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注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并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于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并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后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這里只照錄見于《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這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鄭玄所首倡也.
2.《詩經》國風中揭露統治者對人民殘酷剝削,并表達人民熱烈向往美
碩鼠
《詩經》中的一篇,收于《詩經·國風·魏風》,是魏國的民歌,人民用碩鼠諷刺當政者,表達了奴隸的反抗和對理想國度的向往。
《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3.詩經》中描男主人公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的坦率有哪些詩
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4.高山仰止 心向往之 含義
高山仰止指一個人品德崇高,就會有人敬仰。后比喻對有氣質、有修養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心向往之指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1、高山仰止
拼音:gāo shān yǎng zhǐ
出處:周代·無名氏《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譯文:仰頭望著這高山,沿著寬闊大路走。
2、心向往之
拼音:xīn xiàng wǎng zhī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譯文:雖然不能到達,但是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擴展資料:
心向往之近義詞:
1、心馳神往
拼音:xīn chí shén wǎng
意思:整個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出處:隋朝魏征《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馳魏闕。”
譯文:身體在邊塞,思想已經到了魏國的樓闕。
2、夢寐以求
拼音:mèng mèi yǐ qiú
意思: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
出處:周朝佚名《詩經·關雎》:“窈窕淑女;夢寐求之。”
譯文:溫柔美麗的美女;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心向往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夢寐以求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意思:理想是崇高的,我們皆當盡力而為之。只要去向往它,不斷的努力,不在乎成功與否,關鍵是讓向往成為我們心中的天堂,永遠輝煌,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
這是詩經中最美的句子之一,出自于《詩經·小雅· 車舝》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 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 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雅》、《 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 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 周頌》、《 魯頌》和《 商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