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24節氣的古詩
1、驚蟄
《觀田家》唐代:韋應物
原文: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種田人家一年能有幾天空閑,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年輕力壯的都去田野耕地,場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來了。
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后,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挨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一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糧倉中早已沒了往日的存糧,但官府的派差卻還無盡無休。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2、清明
《清明》唐代:杜牧
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雨水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無聲的滋潤著春天萬物。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天剛亮時看著那雨水潤濕的花叢,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4、夏至
《竹枝詞二首·其一》唐代:劉禹錫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聽見情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下起雨,說是無晴但是還有晴。
5、立夏
《幽居初夏》宋代:陸游
原文: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譯文: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樹陰下小徑幽幽。湖水滿溢時白鷺翩翩飛舞,湖畔草長鳴蛙處處。新茬的竹筍早已成熟,木筆花卻剛剛開始綻放。當年相識不見,午時夢回茶前,誰人共話當年?
2.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句
1、《小至》——唐代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譯文: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過了冬至白日漸長,天氣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刺繡女工因白晝變長而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
2、《小雪》——唐代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譯文:隨風飛舞的雪花看不厭,再多了還可以讓樹林和山巒看不見。正在為生計發愁的我坐在書房的窗戶下,窗外飛來一片雪花也帶進來一片嚴寒。
3、《早發》——唐代李郢
草色多寒露,蟲聲似故鄉。
譯文:草色青翠,上面點綴著許多冰冷的露水,秋蟲的聲音此起彼伏,就像在家鄉聽到的一樣。
4、《立秋》——宋代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譯文:出窩不久的烏鴉啼叫著一起飛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枕邊吹來一陣一陣清新的涼風,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動。從睡夢中起身,來到寂靜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覺到的秋聲卻是無處可尋。明媚的月色下,滿階的梧桐落葉。
5、《減字木蘭花·立春》——宋代蘇軾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3.二十四節氣的詩句
二十四節氣歌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再大寒,轉眼又一年。
二十四節氣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春分》
七絕·蘇醒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立夏》
宋 趙友直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
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
鶯啼春去愁千縷,蝶戀花殘恨幾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閑看槐蔭滿亭臺。
《 夏至避暑北池》
唐 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小暑六月節》
唐 元稹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4.描寫二十四節氣的古詩
描寫二十四節氣的古詩:
1、立春偶成
宋代:張栻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譯文
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眼前只覺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蕩搖。
2、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3、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譯文
夏至這天,晝晷所測白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從此以后,夜晚漏壺所計的時間漸漸加長。還沒來得及實施自己的計劃,就已經憂慮氣候的變化冷暖的交替了。
4、立秋
宋代: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譯文
小烏鴉的鳴叫鴰耳,待乳鴉聲散去時,只有玉色屏風空虛寂寞地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噸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像有人在床邊用絹扇在扇一樣。
睡夢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可是醒來去找,卻什么也找不到,只見落滿臺階的梧桐葉,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5、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代: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譯文
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指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采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5.關于二十四節氣的詩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暑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兩天。
6.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
立春 【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 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雨水 【雨水】2月18日-20日,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春雨》唐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畹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驚蟄 【驚蟄】3月5日/6日,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田家》宋 梅堯臣 昨夜春雷作,荷鋤理南陂。杏花將及候,農事不可遲。
蠶女應自念,牧童仍我隨。田中逢老父,荷杖獨熙熙。
春分 【春分】3月20日/21日,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春分與諸公同宴呈陸三十四郎中》唐 武元衡 南國宴佳賓,交情老倍親。
月慚紅燭淚,花笑白頭人。寶瑟常余怨,瓊枝不讓春。
更聞歌子夜,逃李艷妝新。清明 【清明】4月5日/4日,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見到彩虹了。
《臨安春雨初霽》宋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谷雨 【谷雨】4月20日前后,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 《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立夏 【立夏】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客中初夏》宋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小滿 【小滿】5月20/21日,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宋 歐陽修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
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殘食飽。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
野堂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
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芒種 【芒種】6月6日前后,“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 《時雨》宋 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夏至 【夏至】6月22日前后,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筳。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關風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小暑 【小暑】7月7日前后,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
《喜夏》龐鑄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薦枕,黃奶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屧到西廂。
大暑 【大暑】7月23日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立秋 【立秋】8月7日/8日,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處暑 【處暑】8月23日/24日,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早秋曲江感懷》唐 白居易 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關成子。
白露 【白露】9月8日前后,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秋分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秋詞二首·其一》唐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寒露 【寒露】10月8日前后,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與胡興安夜別》南朝梁 何遜 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
念此一筳笑,分為兩地愁。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國秋。霜降 【霜降】10月23日前后,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村夜》唐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立冬】11月7日前后,冬季來臨。《古詩十九首之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懔?愁多知夜長。
7.有關于24節氣的詩句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小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義俠同耘夏至田。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江亭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爛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一捧雪飄空交大寒。
8.24節氣的詩句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24節氣詩歌古詩詞28字(關于24節氣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