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形式有哪些
首先,古詩分為兩大類,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近體詩也即通常所講的格律詩,源于六朝,成于唐朝。其中律詩為正體,分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三種。
每詩八句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四句的為絕句,是指將律詩斷開的意思,分五絕和七絕兩種。
與之相對的是古體詩。唐朝之前的詩基本上都是古體詩,唐以后也有大量古體詩存在。
按字數分,有三言、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七言以上稱雜言。楚辭體也即騷體也屬于古體詩。
古體詩用韻、對仗、平仄都不嚴格——因為這些都是近體詩即格律詩的基本特征。 古體詩中間還有一大類是樂府,漢以前詩是合樂的。
漢以后詩樂分離,曲調可能失傳,但樂府的格式和名稱保留下來,通常都以具體而固定的題目出現。這些題目體裁包括:歌行、吟、辭等等。
其中歌行又分長歌行(五言)和短歌行(四言)。三國時的曹操善寫樂府。
唐時李白尤善古體(也稱古風)和樂府,杜甫樂府、古體寫得也很多。
2.從古詩的形式可以分為幾種百度文庫
按內容:
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閨怨詩、戰爭詩、抒情詩、敘事詩
按形式:
古詩分類 古體詩 樂府 律詩 絕句
古詩分類-古體詩-樂府-律詩-絕句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 代以及其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于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3.詩歌的形式是什么
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標準給多種多樣的詩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等。 ② 按語言格式的不同,可分為:歌謠(民歌、民謠、兒歌、童謠)、楚辭、格律詩、自由詩等。
③ 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新詩等。
④ 按題材的不同,可分為:詠史詩、軍旅詩、山水詩、田園詩、鄉土詩、城市詩等。
⑤ 按與其它體裁相結合的不同,可分為:散文詩、寓言詩、童話詩、謎語詩、賦、駢文、詩體小說、詩劇等。
⑥ 按篇幅長短可分為:長篇敘事詩、小詩、微型小詩等。
形式,即體式,指詩歌的語言結構的組合方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有時奇妙的形式能夠造成特殊的藝術效果,有助于讀者理解詩意、加深印象。朱光潛先生認為:“詩的實質是語言所表現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語言。”語言是表現思想感情的工具,語言形式實際上也是詩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詩人的一種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思想性格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4.古詩的形式有哪些
首先,古詩分為兩大類,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近體詩也即通常所講的格律詩,源于六朝,成于唐朝。其中律詩為正體,分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三種。
每詩八句四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四句的為絕句,是指將律詩斷開的意思,分五絕和七絕兩種。
與之相對的是古體詩。唐朝之前的詩基本上都是古體詩,唐以后也有大量古體詩存在。
按字數分,有三言、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七言以上稱雜言。楚辭體也即騷體也屬于古體詩。
古體詩用韻、對仗、平仄都不嚴格——因為這些都是近體詩即格律詩的基本特征。古體詩中間還有一大類是樂府,漢以前詩是合樂的。
漢以后詩樂分離,曲調可能失傳,但樂府的格式和名稱保留下來,通常都以具體而固定的題目出現。這些題目體裁包括:歌行、吟、辭等等。
其中歌行又分長歌行(五言)和短歌行(四言)。三國時的曹操善寫樂府。
唐時李白尤善古體(也稱古風)和樂府,杜甫樂府、古體寫得也很多。
5.唐詩具體分為那幾種形式
6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1、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唐代的五言古詩雖源于漢、魏,但決不因襲模擬,呈現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2、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絕,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源于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于唐代。
由于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體裁,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
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3、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絕句,由于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4、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律,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對于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韻的原則,并且借鑒了駢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又有多方面的發展。
5、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
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晚唐時期,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圣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把律詩藝術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的形式(古詩的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