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誦讀課題主要有哪些階段性成果
1、課堂引詩文
在課題實施中,我們提出了“讓古詩文走進課堂”與“新課改同行”的要求。老師們課堂教學中教會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讓學生感悟詩文的內涵,并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去搜集與之相關的古詩文。如學習《示兒》這首詩,引導學生讀《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很快就領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熱愛之情;學習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古詩時,同學們很快會誦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送別詩句。當我們教學到感謝母親的恩情時,同學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游子吟》和《三字經》中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感悟母親的偉大,反哺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案例真是舉不勝舉。學生百讀不厭,回味無窮。學校還根據我們的校園實際情況,編寫了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讀本》,其中的古詩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們愛不釋手,他們主動到唐詩、宋詞、《論語》、《千字文》、《弟子規》等書籍中去搜集相關內容,探究其中的含義,在教學對對子的時候,全校師生根據《笠翁對韻》的書籍,將小學階段有關對對子的內容一誦到底,用以“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等名句引領學生誦讀《笠翁對韻》。
2、活動誦詩文
一是開展“每天一誦讀”、“每周一詩”、“每月一主題”活動。各班都精選《好詩伴我成長》一書中的名句、名篇,在黑板開辟一塊“古詩文天地”專欄,每天抄一句名言,或一首古詩,利用晨會、大課間和上課的前兩分鐘讓學生讀背。每天保證10-20分鐘的誦讀時間。在理念上,我們提倡“休閑誦讀”,不強加“任務”,不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快樂地閱讀、背誦古詩文。
2.求小學語文全部古詩教案,謝謝
5 古詩詞三首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
《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
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
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
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
3.八下語文古詩課題是詩五首全部啊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代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山坡羊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4.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
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
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
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
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
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
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
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
5.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6.請問如何教小學語文古詩
生活中有美,古詩教學中也有美。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可謂字字珠璣。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
它是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的一個切入點,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推薦背誦的 70首古詩詞,都是歷代名篇,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小學古詩的教學,對于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始終警策著我們。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是個難點,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教學: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如創設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等,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于形式,這樣的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更何況中國的古詩詩情畫意充滿了美感,這種模式教學卻又讓學生失去了那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反思過去,我們說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自主性,重視以讀為本,讀中感悟,使學生終生受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
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課題的界定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而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是一次自主體驗的過程。近十年來,在美國興起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
所以學習過程不是對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積累,而是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實際上,閱讀也需要傾吐,可以說閱讀是伴隨著傾吐的吸收。
猶如吃飯,吃飯自然是吸收,但必須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隨著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營養。由此看來,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毫無疑問,必須十分尊重學生這種自主性 . 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完全處于整個學習探索過程之內。
現在各種資料充斥著學生的生活,相信學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頭的資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釋字詞的能力理解古詩。 三、課題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讀準詩句。
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首先要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了解字義,讓學生大聲朗讀,不求甚解地讀,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在讀中自悟。 2.自主理解,畫詩意圖。
激發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揮想象,畫詩意圖。古詩把詩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熔鑄在短短的幾十字中,以少勝多,以大見小,給古詩教學鑒賞者留下充分的再創造的余地。
3.畫演古詩,探究詩意。古詩意境深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維擴展,想象的空間。
詩意圖形成了,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又深了一層,在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結合自己畫出的詩意圖,對照詩句說說或演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驗,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四、課題實驗成效 1.學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詩的內容,并能通過賞析,理解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達到會背誦。
2.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發揮古詩教學的特有魅力;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對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使學生在今后的習作中形成言簡意賅的文風。
3.通過對古詩的學習與鑒賞,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4.古詩教學并不是為了學古詩而教古詩,該實驗研究讓學生跳出了單純學古詩的境界,拓寬學習空間,滲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交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能力與素質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五、課題反思 在教學。
7.八下語文古詩 課題是詩五首 全部啊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代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gé),低綺(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8.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古詩詞是世界文化瑰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她那精煉的篇幅中無不閃爍著古人智慧、情感、哲理和對人生的渴望。在詩文間不僅語言優美還有一種韻律美,節奏感很強,使之朗朗上口。
她是中國古代漢語凝練的巔峰,由此新課標也充分肯定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都是世人皆知的古詩精品,那么,怎樣上好古詩詞教學課呢?根據我對古詩詞教學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情自流。誦讀古詩方法很多,有自讀、對讀、齊讀等,可以讓學生多讀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性。
節奏是古詩詞篇章中跳動的音符,在讀中與詩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把握詩詞的整體脈絡。讀多了,自然而然的成誦。
誦讀詩的過程中也是在鑒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無衣巷口夕陽斜”。
中的“斜”古時讀音應該是“xia”,現在“斜”讀“xie”,但古詩詞中為了更能體現韻律美;例如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的“還”古時讀xuan,飛翔盤旋之意現在讀huan返回之意。
如讀現在讀音就不押韻了。也不協調了。
所以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要注意了,選對正確的古音。1.抓住標題理解詩意標題就是詩歌的主題。
如。
9.小學語文六年級古詩應用練習
小學六年級語文古詩練習
班級 姓名
1、春雨常常是歷代詩人們吟頌的對象。“ , ”像牛毛,像花針,伴著溫和的春風,打在身上將濕未濕。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詩人韓愈的一句詩“ , ”,還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詩人 的一句詩“ , ”這三句詩都寫出了春雨悄無聲息,細細密密的特點。春雨也有不高興的時候。如:“ ,野渡無人舟自橫。”也有突如其來的,令許多花兒“綠肥紅瘦”的春雨,如“ , ”。
2、“ , ”在詩人賀知章的眼里,春風是巧奪天工的裁縫,而在我最喜歡的是和風細雨,“ , ”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
3、“ , ”剛剛開始開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愛,而盛開的荷花卻是“ , ”
4、按要求寫詩句:
(1)秋“霜”:“ , ”
(2)秋“葉” “ , ”
(3)秋“月” “ , ”
(4)秋“露” “ , ”
5、“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文天祥說道:“ , ”陸游臨終前還告誡兒子:“ , ”王昌齡發出了“ , ”的滿臉豪情,岳飛則怒發沖冠,仰天長嘯“ , ”
7、“ , ”寫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 , ”寫出了廬山的多姿多彩。
8、兒童是那樣天真可愛。“ , ”寫出了兒童捕蟬前的專注,“ , ”寫出了垂釣時怕魚兒嚇走時的擔心;“ , ”寫出了兒童放風箏時的天真,“ , ”寫出了兒童剝蓮蓬時的稚態,“ , ”寫出了兒童模仿大人種瓜時的討人喜歡的樣子。我還想到了描寫兒童的這樣一句詩“ , ”。
9、根據“松竹梅風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寫出至少4句相關的詩句。“ , ”; “ , ”; “ , ” ;“ , ” “ , ”
10、“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不錯,正如一句詩“ , ”所說的那樣,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錮也阻止不了的。
11、“ , ”告訴我們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 ”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 ”告訴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現在你眼前的景色將別有洞天;“ , ”告訴我們時間如流水,不會倒流,我們要珍惜時間;“ , ”告訴我們今日事,今日畢。
14、李清照是我國宋代著名女詞人,她寫了一首贊頌項羽,抒發愛國情懷的詩——《 》。詩句是“ , ”
15、當我們回憶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情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 ”
16、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 ”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7、離家在外的游子對著一輪明月思鄉思親,這樣的詩句有:《 》中的“ , ”; 《 》中的“ , ”
18、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詩人的絕筆是《 》,這首詩表達了“ , ”我還知道他的愛國詩,如《 》,詩句是 “ , ”
19、我們學過的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有王昌齡的《 》,詩為 “ , ”王之渙的《 》,詩為“ , ”
20、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 , ”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 , ”說明了這個問題。
21、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兩句詩,“ , ”強調習作是心靈的放飛,是情感的釋放,寫法要不拘一格,語言要有個性。
22、湖邊那株豐姿綽約的柳樹亭亭玉立,纖細的嫩葉泛著點點綠光,遠遠望去,就好像一樹綠色的寶石,柳枝也不遜色,低眉順眼,纏纏綿綿。此景象真可謂是“ , ”
23、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我們自然會想到送別詩,“海內存知己, ”和“勸君更盡一杯酒, ”的詩句,李白送別 孟浩然時寫下了“孤帆遠影碧空盡, ”,表達了友從離別之情。他還在送別好友汪倫時,寫下了“ , ”的詩句,高適在送別董大時也寫了“莫愁前路無知己, ”,表達了對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們還想到了用詩歌來表達我們的送別之情:“ , ”
24、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 , ”登樓遠眺,視野更為開闊,你會想到王之渙在的詩句:“ , ”坐在順水疾駛的船中,兩岸景色一晃而過,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
這是我從網上收集的,可以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語文古詩詞課題(古詩詞誦讀課題主要有哪些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