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詞三首近義詞
1.《山居秋暝》: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為什么下筆說是“空山”?
大概詩人來到山林,遠離了嘈雜煩擾的市朝,山居給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靜;當然,山中林木茂盛,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2.《楓橋夜泊》:詩人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覺到什么?
詩人看到了漁船上忽隱忽現的燈火,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聽到了遠遠近近有幾只烏鴉驚叫起來,寒山寺的鐘聲;感覺到氣溫更低了,霜飛滿天,寒氣襲人……
3.《長相思》:你從“身向榆關那畔行”讀懂了什么?
點明了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里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情色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4.為什么羈旅勞頓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寫白天的人聲鼎沸、駿馬嘶鳴轉入對“夜深千帳燈”的靜態描寫。這里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
5.從“聒碎鄉心夢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鄉心夢不成”與上闕“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結句的“聒”字用得很靈脫,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心鄉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詞意: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2.小學五年級上冊21課古詩三首詩意
白話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白話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白話譯文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
外面風聲不斷,雪花不住,擾得思鄉的將士們無法入睡,在我溫暖寧靜的故鄉,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3.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
Ⅰ——
數重山:幾重山。
那畔:那邊,此處指關外。
聒碎:“聒碎鄉心夢不成”,這里指帳篷外,寒風溯雪之聲驚醒了將士們的思想夢,更加懷念家鄉。
Ⅱ
《泊船瓜洲》描寫詩人停船瓜洲時遙望家鄉,不知何時能回到家鄉,心中十分惆悵。 季節_未知 景物_月亮 詩人觸景生情,寫下此詩抒發情感。
《秋思》是詩人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季節_秋 景物_秋風 此詩敘述寄家書的事情,抒發思鄉之情。
《長相思》是描寫出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一首詞。寫的是戍邊打仗的將士,在風聲雪聲里因思念家鄉,夜不能寐的情景。 季節_冬天[自認為- - ]
景物_雪
Ⅲ
以上三首詩詞根據不同的季節,抓住不同的景物進行描寫,雖然表達方法不同,有寫景抒情、敘事抒情以及寫景、敘事相結合等方式,但都表達了一個共同主題,那就是思念家鄉。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Ⅳ
至于故事- -。
沒有。
就是寫比如說,
張籍遇到老朋友正好要路過家鄉,老友相見的喜悅可以略寫一下,然后回家時寫家書,將信遞給捎信人時的千叮嚀萬囑咐,看著捎信人即將離開又立即奪過信件,然后又檢查一遍。
說白了就是把詩意寫得更細致,中間可以多些對話描寫什么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21古詩詞三首五年級上冊課件(五年級上冊第21課古詩詞三首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