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 伐檀名句
伐檀
《伐檀》一詩出自《詩經》,為《國風·魏風》
朝代:先秦
原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2.伐檀全完整的詩歌句子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譯文
叮叮當當砍檀樹,
把樹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紋。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貉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當砍樹做車輻,
把樹堆在河旁邊。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獸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當砍樹做車輪,
把樹堆放在河邊。
河水清清起環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鶴鴻?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3.伐檀全完整的詩歌句子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譯文叮叮當當砍檀樹, 把樹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紋。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貉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叮當砍樹做車輻, 把樹堆在河旁邊。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獸肉?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叮當砍樹做車輪, 把樹堆放在河邊。
河水清清起環波。 既不耕種不收割, 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獵, 卻見庭中掛鶴鴻? 那些貴族大老爺, 從來不會白吃飯。
4.找出 詩經 中 伐檀 那1段
伐檀伐檀 詩經·國風·魏風 原文: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又噘猓鈾邇抑扁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解釋:坎坎:象聲詞,伐木聲。
寘(音zhi4志):同“置”,放。干:水邊。
漣:水波紋。 猗(音yi1依):義同“兮”,語氣助詞。
稼(音架):播種。穡(音色):收獲。
胡: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極言其多,非實數。廛(音蟬),古制百畝。
狩:冬獵。獵:夜獵。
此詩中皆泛指打獵。縣通“懸”。
貆(音歡):豬獾。一說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話,指有地位有權勢者。素餐:白吃飯,不勞而獲。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孟子》趙歧注:“無功而食謂之素餐。”輻:車輪上的輻條。
直:水流的直波。億:束。
瞻:向前或向上看。特:小獸。
漘(音純):水邊。淪:小波紋。
囷(音qun1逡):束。一說圓形的谷倉。
飧(音孫):熟食,此泛指吃飯。翻譯:砍伐檀樹聲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邊啊,河水清清微波轉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豬獾懸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閑飯啊!砍下檀樹做車輻啊,放在河邊堆一處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喲。
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取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獸懸柱啊?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飽腹啊!砍下檀樹做車輪啊,棵棵放倒河邊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紋啊。
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要獨吞啊?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見你庭院掛鵪鶉啊?那些老爺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葷啊!“坎坎伐檀”,正如《小雅。伐木》之“伐木丁丁”,并非“勞者歌其事”,當然不必是伐木者所為詩。
詩所稱美的“不素餐兮”之君子,自然也非既稼既穡、既狩既獵的勞作者。孟子于此“君子”解釋得頗為明確:“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盡心上》)孟子解詩常常不是貼近詩意說,但這里發揮君子不素餐的意思,并非斷章取義。
戴震曰:“譏在位者無功幸祿,居于污濁,盈廩充庖,非由己稼穡田獵而得者也。食民之食,而無功德于民,是謂素餐也。
首二言,嘆君子之不用;中五言,譏小人之幸祿;末二言,以為茍用君子,必不如斯,互文以見意。”此說大抵得詩意,只是“首二言”云云,不很準確。
而首二言究竟為賦,為比,為興,且取意為何,本來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蘇轍說:“君子之仕于亂世,其難合也如檀之于河。”
范處義以為“檀,木之良者,可以為車之輪輻,今乃伐而真之無用之地”,“猶君子不得進仕,俾之家,食非所宜也”。此兩說都是以比意為解。
姚際恒曰:“此首三句非賦,非比,乃興也。興體不必盡與下所詠合,不可固執求之。
只是詠君子者適見有伐檀為車,用置于河干,而河水正清且漣猗之時,即所見以為興,而下乃詠其事也。此詩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字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罵小人,乃反襯‘不素餐’之義耳,末二句始露其旨。”
吳閭生也說:“本意止‘不素餐’耳,烘染乃爾濃縟。”后兩說似較合于詩意。
宋玉《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用《伐檀》意也。不過,雖曰“興體不必盡與所詠合”,卻也并不是全沒有一點兒映帶關系,而在很多情況下,它正是用來構筑詩境的,即如“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亦如“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而且,又何必一定是當日所見呢。
或曰“屈子之作《離騷》,其格調與此相似”(袁金鎧),不過《伐檀》非詩中之“君子”自嘆身世,故其中所寓之愛憎,非由個人遭際而來,其關切之情,或更深廣吧。 《大戴禮·投壺》:“凡雅二十六篇,其八篇可歌,歌《鹿鳴》《貍首》《鵲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駒》《騶虞》。”
《晉書·樂志上》:“魏武平荊州,獲漢雅樂郎河南杜夔,能識舊法。”“傳舊雅樂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
錢澄之因此推論道:“以列國‘變風’與《南》《雅》并列而總之為‘雅’,豈以其音節,不以其辭意耶。”“變風”之說本來不可靠,不過《伐檀》即以辭意言,也當算作“正聲”,古既有“歌詩必類”之說(《左傳·襄公十六年》),則樂與舞與歌,皆當如此,那么《伐檀》的音樂風格當與“古聲辭”中的其他篇章近似,故傳唱如是也。
【賞析】 這是《詩經》中最為人們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學語文課本亦選為教材,但是對這首詩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卻是驚人的,不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詩序》以為是“刺貪也。
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仕進耳”;朱熹又以為“此詩專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貪,失其。
5.伐檀這首詩在語言上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坎坎伐檀”,正如《小雅。伐木》之“伐木丁丁”,并非“勞者歌其事”,當然不必是伐木者所為詩。詩所稱美的“不素餐兮”之君子,自然也非既稼既穡、既狩既獵的勞作者。孟子于此“君子”解釋得頗為明確:“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盡心上》)孟子解詩常常不是貼近詩意說,但這里發揮君子不素餐的意思,并非斷章取義。戴震曰:“譏在位者無功幸祿,居于污濁,盈廩充庖,非由己稼穡田獵而得者也。食民之食,而無功德于民,是謂素餐也。首二言,嘆君子之不用;中五言,譏小人之幸祿;末二言,以為茍用君子,必不如斯,互文以見意。”此說大抵得詩意,只是“首二言”云云,不很準確。而首二言究竟為賦,為比,為興,且取意為何,本來有許多不同的意見。蘇轍說:“君子之仕于亂世,其難合也如檀之于河。”范處義以為“檀,木之良者,可以為車之輪輻,今乃伐而真之無用之地”,“猶君子不得進仕,俾之家,食非所宜也”。此兩說都是以比意為解。姚際恒曰:“此首三句非賦,非比,乃興也。興體不必盡與下所詠合,不可固執求之。只是詠君子者適見有伐檀為車,用置于河干,而河水正清且漣猗之時,即所見以為興,而下乃詠其事也。此詩美君子之不素餐,‘不稼’四字只是借小人以形君子,亦借君子以罵小人,乃反襯‘不素餐’之義耳,末二句始露其旨。”吳閭生也說:“本意止‘不素餐’耳,烘染乃爾濃縟。”后兩說似較合于詩意。宋玉《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用《伐檀》意也。不過,雖曰“興體不必盡與所詠合”,卻也并不是全沒有一點兒映帶關系,而在很多情況下,它正是用來構筑詩境的,即如“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亦如“坎坎伐檀兮,真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而且,又何必一定是當日所見呢。或曰“屈子之作《離騷》,其格調與此相似”(袁金鎧),不過《伐檀》非詩中之“君子”自嘆身世,故其中所寓之愛憎,非由個人遭際而來,其關切之情,或更深廣吧。
“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輻兮”、“坎坎伐輪兮”文中每章首句都用同一個字,起到強調的作用,也表現伐木奴隸的艱苦勞動,增加了詩所帶有的諷刺。
6.詩經《伐檀》 改編成故事600字
伐檀
《詩經》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①。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④。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⑤。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⑥。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⑦。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⑧。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⑨。彼君子兮,不素飧兮⑩。
①毛傳:“坎坎,伐檀聲。寘,置也。干,厓也。風行水成文曰漣。”按詩中之檀,均指榆科之檀樹,又名青檀樹。《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檀”,毛傳:“檀,強韌之木。”《論衡·狀留》“樹檀以五月生葉,其材強勁,車以為軸”,是也。今人汪寧生以為,伐檀之后置于河干,乃制車備料之必須工序,即為防止木料干裂及腐爛、生蟲,而先置于河邊淺流中浸泡。
②毛傳:“種之曰稼,斂之曰穡。一夫之居曰廛。”錢澄之曰:“此曰三百廛,則三百夫之家。《易》云‘逋其邑人三百戶’,《論語》稱‘伯氏駢邑三百’,蓋下大夫食邑制也。此云取禾,以食邑所入言耳。”
③鄭箋:“貉子曰貆。”
④毛傳:“輻,檀輻也。側,猶厓也。直,直波也。”《爾雅·釋水》“直波為徑”,郝懿行《義疏》云:“直又訓徒也。徒波,無風自波,對淪漪皆因風成文,此自生波,故曰直波。直有徑遂之義,故曰徑也。”
⑤毛傳:“十萬曰億。”朱熹曰:“蓋言禾束之數也。”
⑥毛傳:“獸生三歲曰特。”
⑦毛傳:“檀可以為輪。滣,厓也。小風水成文,轉如輪也。”
⑧朱熹曰:“囷,圓倉也。”
⑨毛傳:“鶉,鳥也。”錢澄之曰:“貆、特、鶉,皆舉其小者言之。獾為貉子,特為豕子,特比獾為易得,而鶉比特為猶小,然皆懸之于庭,以見未嘗擇其大而舍其細,則貪之至也。”
⑩毛傳:“熟食曰飧。”范處義曰:“素餐、素食、素飧,初無異義,再三嘆之,且以協音韻耳。”
譯文:
哐哐砍伐檀樹啊,將檀木放在河邊,河水清清啊泛起漣漪.
你們春不種秋不收,為什么拿走那么多莊稼?
你們秋不獼冬不獵,為什么見你家院里掛著狟?
你們這些正人君子呀,真真是白吃飯的啊!
哐哐砍伐欲做車輻的檀木啊,砍好放置河邊,河水清又平.
你們春不種秋不割,為什么拿走那么多莊稼?
你們秋不獼冬不獵,為什么見你家院落掛著那么多小獸?
你們這些正人君子呀,真是白吃飯的呀!
哐哐砍伐欲做車輪的檀樹呀,將檀木放在河邊,河水清清又泛起波紋。
你們春不種秋不收,為什么見你家院落掛著那么多鵪鶉?
你們這些正人君子呀,真是白吃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