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關商業的古詩文句
《夢梁錄》卷13《夜市》。文中所提到的杭城即南宋的首都臨安,可見臨安城內的夜市已相當繁華,商業興盛,買賣晝夜不絕。
“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也。”
——引自《中國商業簡史》
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至是,權戶部侍郎兼知府事錢端禮乞令左藏庫,應支見錢,并以會子分數品搭應副,從之。東南會子自此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87
紹興三十年十二月乙已條
聞得商旅往來貿易,僅用會子,一為免商稅,二為省腳乘,三為不復折閱,以此觀之,會子可謂通流。
——(宋)吳泳《鶴林集》卷15《乾淳講論會子五事》龔茂良答宋孝宗語
2.描寫“經商”的古詩詞有哪些
描寫“經商”的古詩詞:1。
《水龍吟·從商帥國器獵于南陽同仲澤鼎玉賦此》金朝:元好問少年射虎名豪,等閑赤羽千夫膳。金鈴錦領,平原千騎,星流電轉。
路斷飛潛,霧隨騰沸,長圍高卷。看川空谷靜,旌旗動色,得意似,平生戰。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軍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聲自遠。 蓋世韓彭,可能只辦,尋常鷹犬。
問元戎早晚,鳴鞭徑去,解天山箭。2。
《卻經商山寄昔同行人》唐代:溫庭筠曾道逍遙第一篇,爾來無處不恬然。便同南郭能忘象,?兼笑東林學坐禪。
人事轉新花爛熳,客程依舊水潺湲,?若教猶作當時意,應有垂絲在鬢邊。3。
《燕歌行二首·其一》魏晉:曹丕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4。
《贈衛八處士》唐代:杜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5。《西北有高樓》兩漢:佚名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3.關于物流的古詩詞有哪些
關于物流的古詩詞有:1、李煜的《憶江南·多少恨》:內容: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賞析: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 正是百花爛漫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2、唐代杜牧的《旅宿》:內容: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賞析:“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家鄉太遠歸夢到破曉未成;家書寄到旅館已時隔一年。
說明古代交通不便,現今借此來表現如今物流行業的發達。3、唐代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內容: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原詩接詞句表達對朋友的惜別之前,現今借此句表達寄件人希望快遞早點送達的心情。
擴展資料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
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中國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資料引進來的外來詞,源于日文資料中對"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中國的物流術語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物流 英文名稱:logistics 定義: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對商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
4.推薦幾首有關“食品”的古詩詞
有關“食品”的古詩詞:
1、《江上漁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2、《蜂》
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里鮮花迎風盛開,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3、《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4、《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5、《漁歌子》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5.一些古詩詞賦,比如游園驚夢,鳳求凰之類的
日志
轉到我空間分享給好友復制網址隱藏簽名檔小字體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轉] 最唯美的10首中國情詩
轉載自 龐應霞 轉載于2010年03月10日 21:21 閱讀(0) 評論(0)
分類: 情感天地 舉報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三、《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四、《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六、《鵲橋仙》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八、《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九、《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十、《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6.有關詩詞歌賦中的賦
賦 《苦筍賦》,黃庭堅書,行楷。
簡介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于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賦萌生于戰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于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
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
它是在遠承《詩經》賦頌傳統,近《楚辭》的基礎上,兼收戰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因素,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
賦的來源 “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
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
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 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馬相如。
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賦”的名稱最早見于戰國后期荀況的《賦片》。
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
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
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以抒發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
清人劉熙載說:“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 漢賦的體式 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
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歸于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特點 :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
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壓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
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詩和賦的區別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
關于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里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
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階段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楊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賦的體制問題。
比如《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辭賦家的傳,漢代劉向、劉歆的《七略》中的《詩賦略》。那里能涉及到一些。
至於具體的關於賦的論文, 可參閱班固《兩都賦序》: 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
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
是以衆庶悅豫,福應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於郊廟。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爲年紀。
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臯、王襃、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
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有關于商貿的古詩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