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在生活中的作用
1、閱讀古典詩詞,促進人們了解歷史文化。古詩詞,是古代歷史的一部分,學習古典詩詞,也是學習中國的歷史。對本國歷史的了解,會增強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同時,對祖先們所創造優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強我們的自豪感。
優秀的歷史文化,對我們如何發展現有文化,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閱讀古典詩詞,增加人們對人類本身的了解,增加人生體驗,豐富人們的感覺細胞。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歌,是人們心靈的歌聲。
2、通過古典詩歌,我們能夠了解先民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能夠了解他們對待世事人生的態度。雖然古今有別,但人性相通。閱讀古人的時候,我們不但了解和認識了古人,也會了解和認識了自身,進而理解人、善待人。
3、閱讀古典詩詞,能夠培養人們的審美能力。中國古典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優秀的古典詩詞,在音韻格律、節奏曲調、思想內涵等方面,總有些出彩之處。古典詩歌之美,潛移默化地熏陶我們,美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擴展資料:
古詩詞怎樣發表流傳:
1、歌謠傳唱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某先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這就是“發表”一首詩。大家覺得表達了心中的情感,于是輾轉傳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詩官到民間搜集歌謠,就把這首歌輯錄了下來。
到秦代,正式成立“樂府”機構,漢承秦制,并把樂府配樂稱之為“歌詩”,因此流傳了下來。
2、卿士獻詩
士大夫對艱危時事極端憂慮,出于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于是寫成詩向最高統治者進獻,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詩歌。當然也有人歌功頌德,統治者認為可以用來示后人,也就留了下來。
3、墻壁題詩
詩人興之所至,援筆疾書于墻壁,詩于是被廣為傳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
4、寄贈即詩
親友將遠行,濤人設宴餞行,臨別贈詩寄情。如曹植《贈白馬王彪》、崔顥《贈王威古》、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古詩詞
2.談談古典詩詞對當代人或當代社會意義和價值
古典詩詞的確是我中華文化中的明珠瑰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值得每個詩歌愛好者研究和學習。
即使是外國文學家,也曾從中華古典詩詞中汲取過豐富營養。埃茲拉·龐德是意象派的鼻祖,開英美詩歌意象派風氣之先。
他青年時代就對中國古典詩詞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大為推崇,曾將陶淵明、李白、李清照等詩詞大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西方詩歌界頗有影響。在他的詩歌創作中,大膽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賦、比、興的手法,從而極大地開拓了西方詩歌的創作領域。
我舉出這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從古典詩詞中主要學習什么,是學內容還是學形式?是學平仄格律還是學構思立意及表現手法的運用?我認為現代詩歌愛好者應多借鑒和吸收古典詩詞中優秀的內核,而不是要每個詩人都必須寫好古典詩詞。當然對詩詞愛好者來說,你大可以深入學習。
寫得一手好的詩詞,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樂趣。 **古典詩詞功夫可謂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輕人說:“沒必要,最好不要學寫古體”。
我引用這句話,并不是說我反對大家學寫古典詩詞,而是說我更提倡現代人寫現代詩,畢竟我們生活在現代語言環境中。 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白話文的基礎,也使詩人們完成了寫作方式的轉換和語境的轉變,古典詩詞淪為少數人的愛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復興到大眾化的地步。
我們沒有要求古代詩人寫出現代詩歌,也就無須嘲笑現代詩人寫不出古典詩詞。當代人寫的古典詩詞,有很多是一種模仿,帶著一點矯情和虛擬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別必寫柳枝,較難寫出超越古人的新意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確是一些人的寫照。
對有的詩友的詩論,我勉強讀一半就不忍卒讀,那種食古不化的頑固心態讓人無法忍受,對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的過分強調只能使詩歌失去內容上的魅力。你生活在現代語的規范中,無論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古人。
有詩友拿古人的詩與用現代語翻譯出的白話詩進行比較,看誰更精煉?幾乎讓我當場酸掉兩顆好牙,這樣的比較沒有絲毫意義。 下面我也談談詩歌的音樂性和詩歌的創新問題。
最早的時候,古人寫詩是為了能唱,能邊唱邊舞,《詩經》、漢樂府、唐宋詩詞及元曲等都曾經可以配樂歌唱。這就要求詩詞中的字或者詞的音調能與音樂的節拍相諧,要求詩詞作者必須講究字詞的推敲,平仄的選用、句子的工整,并規定了較為嚴格的詞牌曲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外各民族音樂的交流互通,詩與歌逐漸分離,也就是說詩詞與音樂逐漸相分離,但詩仍保留了一些音樂的節奏和音調等特征,辛棄疾和蘇軾就已適度沖破了格律的嚴格限制和束縛,寫出了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在現代社會,除了歌詞,詩歌與音樂已徹底分離,平仄格律的運用只不過能使詩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但對詩歌本身的內容并無什么特別幫助。
再說了,從古代到今天,漢語的發聲和音調都發生了重大的流變,古典詩詞面臨的其實是一個兩難處境,生存還是滅亡?是每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應該思考的重大課題。如果一味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詩詞創作之路必將越走越狹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還偏執狂似的貶低現代詩歌。他衡量現代詩的標準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樂感和是否押韻。
好像沒有這兩條,就不能算是詩歌。我們稱贊一首好的現代詩,固然因為它具有自然的,內斂的韻律或者節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氣質、它的內涵、它的意境、它的語言能夠深深打動讀者,能夠給讀者帶來閱讀時的高度享受,能夠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反之,一首既押韻又符合格律的詩或詞,就能稱為好詩好詞嗎?阿Q即使穿得西裝革履,可是他開口閉口“媽媽的”,人家還是認得他是阿Q。詩詞中沒有打動人心的內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實上即使是現代詩,也面臨著進一步改革和開拓的局面。有詩友為了反對創新,不知從哪里搬來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詩歌(如果還能算作詩歌的話),說這些就是所謂創新搞出的玩藝兒,并由此對現代詩的創新大加撻伐。
我只能說,你是一葉障目或者坐井觀天,沒有創新,哪來進步?沒有語言的創新,恐怕我們還在“之乎在也”的說著遠古的詞兒,沒有服裝上的創新,恐怕我們還穿著長袍馬褂。有創新當然會有失誤,會付出代價,但不能因為一些失誤就全盤否定了創新。
洗碗的,經常將碗打碎,不洗碗的,卻什么事兒沒有,老板就惡狠狠扣下洗碗的當月安全獎,卻獎給不洗碗的一個大紅包,這公平嗎?今天我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東西,如腐敗,如黃賭毒,但我們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進步意義。還是回到原來的話題,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創新的詩歌嗎?在創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們對詩歌創新應該保持的原則。
其實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本無高低之分和優劣之別,各人有各人的愛好和鉆研方向,但是如果因為自己喜歡古典,就用古典詩詞的標準來對現代詩進行任意貶斥,用所謂格律、節奏、音樂性、韻腳等形式上的東西試圖束縛和嘲弄現代詩的寫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只有相互尊重、客。
3.談談古典詩詞對當代人或當代社會意義的價值
1古典詩詞可使當代人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和諧 在高科技迅速發展、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人與人的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離,生活節奏緊迫而急促,給人的精神帶來極大的壓力,人類自我心靈世界的平衡、寧靜、快樂通過閱讀和諧意蘊的古典詩詞可以起到化解人們心靈沖突和自我調適的作用;如屈原的《離騷》,所描繪的理想天國讓人的心靈得到一種慰藉。
2古典詩詞有助于調和當代人際關系 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當下,人與人關系緊張。中國古典詩詞的和諧意蘊對于調和現代人際關系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如孟郊的《游子吟》,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使人聯想了親情的所在和可貴。
4.《談談唐詩對個人修養的作用》作文
唐詩對個人修養的作用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牛吃草嗎?牛先把草吞下去,再慢慢反芻出來細細咀嚼消化吸收。媽媽總是說我學唐詩就像牛吃草一樣,先把唐詩囫圇吞棗“吃”個飽,然后再在日常生活中“稀釋”加工,最后提煉成我的智慧和修養。 也許你們會不相信,我曾經在一歲半的時候一個月背會了一百首唐詩呢!在那一個月里,唐詩是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在我乖的時候,媽媽就抱著我讓我看著書上漂亮的畫面,大聲地為我朗讀;在我玩耍的時候,媽媽就給我放磁帶,我會一邊聽著配有美妙古典音樂的唐詩,一邊玩耍,玩得是不亦樂乎;在天氣好的時候,媽媽就騎著電動車帶著我出去玩兒。在路上我們看到什么,媽媽就教我背誦相關的唐詩。雖然我并不懂得那些唐詩的意思,但是媽媽一直堅持著對我“對牛彈琴”。就這樣,一個月的時間,媽媽教我的唐詩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子里了。媽媽說我把唐詩囫圇“吃”進腦子里了。 慢慢地,我會對我背誦的唐詩對號入座了。當我看到天上皎潔的月亮時,我會情不自禁地大聲背誦李白的《月下獨酌》;當我看到奶奶在為我做棉衣時,我會脫口而出孟郊的《游子吟》;當我看到盛開的桃花時,我會想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媽媽說,我就像小牛一樣開始把“吃”進去的唐詩反芻出來了。于是,媽媽就簡單地給我講解,我懵懵懂懂地懂得了那些唐詩的意思了。 我在唐詩的陪伴下一天天地成長起來了,我除了會用唐詩中寫情寫景寫物的語言,了解了唐詩的作者以及相關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我已經深深明白了唐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我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懂得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的道理,因為無名氏的《金縷衣》告訴我“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我也非常愛讀書,因為坎曼爾的《教子詩》告訴我“小子讀書不用心,不知書中有黃金。早知書中黃金貴,高照明燈念無更”;我還知道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多動手去試一試的道理,因為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告訴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現在的我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我學到了更多的唐詩,而且我像小牛一樣已經把唐詩完全消化吸收了。唐詩讓我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見識,越來越知書達理!啊,我這頭小牛真的是越來越愛“吃”唐詩啦!
5.談談古典詩詞對當代人或當代社會的意義
古典詩詞在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及當代的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說是由其巨大的思想價值及其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決定的。
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他們的詩歌,但不同的民族,詩歌的發展程度是不同,詩在不同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世界上的許多民族的詩歌,都長期處于原始的、自然的發展階段,真正高度發達的詩歌藝術,是以高度發展的文化為基礎的。
當然文化的發展也不一定必然促使詩歌的發展,其中必須有適宜于詩歌的文化因素。這樣來看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其適宜于詩歌發展的因素,是極其豐富的,舉其大端,如禮樂文明的崇尚、山水審美活動的興盛、文官制度與科舉考試,無不是促進詩歌藝術長期的繁榮并高度發展的重要因素。
我國的詩歌,早期的成績就十分輝煌,有《詩經》、楚辭、漢樂府詩三大系統,作為后來文人詩歌的源頭與母體。魏晉時期,進入高度自覺的文人詩發展的時期,從此一直到近代,以文人為主體的詩歌系統,一直在連續發展,其歷史之長,詩人之多,詩歌對整個社會文化影響之深,的確是舉世罕見的。
這樣造成的古典詩詞藝術,其審美價值之高,自然無需論證。文化與文學的歷史既然是無法割斷的,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的詩詞在當代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也毋庸爭議的。
雖然,五四以來,出現了新詩的創作,其成就也堪稱輝煌,但對于更多的大眾甚至在知識分子群中,古典詩歌仍然在人們的詩歌欣賞與陶情治性乃至社會交際中占有主要的地位。用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也就是說,當代人對古典詩詞,仍有很高的需求。
6.請你談談 秋 這個詞的在古詩詞中意象和作用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閑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
(史達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
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盧綸《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趙孟 《岳鄂王墓》) 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涼,字里行間溢出作者無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淚下。 以上四類皆為“悲秋”之作,但“秋”與“悲”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事實上“悲”“喜”本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悲”亦應有“喜”,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的反調。
又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王績《野望》)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王績《秋夜喜遇王處士》)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謂是喜形于色,展現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秋景圖,流露出詩人意欲忘絕塵俗、懷慕隱逸的思想。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
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告誡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時,應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產生誤解。
假如當是一篇作文或者作業的話,以上的文章大概就足夠了,你可以參考后再修飾一下。
7.談談你學古詩的感受,或收獲
學校開展的“以讀代講”活動,我講的是《贈汪倫》這首古詩,本節課是把教與學結合,重在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感悟詩情的同時基本掌握自學古詩的方法和步驟。
一、運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贈汪倫》是一首千古傳頌送別詩,但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詩的背景介紹能為理解詩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鋪墊。
我通過講述李白與汪倫的故事,使學生對李白與汪倫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二、扎扎實實,層層推進。
古詩的學習,從字詞開始,會讀、讀通,從理解字詞入手,進而理解詩句,讀懂詩的大概意思。低年級的學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即可。
我設計目的是以理解為基礎,以讀促理解,以朗讀促能力的提高。三、課外學習,拓展延伸。
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
我準備了兩首送別詩《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自學,擴展學習。但是設想和生成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上完這節課才知道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幾點有待改進:一、字詞環節要精簡。可能是我對學生比較放心,沒有讓學生進行系統的預習課文,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比較慢。
提前讓學生做好預習,詞環節有點拖沓,可以更為精煉一些。二、給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結合這首詩的學習方法可大致分為五步: 1、課前查詢知詩人。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及寫作背景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介紹背景解詩題。不用老師介紹,而讓學生介紹自己搜集來的資料,老師總結。
3、質疑討論明詩意。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劃出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后,再讓學生小組討論。
然后多讓學生交流、評議。老師要起到組織、指導、點撥的作用。
4、想象誦讀悟詩情。這個環節還要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5、遷移運用背詩文。這個作業就是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及古詩的積累。
每一個步驟都有一個訓練重點,都側重于一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習古詩的方法應該在給學生總結一下,出示出來。
三、時間安排上應再合理緊湊些。前面導入到環節應該再精簡一些。
還有在“拓展延伸”部分,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應該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通過朗讀、吟誦領悟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但由于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致使沒能很好地處理這兩首詩,而是一讀而過,這一環節的處理略顯粗糙了。
四、老師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不夠。古詩詞是詩人觸景生情、富有高度想象的作品,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不夠,借助了圖片反復引導,學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理解了詩意,沒能真正感悟到“看到朋友來相送時的欣喜萬分的心情。”
怎樣引導孩子真正走進文本,是一個值得老師思考的問題。五、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
不僅學習古詩如此,每一篇課文都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總之,短短的四行詩,但是要上好一節古詩課卻不是那么容易。
設計的內容很多,但好像什么都沒有抓住,學生和我感到很疲憊。我在課上很努力的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但為什么沒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他們的情感呢?我感到學生還沒能真正地走入文本,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地方。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請你談談古詩詞感發人心的作用(古詩詞在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