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理古詩要有賞析
長歌行
漢樂府
譯文
植物群生的園子里充滿了生機,花葉上映著的露珠只要日光照射,很快被曬干。
溫煦的春曦如施萬物以德惠恩澤,萬物也欣欣向榮放出光彩。
常常擔心秋天到了,花葉枯黃,衰敗凋零。
百川東流到大海,什么時候回頭西歸呢?
青少年時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傷嘆息了。
賞析
本詩的前六句,揭示出春榮秋枯這個自然規律。這六句詩,主要寫自然界植物花草的榮枯變化,以托物起興的方法,為過度到珍惜時光作鋪墊。
七、八句用深動巧妙的比喻,來揭示時光就象流水一樣不會倒轉,人老了就不會再年輕這一客觀規律,從而突出人應珍惜寶貴時光這一中心意思。比喻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使詩句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最后兩句則進一步指出,一個人要有所作為,有所發明創造,就應該從青年起努力學習,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否則便會虛度歲月,一事無成而空自悲嘆!這兩句詩是古代詩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格言,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仍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全詩看起來平淡,都是些當時年間的口頭用語,但仔細體味,就會覺得意味深長,乃是在平淺的語句中寄寓著不平凡的內容,詞淺意深,淡而多味。讀過之后,很受啟發。
野望
王績
譯文
傍晚來到了東皋向遠處望,徘徊而心里無所依托。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顯得蕭瑟。
放牧的人在驅趕牛群回圈,牧人騎著裂馬帶著獵物歸來。
彼此看著卻不相識,只好和古代的隱士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賞析
詩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時間和地點,點出一個“望”字。中間四句寫景。是一幅美好寧靜的秋日晚歸圖。“樹樹”、“山山”兩句,是歷來傳頌的寫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轉:“相故無相識”,原來那隨愿而歸的牧人和獵人并沒有他認識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沒有解決;于是他就只好長聲歌唱,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人,想和類似那樣的賢人交朋友。
不過,現實中還沒有相識的。這兩句照應第二句,進一步寫他彷徨無依、孤獨憂郁的心情。
詩的語言樸素,寫景自然,真實的寫出了著上秋色、夕陽的田園風光。在景物描寫上,采用了遠近結合與動靜相結合的方法。“樹樹”兩句是遠景,“牧人”兩句是近景;“樹樹”兩句是靜景,“牧人”兩句是動景。遠景、近景、動靜、靜景,在詩人筆下十分和諧。
2.富含哲理的詩句,加賞析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譯文 草木枯黃凋零,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充滿寒意。
我家在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讓思鄉的眼淚已經流盡,孤帆遠在天邊,此情此景不忍再看。
我想找人問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只見海水漫漫。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
“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于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
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云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一個“近”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
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于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
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里去問路呢? 最后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里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游過一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游。
這首詩可能作與漫游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并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譯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漲滿,包容天空于水渾然一體。
水面的霧氣籠罩了云夢澤,波濤洶涌,震撼了岳陽城。 想要渡湖水而沒有船只,閑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釣,只有徒然的羨慕之情。 賞析 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
詩的本意是求宰相張九齡引薦做官,其景闊大雄壯,其情也積極向上,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詩的前四句運用夸張寫法,描寫洞庭湖的壯闊景象,八月秋水漲潮后洞庭湖碧波連天,天空仿佛裝在湖中一般。
遠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氣蒸騰,籠罩著云夢沼澤,湖邊的草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湖水洶涌澎湃,使得天搖地動,好象臨湖的岳陽城也被搖撼的動了起來。
這幾句寫得形象鮮明突出,筆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洞庭湖,體現了詩人自己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歷來為后人所欣賞。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闊引出“欲濟無舟楫”的感嘆,委婉含蓄的表達詩人求薦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悶心情。
最后兩句詩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進一步的表現自己的心跡,希望能為國為民一展抱負。 這首詩前四句起興自然,寫景豪壯;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詩人運用高明的技巧,既表達了自己希望引薦入仕的愿望,又不見絲毫寒乞相,態度不卑不亢,十分得體。 黃鶴樓 崔顥 譯文 從前的仙人已經架著黃鶴飛去,如今這里只剩下一座黃鶴樓。
黃鶴這一去將不再回來,人們只能看見那白云飄飄蕩蕩。 晴空下,漢陽城歷歷在目,那將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鸚鵡洲。
暮色蒼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煙霧迷茫,真使人不勝憂愁。 賞析 本詩的頭兩句寫黃鶴樓命名的由來。
前一句寫仙人子安或費文韋乘鶴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寫仙人已去,樓閣還在,并因此得名。這兩句有虛有實,前句是虛,后句是實,且以虛寫實。
第三句肯定黃鶴不會再來,樓閣雖有其名,而無其實。第四句表面黃鶴仙人去后,歲月漫長,天上只有白云獨自悠悠飄蕩,想找黃鶴為伴,自不可得。
這兩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悵失意之嘆,情緒比較低沉。 第五、六兩句寫漢陽那邊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
“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樓、大江、茂樹、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壯闊優美,給人以深邃的感覺。最后兩句抒發離鄉去國之感,因此太陽已快落山,江上煙霧籠罩。
于是詩人便發出“鄉關何處是”的慨嘆。請調雖由明朗轉入了低沉,但卻描繪了另一種背景:樓閣、樹叢、青草,全在夕陽晚照之中;山腳、樓下,一江煙波。
這些景象雖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對于一般人來講,卻可以欣賞黃鶴樓的另一種風貌。 總起看來,詩人從黃鶴樓寫起,八句詩幾乎句句不離黃鶴樓。
或寫樓的命名由來,或寫樓的背景,先后給黃鶴樓描繪了兩種風姿又于登臨覽勝之時,抒發吊古懷鄉的思想感情,可以說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譯文 青山橫臥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圍繞著東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樣隨風飄蕩。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樣飄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手告別,從此離開,友人騎的離群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賞析 首聯點明送別之地。
“橫”、“繞”兩字,寫出了青山白水與城為伴的情狀。景色是美好的,兩人就在這有山有水的城外話別。
頷聯是詩人對友人遠行的看法。頷聯從友人和作者兩方面來寫離別之情。
此時友人即將告別遠游他方,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打算,行蹤會如浮云飄蕩一般;看到浮。
3.詩歌鑒賞的學習心得
?啥意思呀?
汪國真《回首》
曾總想穿過
那段最無瑕的時光
去實現所有繽紛的夢想
當回首深深淺淺的腳印
不禁頓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該如何珍惜
每一抹黃昏 每一縷霞光
嘆只嘆光陰不肯倒流
從此,再也不敢懵懂與疏狂
1 詩中“最無暇的時光”指的是什么?
2 詩中“深深淺淺的腳印”指的是什么?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詩的第二節中哪一句也用了這種修辭手法?它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不禁頓足扼腕”的原因是什么?
4 “真想把還沒有走完的青春重新再走一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長”的意思是什么?
6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
1.青春的美好時光/童年
2.深深淺淺的腳印就是走過的足跡,就是過往.
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
便知該如何珍惜每一抹黃昏,每一縷霞光.指的是美好的事物
3.過去的時光在懵懂與疏狂中飛快流逝
4.回憶過去,嘆息流年之快
5.恨時間過的太快
6.要珍惜時間,珍惜現有的美好的青春
4.一首有名的古詩及賞析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感情.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再追問他們倆.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一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曹植就念了這首七步詩.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于是便放了曹植.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菽”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5.求有哲理的詩句及賞析
《
》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6.跪求學習古詩詞鑒賞的心得,體會~急用~
(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圖畫。
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的。
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
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啊!詩人很善于設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
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
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
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啊!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
“依”字且得很好,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
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
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
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合。
從“境”來說,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說,二都又頗有差異。
孟浩然所抒發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山北”——關山北的戰事。
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3)抒情方式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感情。
對于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
7.20篇古詩詞賞析
贈汪倫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留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靜夜思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類別:【羈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1、舉:抬。
【韻譯】: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早發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解】: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韻譯】: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客中行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注釋】又題《客中作》[注釋](1)蘭陵:地名。
(2)但使:只要。[譯文]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
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獨坐敬亭山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絕】 類別:【山水】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譯文]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云獨自悠閑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春望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類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注解】: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4、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八陣圖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絕】 類別:【懷古】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注解】:1、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2、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3、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4、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韻譯】: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于劉備失策想吞吳。
月夜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類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漉州:今陜西省富縣。【簡析】:本詩于天寶十五年(756)八月寫于長安。
全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通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托了對戰亂平息后幸福團聚的渴望。江南逢李龜年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絕】 類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注釋】【注解】:1、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為歧王。3、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
【韻譯】: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登高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
3、百年:猶言一生。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大林寺桃花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注釋】人間①四月芳菲②盡?山寺③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④轉入此中⑤來①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一。
④不知:豈料、想不到。 ⑤此中:這深山的寺廟里。
憶江南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詞】 類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1]日出江。
8.古詩詞鑒賞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國語文高考中,古詩詞賞析連考了七年,難度越來越大,題型越來越完善,題量有逐年加大的趨勢,成為高考備考的一個亮點。無論從教材角度,從高考角度,還是從繼承與創新文學遺產的角度上,培養與提高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鑒賞方法。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全詞“詩眼”是“綠肥紅瘦”,極富表現力。其表現力既體現在鮮明貼切,如用“肥”字寫葉,不僅有多,大之意,還可以聯想到潤澤鮮亮之狀,非常準確、凝練;又體現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寫花,不僅有少、小之狀,還可以感受到惋惜憐憫之情,配合全詞情調,表達出感傷哀婉情調。
又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
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必須聯系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劉逸生《宋詞小札》),并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于“短幅中藏有無數曲折”。
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鑒賞古詩詞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鑒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
如姜夔《揚州慢》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
此處化用,使揚州城昔日繁華與眼前蕭條形成鮮明對比,傷今懷古更深一層。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準確領悟古詩詞的基礎。
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如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摒棄簡單直觀的描寫方法,打破傳統的詠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為我們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首句以“碧玉”(指樂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麗女郎)喻樹,使詩歌開篇即以嶄新的形象引人入勝。
次句,寫柳樹萬千柔弱下垂的枝條,恰似女郎身上條條綠色絲帶在披拂,以絲帶喻柳條,突出輕柔披拂的特征,活畫出春柳如絲的形象,給人以生機盎然的美感。末兩句一問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贊美春柳。
一“細”一“裁”,把新柳嫩葉的細長柔軟、清新可愛加以精心傳神的描繪,透露出作者驚喜贊美之情。“二月春風似剪刀”,把春風喻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變虛為實,想象奇特。
賀知章把柳樹比作一個裊娜多姿的女郎,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對春天生命力的贊美。因此,鑒賞古詩詞,必須弄清修辭手法及其所指的具體形象,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詩句的深刻內涵。
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如:陸游《卜算子·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于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后月夜的環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獨形象。
從作者的感情寄托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
9.古詩詞鑒賞
登鸛雀樓:
1.請分析詩歌第一句中“依”字的表達作用。
依字感覺就像太陽貼著山落下去,表現山的遠,空曠,加上黃句給讀者描繪出一片立體生動的栩栩如生的美景
2.是個后兩句蘊藏著怎樣的生活哲理?
描繪了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
春曉:
1.'花落"表達詩人怎么樣的情感?
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2.這首詩將動景和靜景結合,因而顯得既靜又生機蓬勃。其中靜景是——————,動景是——————。
春眠不覺曉,(動)
處處聞啼鳥.(動)
夜來風雨聲,(靜)
花落知多少.(靜)
前兩句說作者睡覺到自然醒
后兩句為作者看見外面的情景之后想象的
八陣圖:
1.詩歌中“三分國”是什么意思?
魏、蜀、吳三國鼎立
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詩史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給人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杜甫不僅是在為諸葛亮惋惜,更多的是在抒發自己的遺恨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