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秤的古詩詞
《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雅、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王。
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六義”則指“風,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陳,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唐,有“四始六義”之說、興”、雅,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因此又稱《毛詩》、鄘、曹的樂歌。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 風、邶國風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因此稱為《詩經》、衛。
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雅。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比。
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魏、比,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昭王、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魯頌》4篇。漢朝毛亨,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鄭,共40篇,共160篇、周穆王以前。
還有觀點認為,“賦。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檜、毛萇曾注釋《詩經》、《大雅》。
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豳。“風。
從內容上說、齊。其中《周頌》31篇。
“四始”指《風》,賦、秦,即有目無辭、召南,“風”本是樂曲的統稱,有贊頌好人好政的、頌。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稱為笙詩),大多數是民歌,一共有15組、頌《風》又稱《國風》,帶有地方色彩,“雅”有“正”的意思、《魯頌》和《商頌》。
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又分為《周頌》。
但是沒有情詩。國風包括周南,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
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也有個別貴族。《雅》共105篇、《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有諷刺弊政的。
《詩經》原本叫《詩》,把這種音樂看作 “正聲”,因此又稱“詩三百”、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
2.誰知道關于秤或秤桿的故事 或詩詞
秤的故事: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系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鉆上一個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于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么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并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并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3.誰知道關于秤或秤桿的故事 或詩詞
秤的故事: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范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汲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系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范蠡頓受啟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鉆上一個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
于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么東西做標記好呢?范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里,范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但是,時間一長,范蠡又發現,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克扣百姓。他想,怎樣把秤改進一下,杜絕奸商們的惡行呢?終于,他想出了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
目的是為了告誡同行:作為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不能去賺黑心錢。并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得不了‘俸祿’(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短命)!” 就這樣,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并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直至今天。
4.有<<陽關三疊>>之稱的古詩( )
2
《陽關三疊》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為詞,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表達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
陽關三疊:古琴曲。唐代著名歌曲,歌詞即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詩中有“陽關”、“謂城”兩地名,故又稱為《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也成為送友酬唱的代名詞。三疊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個曲調變化反復三次。
唐代陳陶詩《西川座上聽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戎詞”之句,可見《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詞多采用五、七言絕句或截取律詩4句,以反復詠唱的疊唱方法,盡情發揮詩中意趣。《陽關三疊》乃是3次疊唱之意。
《陽關三疊》傳至后代,有多種曲譜和唱法,僅宋時就有三種,蘇軾曾說他本人就聽過兩種。
元代以前樂譜無存。明代初年龔稽古所編《浙音釋字琴譜》(1491)收有《陽關三疊》琴曲譜,為所見最早的譜本,但與唐代樂譜是否有關,無復考證。
現存《陽關三疊》琴歌譜共30多種,它們在曲式結構上有些差別,曲調則大同小異。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以同音反復作為結束音,強化了離情別意及對遠行友人的關懷,與詩的主題十分吻合。
現今經常演奏之《陽關三疊》琴歌,出自清末張鶴所編《琴學入門》,全曲3大段,即3次疊唱》每次疊唱除原詩外,加入若干詞句,系從原詩詩意發展而來,結束時添加尾聲。當代作曲家王霞亞曾據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譜改編為合唱曲,并錄有唱片。《陽關三疊》除作為歌曲演唱外,亦經常作器樂演奏,其中以琴曲、箏曲、二胡曲較有影響。
5.有哪些稱得上千古名篇的古文
經典古文名篇1.陋室銘 劉禹錫(唐)字夢得 《劉夢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馬說 韓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e)?其真不知馬也。3.師說 韓愈(唐)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tán)子、萇(cháng)弘、師襄、老聃(dà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愛蓮說 周敦頤(北宋) 字茂叔《周元公集》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藩(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戰國)名軻 字子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還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7.魚我所欲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8.勸學 《荀子》(戰國)名況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g)繩,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gào)暴(pù),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
6.有沒有關于天平秤的傳說故事
呵呵!我也是天平座的!星座是古希臘的,天秤座女神是正義女神阿斯特里亞。
天秤座是正義女神阿斯特里亞( Astraea )在為人類做善惡裁判時所用的天秤,阿斯特里亞一只手持秤,一只手握斬除邪惡的劍,為求公正,所以眼睛蒙著,這也就成了天秤座的象征。
傳說是大神宙斯跟女神忒彌斯(Themis)生下的正義女神阿斯特里亞,她手中拿著的那座天平能衡量人類的善惡。人死后,會用這天平稱量其善惡各自的重量,決定此人該到天堂還是地獄。也有神話認為女神阿斯特里亞變成了處女座。
關于天秤座的來歷有兩個,其中之一是正義女神阿斯特里亞( Astraea)在為人類做善惡裁判時所用的天秤,阿斯特里亞一只手持秤、一只手握斬除邪惡的劍,為求公正,所以眼睛蒙著,這也就成為了天秤座的象征。
從前的眾神和人類是和平共處于大地上,神雖然擁有永遠的生命,但人類壽命有限。因此寂寞的神只有不斷的創造人類。在黃金時代末期,人類好勇斗狠,惡業橫行,眾神在對人類失望之余回到天上。只有阿斯特里亞女神舍不得回去而留在世界上,帶著天秤繼續為世人衡量公平。盡管如此,人類仍繼續墮落。最后阿斯特里亞只好遺憾地離開了,放棄人類而回到天上。而天空就高掛著鐘愛正義和平公正的天秤座了。
另一個傳說是說,天秤座是希臘神話里女祭司手中那個掌管賞惡天平飛到天上而變成的,因此也叫“天平座”。大約公元前2000年,此星座和巴比倫宗教主宰生死的審判有關,天平用來衡量靈魂的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