唐賦 宋玉

    閱讀(236)

    高唐賦原文: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

    先秦

    風賦 宋玉

    閱讀(229)

    風賦原文: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

    先秦

    菁菁者莪 佚名

    閱讀(214)

    菁菁者莪原文: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見君子,我心則喜。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菁菁者莪翻譯及注釋翻譯莪蒿蔥蘢真繁茂,叢叢生長在山坳。已經見到那

    先秦

    九辯 宋玉

    閱讀(208)

    九辯原文: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漻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

    先秦

    伯兮 佚名

    閱讀(217)

    伯兮原文: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伯兮翻譯及注釋翻譯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國的英雄。我的大哥執長殳,做了

    先秦

    矛與盾 韓非

    閱讀(195)

    矛與盾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與盾翻譯及注釋翻譯  有

    先秦

    哀郢 屈原

    閱讀(216)

    哀郢原文: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之焉極。楫齊楊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

    先秦

    論語七則 佚名

    閱讀(199)

    論語七則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

    先秦

    雄雉 佚名

    閱讀(207)

    雄雉原文:雄雉于飛,泄泄其羽。我之懷矣,自詒伊阻。雄雉于飛,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實勞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雄雉翻譯及注釋翻譯雄雉在空中飛翔,舒展著五彩翅膀。我如此思念夫君,給自己

    先秦

    多歧亡羊 列御寇

    閱讀(188)

    多歧亡羊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 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

    先秦

    商頌·殷武 佚名

    閱讀(185)

    商頌·殷武原文: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天命多辟,設都于禹之績。歲事來辟,勿予禍適,稼穡匪解。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

    先秦

    子魚論戰 左丘明

    閱讀(172)

    子魚論戰原文: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

    先秦

    鄭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閱讀(214)

    鄭伯克段于鄢原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

    先秦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

    閱讀(164)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

    先秦

    曹劌論戰 左丘明

    閱讀(167)

    曹劌論戰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狼友av永久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