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名家論壇學習心得
2011年4月23日至24日,我參加了市教委組織的《中國教育名家論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及校長領導力提升報告會。
這次論壇匯聚全國知名學校的優秀教育專家。他們有德育報社的張國宏老師,北京35中的朱建民校長,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劉希婭校長,河北石家莊第十五的裴春雪老師,江蘇錫山中學的唐江澎老師等,他們或闡述新課改理論,或闡述學校管理的新觀點,或介紹自己學校的發展特色。
整個會場座無虛席,老師們專心致志聆聽專家的講座。這次論壇使我受益匪淺,真是“聽君一席話, 勝讀十年書”。
2.古詩春曉聽課記錄及評課范文
《春曉》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癡迷的昨夜里的一場春雨。在那靜謐的春夜里,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么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3.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的心得體會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古典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古典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古典文化進行了深刻的了解,還為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鑒,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古典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于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了解中國古典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了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余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
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于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著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墻壁凈”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
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贊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古典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
同時學習中國古典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于實踐。“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
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古典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作為一個中國人不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后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古典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沒有了深厚的古典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古典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古典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古典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古典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并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古典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
4.輕叩詩歌的大門 活動總結
哎,看你這么可憐,我以一個學生的語氣給你寫一篇吧
“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動秉承中華詩歌優秀文化,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同學們的審美意識,營造了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
中國是一個詩的大國,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詩歌總集《詩經》。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寫的古詩讓我們過目難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們的現代詩使我們難以忘懷。
詩海拾貝、與詩同行,我們組織小組收集、分類詩歌,學習、創作詩歌,等一系列的活動,讓我們進入了詩歌的店堂,感受詩歌的無限魅力。我們在收集分類詩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樂。在詩歌朗誦會中,我的詩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此時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歌的偉大,詩歌的藝術魅力,我為自己身在一個擁有悠久詩歌歷史的過度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活動中,我們也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古詩對仗工整、韻律嚴格:現代詩語言自由,形式灑脫:兒童詩充滿童趣,富有想象。還明白了詩歌的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和讀懂古詩的方法。
活動雖然已經結束,但各種活動依然在我記憶深處。輕叩詩歌的大門,讓我們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自由徜徉,讓詩歌陪伴我們一生!
5.與詩同行的活動總結
“與詩同行”活動總結
這段時間里,我們開展了“與詩同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我們了解了詩歌的起源,學習如何欣賞詩歌,學習在生活中運用詩歌,自己還嘗試寫了詩,從而體會到中外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動中,同學們分頭搜集詩詞資料,我負責收集宋詞的資料。我一打開“google”輸入“宋詞”,馬上進入了詞的世界,屏幕上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蘇軾、陸游、辛棄疾、李煜、李清照……我輕快地點擊著,盡情地欣賞著這些詞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陸游《卜算子?詠梅》中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讀到李煜的《烏夜啼》時,我默默吟誦著“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往來風”。看到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又沉浸在“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美好意境中……
通過交流,我還閱讀了不少唐詩、元曲、以及現代詩等詩歌資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許多詩歌知識。
我知道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它凝結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我知道了詩歌如何分類。按題材分,有山水詩、詠物詩、邊塞詩;按形式分,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按體裁分,分為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
我知道了從古至今詩人輩出。春秋戰國時最著名的有愛國詩人屈原;在魏晉南北朝時,曹操父子三人為詩歌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唐朝這個詩的王朝,像詩仙李白這樣的人不勝枚舉,涌現出了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在宋朝,豪放詞人蘇軾、辛棄疾、陸游,具有婉約詞風的柳永、李清照,他們共同造就了輝煌的宋詞;另外還有“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他們使元曲達到了高峰;現代詩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響深遠。
我還揣摩著如何欣賞名家詩篇,我覺得首先要明白這首詩是描寫什么的,是狀物、寫景、還是詠物記人;接下來,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體會詩人在詩中要抒發的情感。讀詩有些好辦法,例如,在讀李白的《古朗月行》時可以用邊想象畫面邊感受意境的方法去體會“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寫,可以用已學過的中國地形西高東低的知識來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句子,還可以用對比的手法來讀高適的《別董大》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感等等,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走近詩人,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這樣,讀了李清照《如夢令》,就能體會到詩人對自己“紅顏易老”的哀嘆含蓄;讀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國之痛了,也能想到蘇軾《赤壁懷古》的一腔豪情。
……
“與詩同行”活動雖暫告一段落,但我覺得徜徉在詩歌海洋里的感覺,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詩歌比作海洋,我覺得我只得到了滄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詩歌比作花園,我得到的僅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還得繼續在詩的海洋里遨游,盡情地享受詩歌無窮的魅力。
6.古詩詞中的物理知識研究性學習報告
研究性學習課題結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唐朝詩人李白探究
二、課題組成員:
三、課題指導師:
四、課題的來源與確定: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與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李白詩歌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朵奇葩、一座高峰。同時,他幾入長安的傳奇一生也對我們的人生有著許多啟迪。
本學期對高二學生開設了《唐詩宋詞選讀》這門課,同學們對詩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鑒賞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為本課題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為此,確定把《唐朝詩人李白探究》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
五、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探究感受李白勇于追求高遠理想的精神,能正確認識和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2、探究李白代表作的內容和思想。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六
7.如何上好古詩詞欣賞課
如何引導初一學生古詩詞鑒賞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
它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古詩詞,是必要的,也是艱難的任務。
初二下冊,有首古詩,我用了將近一節課的時間才講完;學生學完了大呼過癮,并且主動在課余時間去搜索和作者相關的那些古詩詞來看,這讓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學習的成效。那節課講的是李商隱的《無題》 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欣賞古典詩詞首先要有感悟之情。學習古典詩詞,要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在反復讀背的過程中,慢慢品味。
對于覺得陌生的詩詞要先自己理解、體味,查文學史和有關注釋,再回過頭來對照自己的理解對不對。有的詩詞,不同的版本注釋也不一樣,這就要認真加以分析比較,判斷哪種注釋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我的引導步驟如下:一、簡單的回憶作者的簡介。二、介紹更多關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余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余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于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三、朗讀1、學生齊讀,糾正注音。2、學生個讀,自主欣賞。
四、討論:這首詞意在寫什么東西?(愛情) 由上可知,在鑒賞這塊,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導學生由教材的內容,學習縱觀全詩, 理解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圍繞“情”,學生才會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勁頭來學習。
而光學習一兩首詩詞,就說能理解詩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學生從更多的作品去體會。課堂中,對那些詩詞中的典故,比如“蓬萊”“青鳥”,把這些故事都告訴學生,再去引入更多關于愛情的詩詞,甚至可以拿現代的愛情詩對比。
不拘泥通篇在摳某首詞的字眼,反而讓學生學的更快,更多,更好!通過上詩詞鑒賞課,教師應指導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詞的意義,啟發學生應產生并保持學習的熱情,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應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者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使學生感悟到上詩詞鑒賞課更有品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網絡公共課中國古詩詞聽課總結(古詩詞名家論壇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