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對朋友的稱呼
古代對朋友的稱謂一般只限于男性之間。
對朋友之間的稱呼大體可分為兩種: 1.比較隨意的稱呼,用于關系很近的朋友之間互相稱兄道弟(就像現在的哥們之間),年長于自己的稱為“兄臺”,年幼于自己的稱為“賢弟”,對自己的稱呼則是“愚兄”、“愚弟”。 2.對朋友和同輩比較正式、鄭重和尊重的敬稱是“足下”,但“足下”可不是把朋友當作腳下的意思。
關于“足下”的稱謂有一個典故,就是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故事。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則逃亡他國。
重耳到處流亡,欲尋求各國的協助而復國。有一次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一行人饑寒交迫的到達了衛國,沒想到衛文公卻讓他們吃了難堪的閉門羹。
這時,重耳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染上了風寒,發著高燒,他喃喃囈語著想喝一碗肉湯。但是,隨行的人一樣也兩袖清風,上哪兒去籌錢買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熱熱的肉湯,重耳喝了之后,居然不藥而愈。
一行人也繼續前行,到達了齊國,并獲得齊桓公的支持,終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返回晉國,登上大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掌政權后,要之前隨同流亡的臣子們,說說自己的貢獻,再來論功行賞。
看到眾人自我吹噓、爭相邀功的嘴臉,介之推非常厭惡,他自始至終都不發一語,晉文公也沒想起他來。介之推失望之馀,帶著母親退隱山林。
有人為他打抱不平,晉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澤,急忙派人尋訪,但是介之推已經淡泊名利,無論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賞。 有人向晉文公獻策,放火燒山逼他下山,卻沒料到這把火熄滅之后,眾人在滿山灰燼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的介之推與母親。
悔恨不已又傷心欲絕的晉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并將這棵樹砍下來,制成一雙木屐,每當他穿著這雙鞋,就想起那段患難與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嘆∶「足下,悲乎!」 因此,「足下」一詞,雖然和腳有關系,但詞意并不是將朋友踩在腳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對朋友敬稱之意。這樣可以么?。
2.中國古語中怎樣稱呼朋友
1、兄臺
兄臺 ,對朋輩的敬稱,多見于書面語言。
2、賢弟
是古時人們對與自己熟識的朋友或者結拜兄弟的尊稱。
《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上》:“敬瑭聽得知遠這說,心下欣然,應道:‘賢弟說的話,使我心下豁然。’”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所以特徵賢弟,一來憑仗虎威,二來要借這一枝生力人馬,壯他軍氣。”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回:“桓公曰:‘又教賢弟費心。我此行不過月余便回,煩賢弟暫攝朝政,小心在意。’”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老賢弟,你倒不可亂了方寸,努力為之。”
3、仁兄
是對兄弟的尊稱,也是有禮貌的稱乎。
對同輩友人的尊稱。
《后漢書·趙壹傳》:“實望仁兄,昭其懸遲。”
唐 李華 《祭亡友張五兄文》:“仁兄先生,俯監悲懷。”
《水滸傳》第四一回:“不期今日得見仁兄之面。”
4、仁弟
對比自己年輕的朋友的尊稱,老師對學生也用(多用于書信等)。
兄稱弟。《孔叢子》附 漢 孔臧 《連叢子·與從弟書》:“每獨念至此,夙夜反側,誠懼仁弟道未信於世,而以獨知為愆也。”
5、吾友
指同伴或我的朋友等。
吾是古代漢語中“我”的意思。友本義:朋友合起來就是“我的朋友”的意思。
3.古代朋友的稱呼
1、患難之交:在逆境中結交的朋友;2、布衣之交:布衣指平民,布衣之交舊指貧寒老友;3、車笠之交:比喻不因為富貴而改變貧賤之交;4、酒肉之交: 在一起只是吃喝玩樂而不干正經事的朋友;5、忘年之交: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6、竹馬之交:童年時代就要好的朋友;6、肺腑之交:交情深厚多的朋友;7、點頭之交:指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8、金石之交: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9、八拜之交:舊時朋友結為兄弟的關系;10、臼杵之交:非常要好的朋友;11、莫逆之交:非常要好的朋友;12、心腹之交:指知己可靠的朋友;13、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14、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參考:成語詞典。
4.古代朋友稱謂
兩人年輩不相當而為友稱忘年之交 生死之交: 同生共死的朋友 金蘭之交(金石之交): 友誼深厚,如金石一般堅固朋友 布衣之交:貧賤之交稱 心頭意合,相知有素的朋友稱莫逆之交 此外 何謂朋友?古人云:“同門(師)曰朋,同志曰友。”
古代有許多稱謂用以表達彼此之間的關系。 君子之交 指看上去平淡卻重道義的朋友。
《莊子·山水》:“君子之交淡若水。”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金石之交 指友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漢書·韓信傳》:“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
刎頸之交哪怕砍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也可謂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的朋友。
《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一面之交只見過一次面,交情不深。
《三國演義》:“某與關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說之。” 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無所不談的朋友。
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 患難之交共同磨難而深交的朋友。
明·焦竑《玉堂叢話·薦舉》:“仲舉與文貞在武昌,因患難之交。” 忘形之交彼此知心,不拘身份的朋友。
《新唐書·孟郊傳》:“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
忘年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贊,因結忘年交。”
竹馬之交小時候就相好交結的朋友。《后漢書·郭伋傳》:“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兒童數百,各騎竹馬于道次迎拜。”
唐杜牧《杜秋娘》詩云:“漸拋竹馬劇,稍出舞雞奇。”形容少兒時天真無邪,親昵嬉戲之狀。
貧賤之交 貧困時結交的朋友。《后漢書·宋弘傳》:“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金蘭之交友情契合,如兄弟般的朋友,《世說新語·賢媛》:“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
交朋友不嫌貧賤。《后漢書·吳傳》:“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間。”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對朋友的稱謂(古代對朋友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