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雨霖鈴》 原文和寫作背景
雨霖鈴
宋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好景 一作:美景)
一.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二. 寫作背景
《雨霖鈴》就是他離開京城時所寫。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三. 人物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的那幾聲鳴叫在我耳邊縈繞,為什么我會感到格外凄切?它是否也能感知我內心的無奈?暮色的長亭是那般殘忍,它送走了多少對戀人?秋風吹起一滴雨水,落到我身上,我能感受它的冰涼。我沒有心思去享受這美景佳肴,只希望酒能帶走我血液中流淌的悲傷,帶走我腦海中對這留戀處的記憶。
船也等不急了,它要帶我離開這個魂牽夢縈的地方。心是那般難以割舍,我的手緊緊的握著她的手。她的淚光在暮色中深深觸動著我的心,想起過往,心中有千言萬語,可此時只能以眼淚相望,那份不舍封住了喉嚨,悲傷溢滿心靈。我能聽得懂她眼神訴說的一切,她也是。我的惆悵之情如這千里煙波般綿長,心中的悲傷如暮靄般沉重。放眼望去,寥闊的楚天下我該是何等渺小,我的前途在哪?
從古到今多情的人總會為離別而傷感,我也是。更何況是這凄清的秋季呢?酒醒,愁也醒,愁如楊柳絲般雜亂,涼風吹過,留給我的是一輪殘月。這次離去年復一年,良辰好景都是虛無飄渺,心中那說不盡的相愛相思之情,我又能向誰訴說呢?
柳永《雨霖鈴》
[評析] 本詞是柳永代表作之一。
寫其離開汴京與伊人的惜別之情。上片寫別時之場景,情意繾綣,下片設想別后之凄涼,深情綿邈。
開頭三句敘事,點明時地與氣候特點,渲染氣氛。時當初秋,滿目蕭瑟。
又值傍晚,暮色陰沉,更兼急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悲鳴。所見所聞,無不凄涼。
“都門”三句以傳神之筆刻畫典型環境中的特殊心境。正在難舍難分之時,船偏要出發。
“執手”二句寫難舍之情與激動之至,純用白描手法,形象逼真生動,如在眼前。結二句設想別后的征程。
“千里”寫其遙遠,“暮靄沉沉”狀其慘淡,“楚天闊”襯其孤單。境界開闊而情思悠遠。
換頭用推進累加手法抒寫別情之難堪,別離已令人傷懷,深秋時別離又推進一層。“今宵”三句是承上句,暗應上片“都門帳飲”句,意謂別后只有借酒昏睡。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幾句在有情人中傳唱不息。待醒來時所見只能是“楊柳岸,曉風殘月”了。
境界開闊清幽,游子落寞凄涼之情懷具在畫面之中,情與景會,遂成千古之名句。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柳永雨霖鈴繁體字版,柳永的《雨霖鈴》原文和寫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