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司馬錯論伐蜀 劉向

    司馬錯論伐蜀原文: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司馬錯論伐蜀翻譯及注釋

    翻譯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說:“請你們說說各自的見解,讓我聽聽。”
      張儀回答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了。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戎狄為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遠了。”
      司馬錯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大他的領地,想使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么,王業就會隨之實現了。’現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辦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兩國一定會聯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
      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結果,出兵進攻蜀國。十月奪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遣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以后,秦國就更加強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注釋
    ①司馬錯:秦將,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亂。
    ②張儀:魏國貴族后代,戰國時著名縱橫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為秦相,曾以連橫政策游說各國,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③下兵:出兵。三川:指當時韓國境內黃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經的地區,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靈寶市東部一帶。
    ④轘(huan,二聲)轅、緱(gou,四聲)氏:當時的兩個軍事要地。
    ⑤二周:指戰國時周室分裂而成的兩個小國東周、西周。東周都城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西周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
    ⑥戎狄:古代對西部落后少數民族的泛稱。
    ⑦有桀紂之亂:以夏桀商紂之亂喻指巴蜀之亂。當時蜀王封其弟于漢中,號苴侯。苴與巴國交好,而巴與蜀為敵國。于是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蜀又伐巴,苴侯求救于秦。
    ⑧陳莊: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司馬錯論伐蜀賞析

    這是記敘戰國時秦國關于外交軍事的一交論爭,是秦惠王進行軍事擴張,推進王業的軍事論辯。秦相張儀主張伐韓,秦將司馬錯主張伐蜀,二人針鋒相對,各陳己見。

    文章先列張儀的觀點。首先,張儀認為伐韓可分三步:第一,親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緱氏山的出口,擋住屯留的通道;第二,由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牽制韓軍,秦軍乘機直逼二周郊外,聲討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權的九鼎寶器;第三,擁九鼎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其次,張儀駁司馬錯伐蜀之論。認為蜀地偏遠,勞師乏眾,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創建王業的關鍵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離成功之業太遠,不宜采用。

    針對張儀之論,司馬錯斬釘截鐵地用“不然”二字進行反駁,然后也分三步論證伐蜀的理由。第一,從宏觀上提出建立王業的三條件,即地廣物豐,兵強民富,博德廣施。而秦地小民貧,尚不具備成就王業的條件,宜從易處著手,增強國力;第二,蜀有桀,紂之亂,易攻易伐,用兵不傷眾,取其地可廣域富民,道義上還可獲得禁暴平亂之名,一舉數得,既有利又師出有名,不會引起諸侯國的反對;第三,伐韓不可行。伐韓未必有利,又有挾天子的惡名,勢必迫使各諸侯國聯合抗秦,使秦處于危險的境地,故伐蜀是為上策。

    兩人觀點迥異,但從論辯中可看出:張儀的主張多主觀唯心的空想,諸如魏,韓是否同秦國友善,是否愿出兵牽制韓軍;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國是否臣服,均是不可知因素。司馬錯是從實際出發,知己知彼,提出積極穩妥的辦法,既能發展壯大自己,又能在輿論上站住腳。

    司馬錯論伐蜀寫作背景

    從為秦國建立“王業”的目的出發,就秦國當前的主攻方向問題,張儀與司馬錯展開爭論。辯論雙方在論證各自主張時,都緊扣“利弊”二字,闡明自己的觀點。

    張儀力主“伐韓”。出兵三川,進逼周室,“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一舉稱霸,功大利近。他描繪的前景,頗為誘人。正面論證伐韓之利后,再從反面論證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長,荒遠貧瘠。勝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為利”。無名無利,且“敝兵勞眾”,其弊大矣。

    司馬錯主張“伐蜀”。先以“不然”二字斬釘截鐵地否定了張儀伐韓的主張。然后正面立論,指出建立“王業”的三個前提條件:地廣、民富、德博。而秦國的現實則是“地小民貧”,“地小”則需廣地,“民貧”則需取財,欲“德博”則需樹美名。基于當時的客觀現實情況,應先選擇易于成功的事做。接著從正反兩方面進行縱深論述,一一揭示伐蜀之利,攻韓之弊。先論伐蜀的有利條件:“西僻之國”,“戎狄之長”,“桀紂之亂”,伐蜀適逢其時。既有攻伐的口實——“禁暴止亂”,又有必勝的實力——如“狼逐羊群”。終言其利:取地、得財、獲美名,一石三鳥,何樂不為?然后從反面揭示伐韓之弊,不僅得惡名、無實利,還可能使秦處于被動危險的境地。對周、韓、楚、魏四國的政治交易與聯合抗秦,雖屬推論,卻切近事實。伐蜀“易”而有利,伐韓“危”而多弊,立論堅實,分析透辟,很有說服力。

    二人的論辯風格大相徑庭:張儀蹈空踏虛,高談闊論,詞語華美,聳人聽聞,頗具誘惑力;而司馬錯則沉著冷靜,注重實際,不以放言高論蠱惑人,而是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張儀縱橫家的風采與司馬錯務實政治家的風范,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司馬錯論伐蜀 劉向

    兩漢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

    閱讀(321)

    貨殖列傳序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兩漢

    魏公子列傳 司馬遷

    閱讀(299)

    魏公子列傳原文: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

    兩漢

    舂歌 戚夫人

    閱讀(271)

    舂歌原文: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舂歌翻譯及注釋翻譯  兒子啊,你為趙王,而你的母親卻成了奴隸。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還經常有死的危險。與你相離三千里,應當讓誰去給你送信,告知你呢?注釋①子為王:指

    兩漢

    悲秋歌 劉細君

    閱讀(235)

    悲秋歌原文: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悲秋歌翻譯彭理作大漢王朝把我遠嫁,將我的終身托付給烏孫國的國王。從此,我住著以氈為墻的帳蓬,吃著肥美的牛羊肉和甘

    兩漢

    梁甫吟 佚名

    閱讀(289)

    梁甫吟原文: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梁甫吟注釋①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樂府詩選》(余冠英注),這篇為齊地土風,或題諸葛亮作

    兩漢

    薤露 佚名

    閱讀(249)

    薤露原文: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薤露翻譯及注釋翻譯  薤葉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曬干啊!露水雖然今日被曬干,但明日清晨又會落在薤葉上。而人命奄忽,一旦死去,就再沒有醒來的時候。注釋①薤(xiè):植物名,葉子叢生,細長

    兩漢

    戰城南 佚名

    閱讀(293)

    戰城南原文: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戰城南翻譯及注釋翻譯城

    兩漢

    九懷 王褒

    閱讀(230)

    九懷原文:匡機  極運兮不中,來將屈兮困窮。  余深愍兮慘怛,愿一列兮無從。  乘日月兮上征,顧游心兮鄗酆。  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芷閭兮藥房,奮搖兮眾芳。  菌閣兮蕙樓,觀道兮從橫。  寶金兮委積,美玉兮盈堂。  桂水兮潺湲

    兩漢

    七諫 東方朔

    閱讀(212)

    七諫原文:初放  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  言語訥譅兮,又無彊輔。  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  數言便事兮,見怨門下。  王不察其長利兮,卒見棄乎原野。  伏念思過兮,無可改者。  群眾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賢者滅息。  堯

    兩漢

    鴻鵠歌 劉邦

    閱讀(278)

    鴻鵠歌原文: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鴻鵠歌翻譯及注釋翻譯天鵝飛向天空,一下能飛數千里(高)。羽翼已經豐滿了,可以四海翱翔。可以四海翱翔后,(你)能將它怎么樣?即使擁有利箭,又能把它怎么樣

    兩漢

    九嘆 劉向

    閱讀(258)

    九嘆原文:逢紛  伊伯庸之末胄兮,諒皇直之屈原。  云余肇祖于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  原生受命于貞節兮,鴻永路有嘉名。  齊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  吸精粹而吐氛濁兮,橫邪世而不取容。  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  后

    兩漢

    日出入 佚名

    閱讀(258)

    日出入原文: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日出入翻譯及注釋翻譯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沒有窮盡的時候。世

    兩漢

    天馬二首·其二 劉徹

    閱讀(286)

    天馬二首·其二原文: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臺。天馬二首·其二翻譯及注釋翻譯 

    兩漢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劉徹

    閱讀(239)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原文: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武帝求茂才異等詔翻譯及注釋翻譯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業,必

    兩漢

    魏公子列傳 司馬遷

    閱讀(299)

    魏公子列傳原文: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

    兩漢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

    閱讀(321)

    貨殖列傳序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兩漢

    陶侃惜谷 司馬光

    閱讀(305)

    陶侃惜谷原文: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植,家給人足。陶侃惜谷翻譯及注釋翻譯  陶侃曾經外出游玩,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

    兩漢

    五帝本紀贊 司馬遷

    閱讀(288)

    五帝本紀贊原文: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

    兩漢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

    閱讀(292)

    信陵君竊符救趙原文: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

    兩漢

    上書諫獵 司馬相如

    閱讀(228)

    上書諫獵原文: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

    兩漢

    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閱讀(201)

    太史公自序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

    兩漢

    伯夷列傳 司馬遷

    閱讀(238)

    伯夷列傳原文: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

  •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狼友av永久网站在线观看