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與宋詞
喜歡宋詞,一直多于唐詩的。
最初的接觸,是在那闕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凄慘中留下的印記。以往,每當遇到些不如人意而又無法扭轉的境況,這聲慢的低呤就會不經意間浮現腦海。遙想當年國破家亡夫死詞存的李清照,可否會相信千年后依然會有人在月下與她同呤?
多少年過去了,于宋詞的喜歡依然執著。幾多豪放,幾多婉約,構成了人間至真至美的圖畫。唐詩是特別好的,但平仄紛繁,韻腳復雜,非千錘百煉不能成句,若要成詩流芳千古須得付出多少才氣與風華?自覺詞卻不然,平易近人許多,隨意許多。循著突發的感觸和藏匿已久的心事,且行且歌,當真妙不可言。大約現代詩但憑想像崇尚新奇的概念是始于宋詞在韻律約束方面的解脫?
一杯清茶,一把藤椅,一本宋詞,陽臺一角便擁有了極其豐富的世界,沉醉于宋詞中淺淺的清愁,淡淡的落寞。也許是朝代的衰退影響了詞人們的心情?詞中多有擬歌先斂,欲笑還顰的無奈。春花秋月時時不了,西樓之上夜夜東風。物是人非自當流淚,孤雁單飛兩處相思。大江東去后,淘盡的何止風流人物?千千心結,也不知誰來挽救。
品味著詞中各樣憂傷。心,卻在憂傷中一再寧靜。他們,承載著各自的不幸,卻把它用優美的文字表達,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而這千年后再多的崇拜與認可,卻終是解不了千年之前詞人們的心結。于是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承認自己是可憐的,哪怕要在憂傷中獨自行走。這個世界之于我們,生命,已是最大的賞賜吧。
2.【唐詩宋詞中的歷史最近,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成了“網紅”
(1)本小問的少數民族,依據材料一的詩可知,少數民族是匈奴;依據材料二的詞可知,少數民族是女真.(2)本小問的匹配,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是修筑長城,因此①與C匹配;漢朝是設置河西四郡,因此②與D匹配;唐朝是文成公主入藏,因此③與A 匹配;北宋是澶淵之盟,因此④與E 匹配;南宋是厓山戰役,因此⑤與B匹配.(3)本小問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唐詩盛行的原因是科舉制度完善,如詩賦是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地位高;唐宋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唐宋封建經濟的繁榮;民族融合和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傳播條件;皇帝推崇詩詞文化.故答案為:(1)材料一:匈奴;材料二:女真.(2)①C ②D ③A ④E ⑤B(3)科舉制度完善,如詩賦是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地位高;唐宋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唐宋封建經濟的繁榮;民族融合和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傳播條件;皇帝推崇詩詞文化.。
3.唐詩和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
唐詩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詞代表人物 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等
代表作品: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全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感受: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4.世人喜愛唐詩,宋詞的歷史文化與社會心理原因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斯巴魯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所以世人都喜歡唐詩,宋詞
5.唐詩宋詞的比較唐詩和宋詞相比,有何異同
區別 一、表現形式上的不同
唐詩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大宗。簡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詩人作詩,也有用上句式較自由的古體詩,古體詩的句數和字數就很自由。
宋詞指宋代盛行的韻文體裁。宋詞的句式受到所謂詞牌的規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韻,極少全首每句都字數相同,所以詞又稱為長短句,這是注明與詩在形式上的區別。
區別二、題寫內容不同
唐詩大多抒發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訴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宋詞則更多的是描寫內心中的情感與感動。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區別三、功能主題的不同
其實唐詩和宋詞最大的區別,還是關于音樂方面的。詞是歌詞,無論你寫的是什么,都是倚聲填詞,用來唱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詞都是為音樂服務。這與唐詩為作者的抒發志向感情為服務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經是中國兩個不同時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詩宋詞已是實質的改變。唐代人追求著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人坦蕩豪邁,解放個性。而宋人則追求的是瀟灑,追求生活的滿足,釋放個性。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不同心態,成為唐詩宋詞存在差異的原因。
6.唐詩與宋詞的區別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現在的美國, 和親政策如果是漢朝使用,那么是一種緩兵之計,修養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茍延殘喘而已,有的論者居然還說“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滅了中國,那么慰安婦也可謂民族和解的先鋒了,呵呵。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呵呵,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
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一、兩類色彩,風格各異。
唐宋時代的詩人十分注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并在作品中把這些色彩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不像畫家那樣把色彩直接鋪陳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對于色彩的描繪和形容,通過讀者的想象,間接地把動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總觀詩人筆下描繪和形容色彩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有明確色相的色彩的詞。
如:赤、紅、橙、藍、紫、黑、白等。這類詞每一個都表現了明確而固定的色相。
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同別的詞組成其它語匯,這類詞所表現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變的。無需依靠上下文義來判斷。
例如: 1、“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2、“朱門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5、“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霜黃碧梧白鶴。”
(杜甫《暮歸》) 7、“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黑云壓城城欲摧。”
(李賀《雁門太守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這類描繪色彩的。
7.【中華詩詞韻作文】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詩詞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唐詩、宋詞就是其中之一。
詩詞與中華漢字就像一對好姐妹,,總也分不開。中華漢字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演變過程。
從遠古時期,聰明的人們發明了象形字,并在龜殼、堅硬的骨頭、象牙等上記錄,這就是甲骨文。有經過了許多年的演變,終于變成了如今的漢字。
在古代,也有一些書法家的字流傳到了如今。如王羲之,他的草書豪放大方,具有英雄魂魄的氣質;歐陽修的楷書秀麗端莊,字中透出一股秀氣。
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好好繼承它。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它魅力四射,慢慢品讀,細細咀嚼,便覺得余味留香,韻味十足。走進唐詩吧!去體驗古人的送別情懷,王維在渭城送元二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送杜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傳唱古今,汪倫送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使人感受到友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去感受詩人常年在外的思鄉之情吧!李商隱因思念妻子,動筆寫下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白躺在床上,皎皎月光透過窗戶照進來,他望月生情,寫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名句孺婦皆知,家喻戶曉;王維在異鄉,重陽節到來時,心頭不禁生出了悲情,筆下便瀉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讀了這幾句話,何人心上不涌起思念家鄉的傷感?詩是古人抒發情緒的一種方式,我能在其中感受到詩人的心情;詩如畫,在那具有魅力的唐詩中,我們仿佛身在其中;詩富于哲學,聰明的古人在詩中蘊含了各種人生哲學,使讀者受用無窮。說起唐詩,不得不提前宋詞。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寫得詞《聲聲慢》表現了她難以言傳的凄楚悲傷之情。“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三句用一連串疊字表達了這種凄苦的心境,更是千古流傳。
岳飛的《滿江紅》表現了他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全詞都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蘇軾的《浣溪沙》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我們要擁有樂觀闊達,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詞是我國的文化之一,不僅能說,還可以彈唱,讓我們一起走進宋詞,品味宋詞!唐詩宋詞,歷史悠久,是我國的瑰寶,必定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深深地一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祖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而感到驕傲!我們不僅要讀,還要品,更要讓我們去傳承它,保留它發出發出更燦爛的光芒!讓我們傳誦中華唐詩,流唱千年宋詞!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2009年9月27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歷史唐詩與宋詞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