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三首3首意思
天凈沙·秋2113思》是元散曲作家馬致5261遠創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4102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1653騎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
枯藤②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③。古道④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 ⑤在天涯
詞語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黃昏。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悲傷、流落他鄉的旅人,因為思鄉而愁腸寸斷。 ⑸天涯:天邊,非常遠的地方。
]作品譯文
②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的人家。有個旅人騎著一匹疲憊的瘦馬,迎著凌冽的秋風,緩緩行進在古老蒼涼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陽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極度憂傷,漂泊在遠離故鄉的地方。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詞人和愛國者。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歷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西江月①·夜行黃沙②道中
明月別枝③驚鵲⑥,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④邊,路轉溪橋忽見⑤。
注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指江西上饒的沙溪古鎮。
③“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⑤見:同“現”。
⑥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譯文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鵲兒,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七八顆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眼間兩三滴細雨灑落山前,預示著將要下大雨了。
過去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走過橋轉過溪水的源頭,小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了。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上饒沙溪古鎮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長相思
原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名。調名取自南朝樂府“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句,多寫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長相思》、《雙紅豆》、《吳山青》、《山漸青》、《憶多嬌》、《長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詞見于黃升《唐宋諸賢絕妙好詞》卷一。此調有幾種不同格體,俱為雙調,這里列舉36字一體,前后片各四句,句句押平韻,逢第二句則疊首旬(或疊其末二字,也有不相疊者)。
2.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課《古詩詞三首》字詞解釋、詩文翻譯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內容來自用戶:你別動我的心宿建德江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zhǔ)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字詞解釋: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的一段。
②移:劃動,移動。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間的小塊陸地。⑤客:指詩人自己。
⑥曠:空闊遠大⑦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親近人。
詩詞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旁,日暮時,新的憂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天幕好像與樹相連;江水清清,明月好像來親近人。
精彩賞析:這首詩不以行人出發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為背景;雖然第二句中寫到了“愁”,但立即又將筆觸轉到景物描寫上去。可見,這首詩在選材和使用表現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詩人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天地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
全詩雖只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描寫得淋漓盡致。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六月ニ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人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字詞解釋:①望湖樓:又叫看經樓,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邊。
3.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22課《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 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詳情請訪問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我決定教這兩首詩都采用“三讀”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 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后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一在班級里 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讀”的方法,由自由到統一,再到自由,最后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這種學習方式,即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為主動地會學,效果不錯。
4.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書第3課,古詩詞三首
牧童
<;唐>;呂巖
字:【洞賓】
草鋪橫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③臥月明。
舟過安仁
【南宋】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⑤?
大兒鋤豆⑥溪東,中兒正織⑦雞籠。最喜小兒亡(wú)賴,溪頭臥⑧剝蓮蓬。
5.四年級第一課的教案古詩詞三首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古詩詞教學應該提倡“三要”:詩句要反復誦讀;詩意要大致了解;詩篇需熟練背誦。
首先,古詩的音韻美、節奏美、語言美,只有出聲誦讀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還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其次,要閱歷膚淺的現代兒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詩人在特定情境中表達的情感志趣,實在是勉為其難,所以了解大概詩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再次,教材中選編的古詩都是古詩中的精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經典性。
不僅需要熟練背誦,而且應該在以后任何時候都能脫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詩教學中,我把誦讀貫穿始終,并且層層推進,第一個層次要求“會讀”,第二個層次要求“讀懂”第三個層次要求“吟誦”。
在誦讀中讀熟詩句,在誦讀中理解詩意,在誦讀中體會詩韻,在誦讀中感悟詩境。 二、教材分析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
“靜”是全詩的血脈,“獨”是全詩的詩眼。詩中寫了許多鳥高高地飛走了,單獨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閑的越飛越遠。
我靜靜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著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整首詩中流露出了詩人孤寂的心聲。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
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憶江南》是古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詩人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和“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后用一個反問句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眷戀之情。
然而,江南之春,無所不在,美不勝收。“江南好”,“好”在哪兒呢?并不是“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所能概括的。
詞中的一個“好”字,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個“好”字,才能欣賞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學情分析 根據四年級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及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應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多讀,通過讀去感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理解詞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合作能力。
根據詩的描述進行想象,在腦海里浮現畫面。在這些環節中,學生可能對古詩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師點撥,因為詩人寫詩的心境生無法理解,這需要師適當介紹詩人當時的背景,朗讀方面可能沒真正把詩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時有的學困生被冷落,教師重要的是要生通過反復讀,想像畫面,體會意境。
四、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生字“亭”“庭”“螺”“諳”“潭”等五個生字。,理解詩中詞語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能通過想象和朗讀,了解古詩意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悟古詩內容,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點難點 重點:能通過想象和朗讀理解古詩大意。
難點:感悟古詩意境和詩人的感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古詩的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中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礎上伙伴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并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通過交流表現出來,同時受到語言藝術的熏陶。
七、課前準備 1、事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古詩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李白嗎?(知道)那你能給我們來介紹一下李白嗎?(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音律和諧多變。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被稱為“詩仙”,與杜甫并稱“李杜”。) 師:李白的詩我們已經學過不少了,誰來背一首?根據學生的背誦相機點撥。
《望廬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詩人。《靜夜思》——鄉愁滿懷的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重情誼、珍友誼的李白 評析:[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和學生聊李白,背誦李白的詩歌,讓學生認識了一個豐富的,豐滿的李白,同時也為學好新課打下了基礎。] 二、會讀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是古詩百花園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
誰來讀一讀題目?(生讀) 1、學寫“亭”字 師:這個“亭”字是我們今天要求寫的字。看到過亭子嗎?跟我們的這個字有沒有聯系呢?(生答) 師邊簡筆畫亭,邊說“亭”字的一點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飛起的角象禿寶蓋,所。
6.六年級10課古詩三首資料
10、古詩三首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詩的內容,理解詩句,體會詩中抒發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背誦這三首詩。
4、能熟練運用學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課。二、教學重點 解詩意,悟詩情。
三、教具準備 :掛圖,幻燈。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朗讀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三、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注釋]:老大:年老。
徒:徒然 ……[賞析]: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采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復吟誦。
板書:朝露----日希生光輝-----華葉衰 珍惜時間!東到海-----復西歸?不努力-----徒傷悲!四、談體會,讀古詩,聯系實際,試仿作最后兩句詩。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一、學習古詩的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二、學生自主學習,師相機引導。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 詩麗而表逸。”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
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三、交流,質疑。
四、學習《出塞》出塞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
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
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五、布置作業。
我們學校響應我的“號召”,全面減負,我這篇教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簡而更精。多多指教!。
7.古詩詞三首(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910.net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
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910.net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910.net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
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plete=1&hl=zh-CN&newwindow=1&q=%E4%B9%A1%E6%9D%91%E5%9B%9B%E6%9C%88%EF%BC%8C%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F%BC%8C%E6%B8%94%E6%AD%8C%E5%AD%90%29%E6%95%99%E5%AD%A6%E8%AE%BE%E8%AE%A1&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
8.六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客客通幾張照片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駱賓王《詠 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李白《古朗月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玉樹和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7.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0.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高適《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3.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4.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8.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9.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30.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9.小學語文四幾年級下古詩詞三首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從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2.從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3.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南岸.4.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故鄉.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一年一度的秋風,又吹到了洛陽城中,催我寫一封家書,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捎信人即將出發,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趕快再添上幾句,說不盡的心事,無奈太匆匆.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