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念奴嬌·春雪詠蘭 陳子龍

    念奴嬌·春雪詠蘭原文: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
    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闕。
    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鴃。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
    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
    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
    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念奴嬌·春雪詠蘭注釋

    ⑴此詞以蘭自喻人,痛悼抗清志士之犧牲,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愫。
    ⑵“問天”句: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干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問老天何以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
    ⑶“解佩”句:言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
    ⑷“九畹”引《離騷》句意:“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王逸注:“十二畝曰畹。”一說,田三十畝曰畹。見《說文》。后即以“九畹”為蘭花的典實。
    ⑸“光風”, 雨止日出時的和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句意。
    ⑹“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詞句似指作者在宏光朝廷中任官時,所傷奏疏均未被采納。
    ⑺“洛濱江”句,謂復明有望,鼓舞自己與志同道合者繼續奮戰。

    念奴嬌·春雪詠蘭鑒賞

    明季愛國志士陳子龍(1608-1647年)字臥子,晚年自號大樽,是著名的詩人與詞人。其詩作以慷慨淋漓、沉雄豪邁傳世。“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沈雄《古今詞話》)。其詞作成就更大,曾被譚獻譽為明代“第一”(《復堂日記》);但詞的風格卻“風流婉麗”(《古今詞話》)、“綿邈凄惻” (《明詞綜》引王士禎語),以陰柔之美擅場,同其詩陽剛之風迥異其趣。這是由陳子龍的詞學觀所決定的。陳子龍承繼了北宋“詞別是一家”(李清照《詞論》)的觀點,在《三子詩余序》等詞論中推崇“婉約”說,即傳統的“詞體以婉約為正”(徐釚《詞苑叢談》)的主張。不過陳子龍的“婉約”說并非單純復古,繼承中亦有變革,具備了新內容,有時代特點。概言之,陳子龍的“婉約”說主張詞應以流暢的韻律,婉麗自然的語言,構思婉媚的意境,含蓄委婉地抒發真情實感,寄托風騷之旨即愛國之思、復國之志。“婉約”說指導了創作實踐,因此陳子龍有詩莊詞媚之別。現試舉其名篇《念奴嬌·春雪詠蘭》為例證。詞云:

    問天何事,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重惜佳節。

    這是一首詠物詞。沈起龍認為上乘的詠物詞,“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論詞隨筆》)。此詞足以當之。陳子龍“婉約”說認為填詞首先應考慮“用意”,要有“深刻之思”(王介人詩余序》)。所謂“意”即“風騷之旨,皆本言情”或曰“寫哀而宣志”(《三子詩余序》)。寫于明亡之后的《念奴嬌·春雪詠蘭》正是旨通“風騷”,構思深刻,立意高遠之作。它名為“春雪詠蘭”,實際上寄寓了作者亡國之痛、故國之思與復國之志,抒發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顧璟芳曾評此詞曰:“此大樽之香草美人懷也。”(《陳忠裕全集》附)。 可見,其詞旨繼承了屈原《離騷》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陳子龍“婉約”說重要的美學思想是強調詞境“貴含蓄不盡”(《王介人詩余序》),感情表現要委婉,所謂“幽以婉也”(《幽蘭草詞序》)。《念奴嬌·春雪詠蘭》言抗清復國之志,就并不如岳飛《滿江紅》那樣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楚辭美人香草的比興、象征手法,極其“纏綿猗娜”(《三子詩余序》)之致。全詞上片構思了春雪蘭殘、美人不見的意境,象征時局的險惡,飽含亡國的悲憤;下片借描寫昔日美人與蘭草之情懷寄托故國之思,并表示了振奮民族精神,爭取抗清復國勝利的愿望。

    上片分四個層次:

    一、“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屈原曾寫《天問》,“呵而問之,以泄憤懣”(王逸)。子龍之“問天何意”,同樣是抒發“憤懣”之情。“到春深”該是東風化雨,鶯飛草長,雜花生樹的時節,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龍山飛雪”,使江南籠罩在酷寒凍云之中。“龍山”即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連龍逴之”之“逴龍”,王逸注:“逴龍,山書也。北方有常寒之山,陰不見日,名曰逴龍。”這里它是滿清貴族的象征。作者以北來“飛雪”之肆虐比喻政治氣候的乖戾,實指清兵南侵,使“春深”的明朝驟臨寒冬之災。這一層極寫政治形勢的險惡,抒發了憤懣之情。

    二、“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這里寫“美人”之消逝。“解佩”用劉向《列仙傳》中典故:江妃出游於江、漢之湄,逢鄭交浦。鄭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仆曰:“我欲下請其佩。”……江妃遂手解佩與交浦。“凌波”用曹植《洛神賦》典,指“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洛神。“人不見”即指作者心日中的江妃、洛神一樣的美人在“千里龍山飛雪”的淫威下一時銷聲斂跡。這里的美人如同《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中的“美人”,“蓋托詞而寄意於君也”(朱熹)。在封建社會,國君代表國家,子龍筆下的美人指明朝君國,側重于國。“人不見”即指明滅亡也。“蕊珠宮”系傳說中神仙所居處,這里稱“漫說蕊珠宮闕”,意味著京師陷落,也不必說起。這層通過凄婉的境界抒發了作者因朱明王朝覆滅而生的悲痛之情。

    三、“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經過前兩層鋪墊,這里正式“詠蘭”——零落之蘭。“楚殿”、“湘潭”皆為蘭草滋長之地,但今日卻呈現出“煙微月冷”的蕭索凄冷的氛圍。蘭草被摧殘殆盡,已無蘭“五六月盛”(《本草》)的繁茂景象。王逸曾指明《離騷》寫“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離騷經序》)。陳子龍詞中的“蘭”也是忠貞愛國的志士的象征,并寄托著作者復國的理想。寫蘭之零落是暗示仁人志士復國理想實現之艱難。

    四、“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詞意至此一轉折:蘭草并未滅絕,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這意味著志士們的忠貞與理想并未被放棄,口吻中不無自豪之意。但作者心緒復雜,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能不“愁”,擔心幽谷之蘭也將零落,理想要破滅。《離騷》云:“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鵜鴂”是蘭草不芳的先兆。鴂即杜鵑。詞意至此又稍轉折,抒寫感情可謂委婉曲折。

    總的來看,上片色調比較冷、比較低;但作者的憤懣、悲痛、擔心與對君國的忠貞等復雜感情寫得真實而深刻,委婉而曲折,與上片相比,下片卻是暖色、高調,可分三層次:

    一、“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險惡的現實使作者不能不去重溫舊夢,借以激發繼續斗爭的信心與力量。這一層次回憶昔日美人與蘭草血肉相連的關系,充滿了作者深情的故國之思及對未來的憧憬。詞由“當日”二字轉入回想。“九畹光風”,是先寫蘭草之總貌,如同全景鏡頭:“九畹”即《離騷》“滋蘭之九畹”之意,每畹等于十二畝。此極寫蘭草之豐茂;“光風”突出蘭草於麗日和風中流光溢采之神。“數莖清露”則寫蘭草的具體形象,如同特寫鏡頭:蘭草莖葉上清露如珠,晶瑩嫵媚。這是比喻仁人志士當年忠貞的美德。“纖手分花葉”,由蘭草轉向關心、培植蘭草的美人,是的,志士們忠貞的美德是君國所培育,因此也得到君國的寵信。蘭草曾在“多情”的美人懷抱里,結下芳香的“同心之言”,《易·系辭上》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音xiu,味道)如蘭。”這“同心之言”就是仁人志士對君國的忠腸義膽。作者對此滿懷贊譽之情。它也正是今后“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立場與態度。

    二、“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此寫作者從舊夢中醒來,面向現實,發現美人尚在,但已與蘭草分離。“玉腕香銷”即蘭草之香已不復存在于美人的玉腕衣袖。“云鬟霧掩”,形容美人渴念蘭草之憔悴情態。“空贈金跳脫”用《真誥》典故:晉時女仙綠粵華曾降臨羊權家,贈權金玉跳脫各一。“跳脫”即手鐲,當為美人與蘭草“同心千結”的信物。因為蘭草“料都攀折”,油然而生“空贈”之憾,突出了君國對仁人志士抗清愛國理想的迫切渴望之心。

    三、“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詞人最后這一筆把詞境推向了新的思想高度:既然蘭草與美人早有“同心千結”之誓,而蘭草也還尚有“嫣然幽谷”者在,那么就不必悲觀、頹喪。作者也深信:“洛濱江上”的美人會回來重振精神,在美好的時節找到芳香忠貞的蘭草,重新開創未來。作者此時掃盡上片低冷的色調,使全詞境界呈現出朝暾般的亮色來,給人以鼓舞和希望。

    通過上面簡析,我們對陳子龍“婉約”說含蓄委婉的要求當有一定感性的認識了。“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沈起龍《論詞隨筆》)詞人深刻的思想感情皆無一語道破,而是寄托于“春雪詠蘭”的婉媚詞境與具體的飛雪、美人、蘭草等形象之中,讓讀者自己去細細體會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從中享受到不盡的美感和豐富的詩意。

    陳子龍“婉約”說對語言風格的要求是 “文詞婉麗”(《宋子九秋詞稿序》),所謂“婉麗”是“既有鮮妍之姿,而不藉粉澤”(《王介人詩余序》)。它有別于鏤金錯采的秾艷,更不同于粗豪直率的木質。《念奴嬌·春雪詠蘭》的語言堪稱“婉麗”二字,突出的句子如“楚殿煙微,湘潭月冷”、“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等皆婉而不靡,麗而不俗,既有文采,又自然清新,恰到好處地體現了詞旨。

    詞是音樂性甚強的體裁,婉約派都十分重視音律。此詞也嚴守詞律,其“流暢之調”有“圓潤明密,言如貫珠”(《王介人詩余序》)的音樂美,可見子龍之功力。

    最后要指出的是,陳子龍“婉約”說是針對明季詞壇意格卑靡、感情虛偽、側艷俚俗等弊端而發的,因此具有補偏救弊的積極作用。但是也無庸諱言,陳子龍片面標舉“婉約”之旨而排斥豪放之風,是有其局限性的。陳子龍詞作的成就畢競難以企及同是抒寫愛國之情的辛稼軒豪放詞。

    念奴嬌·春雪詠蘭賞析

    這首詞約作于1647(清順治四年)三月。作者繼承《楚辭》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以雪代指險惡的時代環境,以蘭代指堅貞的志士仁人,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愫。

    詞開頭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干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作者責問老天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春深”而有“飛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竟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作者對此痛心疾首,遂效屬原呵壁問天,仰天悲呼。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里“解佩凌波”當喻指抗清的志土,“人不見”,則是說他們多遭不幸;“漫說蕊珠宮闕”,似言南明魯王和隆武政權都不能挽狂瀾于既倒。按:魯監國元年(1646)清軍搶渡錢塘江,浙東失守,魯王逃亡海上,1646(隆武三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逃至汀州,為清將李成棟所殺,時間上與此處所言吻合,以上兩韻,扣題中之“春雪”,下面便轉入題中之“詠蘭”。“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聯想到流放沅湘的戰國楚偉大詩人屈原,他的《離騷》多有寫到蘭的句子,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時暖暖其將 罷兮,結幽蘭而延佇”等。“煙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聯系史事,當時清平南大將軍孔有德正進擊湖南,而此前摯友夏允彝在江南抗清失利投水殉節,他作詩悼之,曾有“予為蕙兮子作蘭”、“拊膺頓足摧心肝”(《七歌》之六)之句,可知此三句慨嘆之意甚深。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起義兵敗后,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汜崇蘭些”句意,表現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國恩。“數莖清露”,象征著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這里將香草美人結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同心千結”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日”、“曾在”應是指崇禎朝之事,此后則 “玉腕香消,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聯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上疏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里的“空贈金跳脫”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道的批評之意,結拍兩句。“洛濱江上”,結構上遙應“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歷政權,接受其領導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有兩廣、云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興的艱苦事業。因魯王余部退兵海上,詞中又有 “江”字,這兩句也可以理解為對魯王政權仍抱有希望。不過,因魯王所部主力張名振、張煌言溯長江克京口的一時之盛遠在作者殉國后多年(此時他們也都歸入永歷帝麾下),寫此詞時魯王政權正處低潮,而永歷政權則方舉義旗,更易令人對之寄以厚望,所以,說詞的結尾是屬望于永歷帝,恐怕更合情理。后來李定國、鄭成功等的幾次大捷,也證明作者的期望是有道理的。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美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堪稱明詞壓卷杰作之一。

    關于此詞的寫作時間,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云:“宋征璧《含真堂集》六《予以病請假,戲摘幽蘭緘寄大樽》云:“采采緘題寄所思,水晶簾幕 弄芳姿……’寅恪案:此詩之作成,當在弘光元年二月丙寅即十三日,……今拾陳氏詩集,未發見有類似之作,唯《陳忠裕公集》二十詩余中有《念奴嬌·春雪詠 蘭》一闋,雖未能確定其何時所賦,但必是與尚木(宋征璧字)寄詩時相距不久之作,故疑是因宋氏之詩有所感念而成。”但玩子龍詞意,情調與征璧詩相去頗遠, 陳先生謂作于弘光元年(1645)二月的推測恐不能成立。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念奴嬌·春雪詠蘭 陳子龍

    明清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 文征明

    閱讀(156)

    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原文: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午睡覺來時自語,悠揚魂夢,黯然情緒,蝴蝶過墻去。骎骎嬌眼開仍,悄無人至還凝佇。團扇不搖風自舉,盈盈翠竹,纖纖白苧,不受些兒暑。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注釋①亭午:正午。②骎骎:形容眼光

    明清

    登雨花臺 魏禧

    閱讀(138)

    登雨花臺原文: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生。登雨花臺翻譯及注釋翻譯四十年來,甘守貧困度殘生,腳穿麻鞋,此日登臺望舊京。滿目破碎,大好河山誰摧

    明清

    官橋柳色 朱栴

    閱讀(128)

    官橋柳色原文:橋北橋南千百樹,綠煙金穗映清流。青閨娟眼窺人過,翠染柔絲帶雨稠。沒幸章臺成別恨,有情灞岸管離愁。塞垣多少思歸客,留著長條贈遠游。官橋柳色注釋①這首詩選自《宣德寧夏志》。“官橋柳色”是朱栴刪修的西夏八景之一。官橋,原詩

    明清

    游云居懷古 真可

    閱讀(150)

    游云居懷古原文:千尺盤桓到上方,云居蕭索實堪傷。趙州關外秋風冷,佛印橋頭夜月涼。唐宋碑題文字古,蘇黃翰墨蘚苔蒼。最憐清凈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游云居懷古注釋①千尺:云居山真如寺海拔在八百米以上,此為概數。盤桓:此處意為盤旋,指山路曲折

    明清

    代父送人之新安 陸娟

    閱讀(154)

    代父送人之新安原文: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代父送人之新安注釋毿毿(sānsān),形容柳條細長柔軟。 代父送人之新安鑒賞題中“代父”當指代父親作送別詩,不是代父送客。“新安”是歙州(今安徽歙縣)的別

    明清

    錦堂春·半壁橫江矗起 歸莊

    閱讀(127)

    錦堂春·半壁橫江矗起原文:半壁橫江矗起,一舟載雨孤行。憑空怒浪兼天涌,不盡六朝聲。隔岸荒云遠斷,繞磯小樹微明。舊時燕子還飛否?今古不勝情。錦堂春·半壁橫江矗起注釋1、燕子磯:在江蘇南京附近之觀音山。山上有石,俯瞰大江,形如飛燕,故名。2、

    明清

    謁金門·春欲去 施紹莘

    閱讀(134)

    謁金門·春欲去原文:春欲去,如夢一庭空絮。墻里秋千人笑語,花飛撩亂處。無計可留春住,只有斷腸詩句。萬種消魂多寄與:斜陽天外樹。謁金門·春欲去注釋①謁金門: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重頭四十五字,仄韻。又名“醉花春”、“出塞”、“空相憶”

    明清

    少年游·紅稠綠暗遍 楊慎

    閱讀(177)

    少年游·紅稠綠暗遍原文:紅稠綠暗遍天涯,春色在誰家?花謝人稀,柳濃鶯懶,煙景屬蜂衙。日長睡起無情思,簾外夕陽斜。帶眼頻移,琴心慵理,多病負年華。

    明清

    蚊對 方孝孺

    閱讀(122)

    蚊對原文:天臺生困暑,夜臥絺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適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驚寤,以為風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聞有飛鳴聲,如歌如訴,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撲股面。毛發盡豎,肌肉欲顫;兩手交拍,掌濕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

    明清

    畫堂春·雨中杏花 陳子龍

    閱讀(151)

    畫堂春·雨中杏花原文:輕陰池館水平橋,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處不勝嬌,此際魂銷。憶昔青門堤外,粉香零亂朝朝。玉顏寂寞淡紅飄,無那今宵。畫堂春·雨中杏花注釋①青門:漢長安東南門,本名霸城門,因其色青,故俗稱為青門。②玉顏:指杏花。③無那:無奈。

    明清

    田家·田家無所求 劉基

    閱讀(158)

    田家·田家無所求原文:田家無所求,所求在衣食;丈夫事耕稼,婦女攻紡績,侵晨荷鋤出,暮夜不遑息。飽暖匪天降,賴爾筋與力。租稅所從來,官府宜愛惜。如何恣刻剝,滲漉盡涓滴。怪當休明時,狼藉多盜賊。豈無仁義矛,可以彌鋒鏑。安得廉循吏,與國共欣戚,清心罷

    明清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陳子龍

    閱讀(171)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原文: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翻譯及注釋翻譯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

    明清

    鰣魚 何景明

    閱讀(141)

    鰣魚原文: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桔未應先。賜鮮遍及中珰第,薦熟誰開寢廟筵。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筯金盤敢望傳。

    明清

    白燕 袁凱

    閱讀(150)

    白燕原文:故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謝見應稀。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柳絮池塘香入夢,梨花庭院冷侵衣。趙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陽殿里飛。

    明清

    唐多令·寒食 陳子龍

    閱讀(138)

    唐多令·寒食原文: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碧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唐多令·寒食注釋①選自《陳忠裕公全集》。先朝:

    明清

    謁金門·五月雨 陳子龍

    閱讀(120)

    謁金門·五月雨原文:鶯啼處,搖蕩一天疏雨。極目平蕪人盡去,斷紅明碧樹。費得爐煙無數,只有輕寒難度。忽見西樓花影露,弄晴催薄暮。謁金門·五月雨注釋⑴涼雨:一作“疏雨”。⑵平蕪:草木叢生之曠野。⑶斷虹:一作“斷紅”。⑷費得爐煙無數:宋周邦彥

    明清

    浣溪沙·楊花 陳子龍

    閱讀(113)

    浣溪沙·楊花原文: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浣溪沙·楊花注釋①浣溪沙: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又名“小庭花”、“滿院春”、“東風寒”、“醉木犀”、“霜菊黃”、

    明清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

    閱讀(140)

    念奴嬌·中秋對月原文: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

    明清

    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 朱栴

    閱讀(130)

    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原文: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仞雪峰如畫。瀑布風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瓊臺玉宇,跨鸞思返仙界。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詩興,筆掃千軍快。下視紅塵人海混,脫履不能長喟。對月清光,飲馀沆瀣

    明清

    渡易水 陳子龍

    閱讀(133)

    渡易水原文: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渡易水翻譯及注釋翻譯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發出憤懣、郁結的聲音,燕趙這一帶自古多義士,慷慨悲歌,意氣難平。易水慢慢地流著,天青草綠,河山依舊,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荊軻那樣的

    詩詞

    念奴嬌唐宋詞格律

    閱讀(397)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念奴嬌唐宋詞格律,內容包括念奴嬌詞譜,那位有仿寫宋詞的格律如沁園春、念奴嬌等,《唐宋詞格律》有多少字。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壺中天》、《湘月》。元稹《連昌宮詞》自注:“

    詩詞

    宋詞二首念奴嬌的拼音

    閱讀(285)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宋詞二首念奴嬌的拼音,內容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拼音,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全文拼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詩句與注音。

  •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狼友av永久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