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古詩詞的情與景(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系)

    1.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系

    詩言志,歌傳情,詩歌多,寄托志向,抒發感情。

    詩人常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志,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系。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系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系: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里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手法。

    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

    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

    她申斥春風,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復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情思構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

    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

    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統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于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于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志節。

    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4、寓情于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里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關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加工的風景畫。因此,同學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

    2.詩詞鑒賞中"情"與"景"的關系

    1借景抒情,寓情與景。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沒有正面闡述重大的思想主題,而是以送別一事從側面渲染分離時心中難割之情。前兩句道出和平安寧的環境,用優美和諧的氣氛作用于讀者的感官。第三句進酒一舉直逼遠行人的感情深處,同時也觸動了讀者的心弦。第四句設想關外無故人的凄涼,打破和諧的現實環境,使人情牽關外,心留故地,身心兩離的痛苦頓生于讀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把生活中這一典型的事件寫盡了。語言素樸明凈,就像道家常一樣把別人的心曲句句道來,把一種淡淡的情緒色彩熨貼在讀者的心上,并在閑適的品嘗中能慢慢領會其韻味。

    2 最后一句以景寫情

    《送韋評事》

    欲逐將軍取右賢,沙場走馬向居延。

    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

    從兩詩的比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關外無故舊,后者則設想要“沙場走馬向居延。”不僅主題明確,感情激昂,而且作品節律跳動快,空間距離拉得大,語言暢達鏗鏘,和作品倡導的精神相一致。

    3 其實都一樣的。還是借景寫情

    閨人春思》

    愁見遙空百丈絲,春風挽斷更傷離。

    閑花落遍青苔地,盡日無人誰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個無人知曉的如春閨人卻在寂寞中耗盡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滿地,宛如閨人逝去的年華。環境的荒涼襯托出心境的空虛。“愁”,“斷”,“傷”,“閑”等字敲打著讀者的感情,使讀者不禁要為眼前這個被禁錮的思春之婦拋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發揮自己詩歌語言的優勢和特點,把平常的事件寫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應的地位。

    4 《隴上行》

    負羽到邊州,鳴笳度隴頭。

    云黃知塞近,草白見邊秋。

    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邊塞的景物,雖沒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這幅色彩明亮的邊塞圖卻深深地牽動了讀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讀者所處的環境不同,這種空間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讀者心中的一種情感反應。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親臨過邊地的讀者會因這首詩而產生不同的感情。有的會感到親切,有的會感到荒涼,也有的會感到激奮。沒有到過邊塞的人也許會神往,甚至會產生幻想。情緒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層次也就不同。

    5《 淮陰夜宿二首》之一:

    水國南無畔,扁舟北未期。

    鄉情淮上失,歸夢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長見日遲。

    客行心緒亂,不及洛陽時。

    讀罷全詩,我們會跟著詩人的思緒游蕩于作品中的深秋異地。一會兒是無畔空遠的水國,一會兒是扁舟未期。有一點難得的鄉情卻失落于淮水之上,思鄉的歸夢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長,由于觸景生情,秋葉的飄落自然聯想到寒冬的來臨。不說是“客行心緒亂”,就是讀者的心緒也愁牽于內,無以自拔。這說明,一篇優秀的文藝作品往往能因其豐富的情緒色彩而抓住讀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縮短了。這時候,讀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覺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參與創作的意識,從作品中獲取作者獲取過的,感發作者感發過的。

    除了詩人的心緒和欣賞者的參與意識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體系也是構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這種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單一的,而是整體的,多元的。詩的形象體系要在審美客體、詩人、讀者三者的有機結合中來完成,缺一不可。這種形象體系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形象,而是一種意象。它除了語言的間接功能而外,通常還有詩人主觀的意念。我們從“意象系列”那里所獲得的色彩情緒自然就要比從一般形象那里獲得的感受豐富得多

    3.古詩詞的情、景、境的定義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古代詩歌中情、景之間的關系有: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系有5種: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與情有以下4種關系:以樂景寫樂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

    每一種的代表詩歌舉例如下: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情思構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感嘆。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于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于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志節。

    4、寓情于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后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2、以樂景寫哀情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

    3、以哀景寫樂情

    《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4、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交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4.怎樣分析詩歌中 情與景的關系

    分析詩歌中情與景的關系的方法: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一般由情景關系構成。

    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系成為詩歌創造意境的關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

    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系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一、觸景生情 人在常態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本來潛藏于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

    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征,景中滲情。

    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

    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詩中的景并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現,而是經過作者苦心經營的,這個景已經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凄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觸凄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這種景與情的相應,使意境更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 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把先前飽藏于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

    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

    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的熱情。

    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并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

    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中國詩學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系的有機結合,情和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

    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曾在成都擔任過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于漂泊途中。

    首聯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

    “垂”“涌”烘托平野的遼闊、大江的洶涌。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

    頸聯由寫景轉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

    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發漂泊生活孤凄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顯景隱情 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蘊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顯景隱情表現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

    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復吟詠體味,才能領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5.古詩詞中關于情與景都有哪些表現方式

    詩言志,歌傳情,詩歌多,寄托志向,抒發感情。

    詩人常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志,寫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這就有了景與情的關系。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系有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又有樂景與哀景,情也有樂情與哀情,這又有了以下四種關系: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這里同時也涉及到襯托(反襯與正襯)的表現手法。

    下面我們從兩個方面作一比較分析。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的角度 1、觸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李白有很多描寫思婦心理的詩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愛。本詩《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這兩方面的意思。

    本詩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春天景物起興,別具一格。思婦觸景生情,想起了遠方的丈夫,頗為傷懷。

    她申斥春風,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處。全詩深刻地表達了各種復雜的感情,描寫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又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觸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在景的觸動下引發情思構成意境,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韻味無窮。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

    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

    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選擇和描繪適合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動的畫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統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詩《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寒江獨釣圖,把寒江飛雪、孤舟獨釣的畫面官得十分生動,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風逼人,而釣翁于嚴酷孤獨的環境中,甘于披蓑獨釣;這正蘊寓著作者當時的處境和心緒。作者因參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遠謫,這個畫面正表明他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不屈的志節。

    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初讀時也許覺得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畫,但是愈仔細體味,愈覺得意味雋永,意境深遠。

    4、寓情于景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詩詞里面的景與情,一般來說,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關鍵還是情,如果沒有真摯、深刻、飽滿、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寫的景,不過是一幅沒有藝術加工的風景畫。因此,同學們在掌握這一技巧時,應該認真揣摩詩中所蘊含的情與景的關系。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5、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

    6.論古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古典詩詞中景和情的關系 “情者文之經。”

    《文心雕龍.情采》里如是說。所以我們很難想象,沒有感情的藝術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形態?對于詩來說,特別是對于抒情詩來說,感情的表現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直接了。

    中國古典詩詞的抒情一般分為兩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寫景抒情的詩歌中多運用間接抒情的方法。

    詩中情與景的安排設計,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寫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達到情景相觸相融之詩境。情、景結構關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

    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

    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又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合。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氣流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詩人把新愁舊恨,濃縮在后四句詩里,參差錯落,一語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詩情景融洽,不著痕跡。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劉熙載《藝概》中說“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過曰春往冬來耳,有何意味。”此語看似尋常,實質從一新的角度,強調了詩歌創作須以具象景物表現抽象時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論概括性,與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或“事物對當”之說實相與契合。

    二、先情后景,以景結情 “以景語結情語”(宋,張炎)是古典詩詞重要的結構方式之一。所謂“以景結情”是指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負,即以“攬物”結“關合之情”。

    這樣做的好處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詩之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于表達詩人內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臨城”的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間。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結句“風起楊花愁殺人”,就借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遙寄了作者的深沉的歷史感慨和對現實的政治感受;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的結句“暗風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憤懣、悲痛相互交織的情感,全都蘊含于景語之中,含蓄蘊藉、深藏不露,確實是“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

    再如秦觀《滿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共飲離尊。

    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下片“傷情”二字綰結全詞喚起終篇兩句:“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此九字是以景結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見,暗示時間的推移,與開篇兩句相呼應,又見出離別之速。

    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上述詩詞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它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這樣的詩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寫景,實則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

    7.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系

    古代詩歌中情、景之間的關系有: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隔”與“不隔”)的角度來說,景與情的關系有5種: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二、從景與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來說,景與情有以下4種關系:以樂景寫樂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并從而達成融合無間的狀態,這就是所謂“情景交融”。一種是描寫之景與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是正襯關系; 一種是描寫之景與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是反襯關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樂。

    擴展資料: 一、從景與情之間的距離維度 1、觸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征,景中滲情。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

    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

    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 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

    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感嘆。 3、因情造景 蘇東坡說王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畫”是因情造景;“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 4、寓情于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 5、情景交融 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 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

    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二、從景與情感情色彩維度 1、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天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的后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2、以樂景寫哀情 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

    3、以哀景寫樂情 《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4、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一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 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交集。

    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一的。

    8.如何鑒賞古詩詞中景與情的關系

    “情者文之經。”

    “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觸景生情,以情狀景。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傳的好的詩歌,不論是先寫景后抒情,還是先抒情后寫景,或是邊寫景邊抒情,都能心與物融,情與景合。而且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也是高考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點,從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對詩歌中景與情關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中,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涇水縈紆傍遠村。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這首詩就考查到了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那么詩歌中的景與情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對于高一高二的基礎年級來講,在極有限的詩歌閱讀的基礎上,我們不能單純拋開文本進行抽象的理論講解,而應該結合具體的課文,在對詩歌的賞析和解讀中巧妙地化解這一詩歌教學的難點。《沁園春?長沙》這是一篇高中語文第一課,在**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

    《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這首詞雖然屬于新詩,但是這首詞的景與情的關系很大程度上能夠代表古詩中景與情之間的關系。

    所以這首詞的講解的重點就應該放在景與情的關系上,詩歌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是用形象來抒情表意,而這些形象就是詩歌的意象,但是這些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關聯,形成了一幅幅具體可感、帶有啟示性和想象性的畫面,蘇軾在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一說法不僅說明了王維詩畫創作的特點,而且也點出了詩歌和繪畫的彼此聯系的,它們在藝術上是相通的,“詩言志”語出《尚書?堯典》,而詩歌的感情在很大程度是通過一幅幅畫面展現出來了,體現出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的特征。

    而《沁園春?長沙》這首詞能表現出來的古典詩歌的典型性就體現在景與情的關系上。筆者認為古典詩歌的景與情的關系在結構和內容上呈現著多樣的關系。

    一、在結構安排上,景與情的關系《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從畫面的構成上來講,主要分四幅面: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這四幅圖分別蘊含了景與情在結構上的關系,第一幅圖,描述了在深秋季節,詩人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的情景,主要的景則是波濤滾滾的湘江水,這恰好引爆了詩人自己如波濤一樣翻滾的革命熱情和頂天立地、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則為下文的抒情醞釀了很好的情勢,所以第一幅畫面突出的景與情的關系是詩人因為眼前的景物而引發了積郁在內心的激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這幅畫面所呈現的景與情的關系就是觸景生情,因景生情,景在前,情在后。

    這首詞的上闕在描繪寫完獨立寒秋圖后就開始盡情描繪湘江秋景圖,上闕的后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屬于直抒胸臆的句子,在結構安排上呈現的景與情的關系則是先是景后是情,借景抒情,寫景為抒情做鋪墊,使激昂的感情的抒發不至于很突兀。這首詞的上闕所呈現的景與情的關系在結構安排上的關系則有兩種,即觸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

    從整首詞上來說,這首詞上闕主要是寫景,下閿主要是回憶敘事,而且這些回憶和敘事主要是通過兩幅畫面展現主來的,即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這兩幅畫面,對與中國古典詩歌經常采用的結構就是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明志,比如杜甫的《登高》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但是在這首詞中在結尾最需用激昂的斗志和高亢的感情作結時,卻選用了一幅畫面,即以一群風華正茂的少年到中流擊水的畫面作為詩歌的結尾,來收束全詞,真可謂是氣韻橫生,言有盡而意無窮。

    這幅畫面從這首詞的結構安排的角度上講所呈現的景與情的關系就是先情后景,以景結情。這種景與情的關系其實在古典詩歌中式很常見的。

    比如,岑參的《白雪歌頌武判官歸京》最后用“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樣一幅蒼涼蕭索的畫面作結,來抒發詩人與朋友的深情和離別的傷感。所以這首詞從上闕和整體的構思上所呈現的景與情的關系就是觸景生情,景由情生;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結情,先情后景。

    二、在內容選擇上,景與情的關系清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深入挖掘這句話的含義,可得出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即都是詩人抒發感情的載體,詩人為了抒發心中的情,表達胸中之志,一定會選擇最能傳達感情的景物,詩人選澤的景和要抒發的情在內容選擇上到底存在一種怎樣的關系。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通篇都在抒發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整體的詞風是高亢激昂的、雄闊壯美,而為了配合這種感情的抒發,詩人選取和詞風一致的畫面:獨立寒秋、湘江秋景、崢嶸歲月和中流擊水四幅畫面來表現,尤其是湘江秋景這一幅畫面,可以說壯景和豪情已經達到了。

    9.怎樣分析詩歌中 情與景的關系

    中國古典詩歌最講究意境,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現代漢語規范詞典》),一般由情景關系構成。

    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緒,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動等。處理好二者關系成為詩歌創造意境的關鍵:情與景能渾然天成,則意境生成;情與景格格不入,則毫無意境。

    古典詩歌情與景的關系有以下常見的處理方式。一、觸景生情人在常態下,其感情比較平靜,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觸發,本來潛藏于胸的某種思想感情就可能會被喚起而釋放,從而凝成詩篇。

    觸景生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夠喚起情感活動的客觀世界(景),二是創作主體要具備一定的能因客觀世界激發出主觀感情的心理靈敏感,三是創作主體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因此生成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首聯突出秋天寥廓凄涼的特征,景中滲情。

    頷聯視野開闊,寫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點,“觸景”是具體的,又是宏觀概括的。頸聯寫自身所處的境況——“萬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聯寫由蕭瑟的秋天和蒼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況共同喚起的感情——“艱難苦恨”、“潦倒”。就景而言,萬木搖落的深秋,荒涼僻遠的山城,本來有一種壓抑蒼涼的況味。

    這種況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艱難”的處境融合擴展,使悲愴情調愈見濃郁。全詩的意境,就是觸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詩中的景并非客觀世界的單純復現,而是經過作者苦心經營的,這個景已經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筆下的秋景本來就有蕭瑟凄涼的況味,況且古代就有“悲秋”的傳統,觸凄涼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這種景與情的相應,使意境更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謂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創作時把先前飽藏于胸中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寫的景物滲透著某種主觀感情色彩,從而生成意境。

    觸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區別是:觸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樣的景往往喚起類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詩人將情注入所描寫的景中,不同的情會給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歐陽修《戲答元軫》:“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夜間歸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歐陽修青年時,曾被貶到宜昌峽州夷州做官。

    夷州小城,地處偏遠,山重水隔,眼下雖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還未到小城一樣。不過歐陽修那時還年輕,志向遠大,因此雖然有山居的寂寞愁悶、“鄉思”的纏繞,但更多的是伺機而發的熱情。

    眼前無花無春的景況,他并不感到悲傷絕望。詩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筍,都隱含一種新興的萌發的希望,他堅信將來的道路會寬起來的,“野芳雖晚不須嗟”,暫時受抑仍保持昂揚的胸襟,每句中都有體現。

    正是歐陽修的這種政治家寬解和遠見,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著上溫暖鮮明的色彩,讀之使人精神振奮。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國詩學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說是前兩種情景關系的有機結合,情和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夫之《姜齋詩話》)。 抽去感情,孤立寫景,詩歌就會失去靈性與感染力,從而失去生命。

    單純寫情,離開了景的烘托,詩歌又會顯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寫出意境渾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曾在成都擔任過嚴武的幕僚,僅六個月就受排擠而辭職。嚴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無依,只得攜家離開草堂,乘舟東下,再度漂泊,這首詩寫于漂泊途中。

    首聯寫“旅夜”所見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風陣陣,細草拂動,寂靜與孤獨籠罩一切。頷聯寫遠景,境界闊大雄渾。

    “垂”“涌”烘托平野的遼闊、大江的洶涌。這兩句以磅礴開闊的氣象反襯了首聯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

    頸聯由寫景轉為抒情,以曲筆反語抒寫無由施展胸襟抱負的憤懣不平。尾聯觸景生情,以景自況,用遼闊的“天地”反襯“一沙鷗”的孤獨無依,沙鷗是孤舟,更是詩人。

    全詩描寫旅途月夜景色,抒發漂泊生活孤凄的苦悶,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成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顯景隱情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蘊藉,唐司空圖主張要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在情與景的關系中,顯景隱情表現為全篇都是景物描寫,作者的情感傾向,幾乎不出現在詩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隱藏在景物畫面中。這種意境創造的方法,與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實到文字上的情感詞極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當隱蔽。

    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讀者反復吟詠體味,才能領略其言外之意,獲得回味無窮的審美感受。如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古詩詞的情與景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的情與景(古典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幾種關系)

    詩歌

    第四套古詩詞韻律操(古詩手操韻律操中都有哪些古詩)

    閱讀(18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第四套古詩詞韻律操,內容包括古詩手操韻律操中都古詩,古詩韻律操,古詩韻律操。古詩韻律操歌詞 告訴你來告訴他 告訴爸爸和媽媽 背誦古詩并不難 一背一串頂呱呱 你對上來我接下 我們一起來背吧1.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詩歌

    大氣的古詩詞取的公司名(哪些古詩適合公司取名)

    閱讀(25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大氣的古詩詞取的公司名,內容包括哪些古詩適合公司取名,求:利用古詩詞給公司取名,從詩句中取公司名。這里舉幾個例子是出自詩經的彼云 漢:此公司名源于《詩經·雅·小雅·哉樸》。 “倬彼云漢,為章于天。”意思是說:云河浩渺真

    詩歌

    星空古詩詞的(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

    閱讀(15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星空古詩詞的,內容包括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關于星空的古代詩詞。《星星變奏曲》作者:江河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

    詩歌

    古詩詞全的書(中國古詩詞的書籍有哪些)

    閱讀(30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全的書,內容包括中國古詩詞的書籍,中國古詩詞最全的書是什么,中國古詩詞最全的書是什么。1. 《宋詞鑒賞辭典》作者簡介:作者有夏承燾、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唐圭璋、袁行霈、葉嘉瑩、王

    詩歌

    夢的古詩詞(關于夢的詩句有哪些)

    閱讀(15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夢的古詩詞,內容包括關于“夢”的詩句,含有“夢”字唯美的古詩詞全首,關于夢的古代詩句。關于夢的詩句主要有:晝夢【唐】杜甫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

    詩歌

    加腰的古詩詞(跪求啊~~~~加腰的古詩)

    閱讀(12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加腰的古詩詞,內容包括跪求啊~~~~加“腰”的古詩,跪求啊~~~~加“腰”的古詩,誰有帶“腰”的古詩麻煩盡快傳過來期限到今天晚上12:00.速度~。《送行腳僧》瓶枕繞【腰】垂,出門何所之?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夜觀入枯樹,野眠逢

    詩歌

    搞笑古詩詞木蘭詩(有沒有搞笑的詩詞木蘭辭的)

    閱讀(140)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搞笑古詩詞木蘭詩,內容包括有沒有搞笑的詩詞木蘭辭的,有沒有搞笑的詩詞木蘭辭的,有沒有搞笑的詩詞木蘭辭的。木蘭詩搞笑版唧唧復唧唧,想吃肯德基。不聞口水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把漢堡思,女把雞翅憶。昨夜

    詩歌

    描敘長江西陵峽的古詩詞(描寫長江三峽的古詩)

    閱讀(13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描敘長江西陵峽的古詩詞,內容包括描寫長江三峽的古詩,有關描寫長江三峽的古詩詞,描寫長江三峽的古詩詞名句。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

    詩歌

    古詩詞中占領城池詞句(關于建設城池的名句)

    閱讀(17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中占領城池詞句,內容包括關于"建設城池的名句",有“城池”二字的詩句,形容城市古詩詞。幫你查了一些資料,也就只找到下面這些詞句,希望能有你用得著的:四廓青山連市合,一江寒水抱斜城。城邊一水抱城流,城外群山擁郡樓。城枕

    詩歌

    凈土宗的古詩詞(凈土宗的歷代祖師)

    閱讀(37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凈土宗的古詩詞,內容包括凈土宗的歷代祖師,關于凈土宗精進念佛的名句,2017年廬山東林寺凈土宗詩歌朗誦會。中國凈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慧遠大

    詩歌

    初三必背古詩詞內容(初三必背古詩29首古詩)

    閱讀(16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初三必背古詩詞內容,內容包括初三必背古詩29首古詩,初三語文必備古詩,初中必背古詩50首。關雎 《詩經》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優哉游哉。

    詩歌

    藏紅花的古詩詞(描寫藏紅花的詩句有哪些)

    閱讀(23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藏紅花的古詩詞,內容包括描寫藏紅花的詩句,描寫藏紅花的詩句,描寫藏紅花的古詩詞。1.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____李白《箜篌謠》2.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____劉禹錫《再游玄都觀》3. 山桃紅花滿上

    詩歌

    大氣的古詩詞取的公司名(哪些古詩適合公司取名)

    閱讀(252)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大氣的古詩詞取的公司名,內容包括哪些古詩適合公司取名,求:利用古詩詞給公司取名,從詩句中取公司名。這里舉幾個例子是出自詩經的彼云 漢:此公司名源于《詩經·雅·小雅·哉樸》。 “倬彼云漢,為章于天。”意思是說:云河浩渺真

    詩歌

    星空古詩詞的(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

    閱讀(15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星空古詩詞的,內容包括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關于星星的圖片和詩句,關于星空的古代詩詞。《星星變奏曲》作者:江河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里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誰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

    詩歌

    古詩詞全的書(中國古詩詞的書籍有哪些)

    閱讀(30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古詩詞全的書,內容包括中國古詩詞的書籍,中國古詩詞最全的書是什么,中國古詩詞最全的書是什么。1. 《宋詞鑒賞辭典》作者簡介:作者有夏承燾、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唐圭璋、袁行霈、葉嘉瑩、王

    詩歌

    夢的古詩詞(關于夢的詩句有哪些)

    閱讀(15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夢的古詩詞,內容包括關于“夢”的詩句,含有“夢”字唯美的古詩詞全首,關于夢的古代詩句。關于夢的詩句主要有:晝夢【唐】杜甫二月饒睡昏昏然,不獨夜短晝分眠。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夢相牽。故鄉門巷荊棘底,中原君臣豺虎邊。

    詩歌

    加腰的古詩詞(跪求啊~~~~加腰的古詩)

    閱讀(12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加腰的古詩詞,內容包括跪求啊~~~~加“腰”的古詩,跪求啊~~~~加“腰”的古詩,誰有帶“腰”的古詩麻煩盡快傳過來期限到今天晚上12:00.速度~。《送行腳僧》瓶枕繞【腰】垂,出門何所之?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夜觀入枯樹,野眠逢

    詩歌

    ABB字古詩詞(ABB式的詞)

    閱讀(51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ABB字古詩詞,內容包括ABB式的詞,ABB詞,ABB形式三字詞語大全。喜洋洋、哇哈哈、白生生、黑漆漆、臟兮兮、笑哈哈、笑瞇瞇、氣沖沖、懶洋洋、圓溜溜、色瞇瞇、光禿禿、水茫茫、山青青、滿盈盈、急匆匆、天藍藍、

    詩歌

    節目古詩詞(有關節目的古詩詞3首以上)

    閱讀(203)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節目古詩詞,內容包括有關節目的古詩詞3首以上,有關節目的古詩詞3首以上,關于節目的古詩。下面是比較常見的幾首,希望喜歡。1. 有關除夕的:《除夜》【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

  •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狼友av永久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